二、论文(包括综述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171
颗粒名称: 二、论文(包括综述等)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480-489
摘要: 本节收录了关于朱熹的论文,包括有《程朱理学批判》、《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佛教的理事说与朱熹的理气观》 等。
关键词: 朱熹 文集 论文

内容

(一)中国大陆
  《程朱理学批判》华山《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2期。
  《谈“鹅湖之会”》潘富恩《学术月刊》1961年7期。
  《朱熹哲学性质问题的讨论》钟李《江汉学报》1962年6期。
  《试论朱熹哲学性质》李德永《江汉学报》1962年7期。
  《朱熹是孔孟之道的忠实卫道士》福建师大政教系大批判组《福建师大学报》1974年1期。
  《评朱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罗思鼎《人民日报》1974年2月13日。
  《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河南历史研究所大批判组《河南历史研究所集刊》1974年2期。
  《朱熹中庸章句的反动实质》庆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4年2期。
  《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评南宋时期儒法两家的一场大论战》 石众志 《浙江师院学报》1975年1期。
  《朱熹的理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的反动哲学》 杨凤麟 王治
  《辽宁大学学报》1975年6期。
  《朱熹是投降派、卖国贼吗?》 朱瑞熙 《历史研究》1978年9期。
  《论朱熹》 潘富恩 施昌东 《浙江学刊》1981年2期。
  《程朱理学与封建专制主义》 陈正夫 何植靖 《学术月刊》1981年5期。
  《试论朱熹关于动静、变化的学说》 张立文 《浙江学刊》1981年3期。
  《佛教的理事说与朱熹的理气观》 乐寿明 《哲学研究》1981年9期。
  《评程朱理学的神学特色》 丁宝兰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2期。
  《论朱熹哲学思想的二重性》 贾顺先 《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3期。
  《关于朱熹哲学的几个问题》 刘雨涛 《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3期。
  《元代的朱陆合流与元代的理学》 唐宇元 《文史哲》1982年3期。
  《朱熹楚辞学略说》 莫砺锋 《求索》1983年3期。
  《朱熹法律思想探索》 武树臣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5期。
  《关于朱熹与宗教及其他——对任继愈同志关于“儒教”问题的几点浅见》李国权 张家清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1期。
  《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 何乃川 林振礼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1期。
  《朱熹哲学思想研究综述》任金丽 韩强《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6期。
  《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历史意义》谢谦《四川师院学报》1985年3期。
  《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高令印《晋阳学刊》1985年4期。
  《朱熹的“理”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石倬英《河北学刊》1985年5期。
  《台湾朱熹研究》黎昕《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8期。
  《朱学在明代的流变与王学的缘起》唐宇元《哲学研究》1986年9期。
  《朱熹对湖湘学说的批判继承》李禹阶《哲学研究》1986年10期。
  《朱熹哲学的“心统性情”说》陈来《浙江学刊》1986年6期。
  《训诂在四书集注中的运用》陈焕良《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2期。
  《朱熹在思想主题上对程颐的发展》李禹阶《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87年2期。
  《朱熹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和逻辑结构》陈正夫《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2期。
  《朱熹思想的来源、核心和评价》蔡尚思《哲学研究》1988年4期。
  《朱熹的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黄广琴《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3期。
  《朱熹的文道观》莫砺锋《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5期。
  《朱子的<尚书>学》李学勤《朱子学刊》1989年1辑。
  《程朱理学何时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唐宇元《中国史研究》1989年1期。
  《朱熹与张拭的中和之辩》 蔡方鹿 《重庆社会科学》1989年2期。
  《朱熹的史学思想》 叶建华 《孔子研究》1989年3期。
  《朱熹“理”范畴在日本的嬗变及其与日本现代化的关联》 李甦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4期。
  《朱熹〈伊洛渊源录〉初探》 叶建华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4期。
  《朱熹的哲学与宗教》 魏琪 《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4期。
  《朱陈论辩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 邓广铭 《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
  《朱熹诗集传对诗经研究的贡献》 梁宗华 《东岳论丛》1990年3期。
  《朱熹哲学之心论及其与陆九渊心学的区别》 蔡方鹿 《天府新论》1990年6期。
  《朱熹和柏拉图、黑格尔》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6期。
  《朱子的诗和诗论》 蔡厚示 《福建论坛》1991年1期。
  《论朱熹按劾唐仲友事件》 俞兆鹏 《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2期。
  《儒佛之争与〈四书〉的崛起——泛论朱子哲学的文化意义》 颜晨华 《齐鲁学刊》 1991年2期。
  《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 周桂钿 《福建论坛》1991年5期。
  《朱子学在日本的发展》 李迺扬 《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4期。
  《朱熹“心统性情”说新论》 蔡方鹿 《孔子研究》1991年4期。
  《试论程朱理学由伪学到正宗的转变》 高建立 李之鉴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4期。
  《求“道”的境界——评张立文先生的“朱子学”研究》潘富恩 徐洪兴《学术月刊》1995年7期。
  《朱熹对<周易〉理性精神的阐发与创化》施炎平《学术月刊》1995年7期。
  《朱熹<仁说>剖析》金春峰《求索》1995年4期。
  《程朱哲学思想之异同》杨向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3期。
  《河图、洛书与朱熹哲学》陈超《周易研究》1995年4期。
  《朱熹、新儒学与东亚现代化模式》高令印《福建论坛》1995年6期。
  (二)海外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1、台湾、香港
  《朱子与陆象山的交谊及辩学的经过》戴静山《大陆杂志》8卷1期1954年1月。
  《朱子宇宙哲学研评》周世辅《革命思想》5卷6期1958年12月。
  《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陈同甫、朱子之哲学思想批判)》牟宗三《东海学报》1卷1期1959年6月。
  《朱子苦参中和之经过》牟宗三《新亚书院学术年刊》3期1961年9月。
  《大学朱王释义之我见》万心权《孔孟月刊》1卷11期1963年7月。
  《象山与朱子之争辩》(1—4)牟宗三《民主评论》16卷8—11期1965年4—6月。
  《朱陆异同探源》唐君毅《新亚学报》8卷1期1967年2月。
  《朱子的周易本义》戴君仁《书目季刊》2卷3期1968年3月。
  《阳明学与朱陆异同重辨》(上、下) 唐君毅 《新亚学报》8卷2期、9卷1期 1968年8月、1969年6月。
  《综论朱子三十七岁前之大体倾向以及此后其成熟之义理系统之型态》 牟宗三 《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0期 1968年9月。
  《朱熹的诗论》 张健 《大陆杂志》37卷6期 1968年9月。
  《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平议》 刘一苇 《黄埔月刊》229期1971年5月。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 蔡仁厚 《华学月刊》34期 1974年10月。
  《朱熹与陆九渊》 林贞羊 《中国国学》3期 1974年12月。
  《朱子性情论及韩儒李退溪四端七情说研析》 蔡茂松 《成大历史学报》2期 1975年7月。
  《朱子的居敬穷理说》 周学武 《书目季刊》9卷4期 1976年3月。
  《谈朱子大学补传》 林政华 《孔孟月刊》15卷7期 1977年3月。
  《论朱子之“中和旧说”》 张德麟 《孔孟月刊》15卷11期 1977年7月。
  《朱子学流衍韩国考》 钱穆 《新亚学报》12期 1977年8月。
  《朱子的中和旧说与新说——关于朱子思想的演变发展与完成》蔡仁厚 《孔孟学报》37期 1979年4月。
  《朱熹及其心学》 龚道运 《国立编译馆馆刊》8卷1期 1979年6月。
  《朱子学在韩国》 王甦 《孔孟学报》39期 1980年4月。
  《论朱子之仁说》 陈荣捷 《哲学与文化》8卷6期 1981年6月。
  《朱子学的新反省与新评价》 蔡仁厚 《哲学年刊》1期 1981年12月。
  《朱子德性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教》曾春海《哲学与文化》9卷3期1982年3月。
  《朱子与佛教》秦家懿《新亚学术集刊》3期1982年。
  《朱子的仁说、太极观念与道统问题的再省察》刘述先《史学评论》5期1983年1月。
  《朱王异同——答顾东桥书的分析》钟彩钧《史学评论》5期1983年1月。
  《朱熹的理气在形上学的位置》罗光《哲学与文化》10卷6期1983年6月。
  《论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与“大学问”所涵摄的知识问题——兼论朱子“理”的创见》成中英《东吴大学哲学系传习录》2期1983年10月。
  《朱子理学与佛学》熊琬《华冈佛学学报》7期1984年9月。
  《知识与道德之辩证性结构:对朱子学的一些检讨》林安梧《思与言》22卷4期1984年11月。
  《朱子对北宋古文六家的批评》何寄澎《幼狮学志》18卷3期1985年5月。
  《朱子格物之再省察》曾昭旭《鹅湖》11卷3期1985年9月。
  《朱子中和论的研究(三)——以答张敬夫的中和新说为中心》梁承武《中国文学研究》3辑1985年12月。
  《朱子心性之学综述》蔡仁厚《东海学报》27期1986年6月。
  《朱陆心性论比观》曾春海《东方杂志》复刊19卷12期1986年6月。
  《朱熹排佛与参悟中和的经过》蒋义斌《史学汇刊》14期1986年9月。
  《论朱王异同》孙效智《孔孟学报》55期1988年4月。
  《从程朱理气说析论朱熹心性论之要义》 张永俊 《台大哲学论评》12期 1989年1月。
  《从朱子阳明的心性观论民主法治的理论根据》 王邦雄 《鹅湖》15卷1期 1989年7月。
  《朱熹在传统儒学中地位之批判与认定:“别子为宗”——〈心体与性体〉一书之宏观与通识举隅》 唐亦男 《鹅湖》15卷9期1990年3月。
  《朱熹与佛学》(1—3) 傅教石 《香港佛教》358—360期 1990年3—5月。
  《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论或是二元论》 刘述先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创刊号 1991年3月。
  《朱熹参究中和问题之探讨》 李玫芳 《警专学报》4期 1991年6月。
  《试论朱陆异同——以心性论为主》 林惠胜 《台南师院学报》24期 1991年6月。
  2、日本
  《朱子对道佛二教探究的态度》 大槻信良 《千叶大文理学部纪要》(文化科学)1卷2期 1954年2月。
  《日本朱子学中仁说的展开》 阿部吉雄 《人文科学科纪要》4期1954年6月。
  《朱子思想中的天理人欲与道心人心》 大槻信良 《支那学研究特辑》11期 1954年9月。
  《朱晦庵与佛教》 佐藤达玄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卷1期1954年9月。
  《朱子本体论的轮廓》 大槻信良 《千叶大文理学部纪要》(文化科学)1卷3期 1955年2月。
  《关于朱子的本体思想》 后藤俊瑞 《哲学》6期 1956年3月。
  《朱子的治民策——南宋村落的阶层分裂与国家权力的问题》友枝龙太郎《东方学》17期1958年11月。
  《朱子的鬼神论》友枝龙太郎《支那学研究》1959年12月。
  《朱熹楚辞集注制作的动机——历代楚辞评价的过程》林田慎之助《九州中国学会报》9期1963年5月。
  《朱晦庵的理一分殊解》市川安司《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6期1963年12月。
  《朱子心性论中的禅》久须本文雄《日本福址大学研究纪要》7期1964年3月。
  《朱陆学说的异同及其背景》友枝龙太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6卷3期1966年12月。
  《朱子的易经观与周易本义的特质》户田丰三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6卷1期1966年12月。
  《朝鲜朱子学的产生及其意义》渡部学《朝鲜研究》61期1967年5月。
  《朱子的天文学(上、下)——朱子的自然学(1、2)》山田庆儿《东方学报》(京都)39、40期1968年3月、1969年3月。
  《朱子的气象学——朱子的自然学(3)》山田庆儿《东方学报》(京都)42期1971年。
  《关于朱子语类的各种版本》(正)福田殖《九州中国学会报》15期1969年6月。
  《关于朱子语类的各种版本》(续)隈本宏、福田殖《久留米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报告》12期1969年9月。
  《朱晦庵与王阳明》宇野哲人《斯文》62期1970年8月。
  《朱子对张南轩<论语解>的影响》高畑常信《哲学》(广岛大学)22期1970年10月。
  《胡子知言与朱子的批评》高畑常信《中京大学文学部纪要》9卷1期 1974年8月。
  《朱子的格物穷理与阳明的致良知——从理性主义到生命主义》友枝龙太郎 《东洋学术研究》 16卷4期 1977年7月。
  《幕末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冈田武彦 《二松学舍大学日本汉文学特辑》1979年。
  《朱子的巳发未发说》(1、2) 高畑常信 《香川大学国文研究》4、5期 1979年、1980年。
  《关于朱子“心”的若干考察》 山井涌 《中哲文学会报》5期1980年6月。
  《朱熹与道教关系的一个侧面——<阴符经考异> 末木恭彦 《东方学》60期 1980年7月。
  《朱子心性论的形成过程》 福岛仁 《日本中国学会报》33期1981年10月。
  《朱子的家礼与<仪礼经传通解>》上山春平《东方学报》54期1982年3月。
  《朱子经书学的构造——四书学之成立》 佐野公治 《说林》32期 1984年2月。
  《朱熹的太极观》 早川雅子 《伦理学》3期 1985年3月。
  《朱子以后的大学观的变迁——四书学史的概观(中)》佐野公治
  《说林》34期 1986年2月。
  《对朱熹思想的分析》 土田健次郎 《哲学》78期 1990年。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华山
相关人物
潘富恩
相关人物
钟李
相关人物
李德永
相关人物
罗思鼎
相关人物
庆思
相关人物
石众志
相关人物
杨凤麟
相关人物
王治
相关人物
朱瑞熙
相关人物
施昌东
相关人物
乐寿明
相关人物
丁宝兰
相关人物
贾顺先
相关人物
刘雨涛
相关人物
唐宇元
相关人物
莫砺锋
相关人物
武树臣
相关人物
李国权
相关人物
张家清
相关人物
何乃川
相关人物
林振礼
相关人物
任金丽
相关人物
韩强
相关人物
谢谦
相关人物
石倬英
相关人物
黎昕
相关人物
李禹阶
相关人物
陈焕良
相关人物
蔡尚思
相关人物
黄广琴
相关人物
李学勤
相关人物
蔡方鹿
相关人物
叶建华
相关人物
李甦平
相关人物
魏琪
相关人物
邓广铭
相关人物
梁宗华
相关人物
张世英
相关人物
蔡厚示
相关人物
俞兆鹏
相关人物
颜晨华
相关人物
周桂钿
相关人物
李迺扬
相关人物
高建立
相关人物
李之鉴
相关人物
徐洪兴
相关人物
施炎平
相关人物
金春峰
相关人物
杨向奎
相关人物
陈超
相关人物
戴静山
相关人物
周世辅
相关人物
牟宗三
相关人物
万心权
相关人物
唐君毅
相关人物
戴君仁
相关人物
刘一苇
相关人物
蔡仁厚
相关人物
林贞羊
相关人物
蔡茂松
相关人物
周学武
相关人物
林政华
相关人物
张德麟
相关人物
王甦
相关人物
秦家懿
相关人物
钟彩钧
相关人物
罗光
相关人物
成中英
相关人物
林安梧
相关人物
何寄澎
相关人物
曾昭旭
相关人物
蒋义斌
相关人物
孙效智
相关人物
张永俊
相关人物
王邦雄
相关人物
唐亦男
相关人物
傅教石
相关人物
李玫芳
相关人物
林惠胜
相关人物
大槻信良
相关人物
阿部吉雄
相关人物
佐藤达玄
相关人物
后藤俊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