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彭泽县” 相关
共 1095 条 11 / 73
15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清代的乡、都、寨制度,民国时期的区、乡、保、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区、乡、行政村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包括合并、撤销、改名等。当前的区划为1镇、18乡、3场、1厂、1所。
15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清代彭泽县划分了4乡、16都、2镇、12市、2坊、5街,县治内设有五街和两坊,城郊设有一坊和二坊。城内的街道分别通往不同的地区和地标。
15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前期,彭泽县的行政区划基本沿用清末的旧制。在这期间,县内设有不同的区、乡、保、甲。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县内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其中部分乡被日军占领并改设秘密组织。民国35年,江西省政府下令撤销县内的区,并将乡合并为较少的数量...
15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49年彭泽县解放后,设置了6个区,原有乡、保、甲的范围没有变动。1950年,取消了乡以下的保甲制度,改设行政村,区乡没有变化。1952年,县内的区扩大为7个,并改为地名来称呼。1956年,根据指示,撤销了所有的区,乡、镇合并为...
15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城乡的概况,其中包括了县城、乡村等。
15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城(龙城镇)位于长江南岸,与安徽省宿松县隔江相望。城内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北面临江,呈围椅形。城墙历经多次改建,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县城进行了扩建和重建,现已发展到茅店、闵家桥、凉亭等地方,并与张家港沟通。城...
15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乡村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马当乡、和团乡、海形乡、泉山乡、太泊湖乡等。
15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的人口情况,其中包括了人口变化、人口构成、计划生育、民族、姓氏、华侨等。
15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地方历代人口的统计变化,包括明清时期的人口增减、民国时期人口锐减的原因、建国后人口增长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
16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的人口在历史上经历了波动,明代中后期由于战乱和徭役赋税的影响人口减少,清代有人口记录,民国时期人口稳定增长,但受自然灾害和战争影响出现人口锐减,建国后人口逐渐回升并快速增长。
16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49年至1985年,彭泽县人口经历了明显增长。自然增长是主要原因,但机械增长也有贡献。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需压力加剧。
16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82年,彭泽县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但仍存在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不平衡;在文化程度构成方面,文盲率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在职业构成方面,农业仍是主要职业,但其他行业也有一定规模的就业人口。
16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85年彭泽县人口分布不均,城镇人口数量悬殊,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北部长江沿线及平原地区,而东南部山区开发前景较大。
16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超过青壮年和少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主要参与在业劳动,而不在业人口以家务劳动者居多。死亡人口中夭亡情况和不同年龄段的死亡情况得到详细记录,人口平均寿命为66.04岁。
16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正文
根据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彭泽县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但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受教育面存在男女和年龄差异,女性文盲比例较高,总体文盲率仍然较高为41.27%。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