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8
页码:
7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清代的乡、都、寨制度,民国时期的区、乡、保、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区、乡、行政村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包括合并、撤销、改名等。当前的区划为1镇、18乡、3场、1厂、1所。
关键词:
彭泽县
行政区划
内容
彭泽地方行政区划,据可靠资料载:清代县以下设乡(镇),乡以下设都,都以下设寨,寨辖保甲。中华民国时期,废除都、寨推行保甲制度,县以下改设区、乡、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废除保甲制,设区、乡、行政村。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实行政社合一。1984年,政社体制改革,政社分设,建立乡、村及村民小组。
第一节 清代区划
清代,全县划分4乡、16都、2镇、12市、2坊、5街。
县治分五街、二坊。城内分:市中街,通大江边;市东街,通邑厉坛;市南街,通山川坛;市西街,通社稷坛;市北街,通新司(后为城守营)。
城郊设:一坊于大街东北,至闵家桥、枫门以南;二坊于大街西南,至袁家山、高桥以西。
第二节 民国区划
民国前期,全县行政区划沿用清末旧制。民国18年(1929)废都寨,改设区、乡、保、甲。25年全县设有6区、28联保、154保、1659甲。28年,抗日战争期间,改联保为乡,全县设置4区、17乡。其中有4乡属国民党政府统治区,13乡先后沦为日军占领区。日军占领区乡下不设保甲,改设秘密“核心组”,以避日伪耳目。其时叛国投敌大汉奸汪精卫,所建立的伪政权,在日军占领区内,亦设有汪伪县政府及区乡保甲组织。民国35年江西省政府通令全省撤区并乡,本县将原有4区17乡,撤除3区,合并为11乡1镇。所保留的第四区改名永安区,管辖本县边远地区新编的3个乡,从此直至38年本县解放前夕。
第三节建国后区划
民国38年(1949)4月解放后,全县设置6个区,原有乡保甲及区划范围均未作更动。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50年,废除乡以下的保甲,改设行政村,原有区乡不变。同年安徽省东流县(今与至德县合称东至县)香隅乡的湖西、船形、新安、何潭(今和团)、叶山、荆桥等地划归彭泽县第六区管辖.1952年,全县6个区扩为7个区,并改序数称呼为地名称呼:城关、马当、马路、太平、杨梓、浩山、江北区。区以下共辖1镇、67乡。1956年,根据国务院和江西省人民委员会
关于精简国家机构的指示,本县撤销所有区,67乡1镇合并为24乡1镇。1958年,根据省、地指示,为适应“大跃进”,全县建立人民公社10个,下设生产大队154个,大队以下分设生产小队。1963年,缩小公社范围,以便领导管理,全县在10个公社的基础上,划分为18个公社、2场及社(场)辖生产大队(分场)200个。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扩社并队,在几经分合的情况下,全县划分为15个公社、4场、1厂,社(场)辖生产大队134个。1973年,再次调整社队规模,全县划分为17个公社、・5场、1厂,社辖生产大队160个。1984年,机构改革,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置,改为乡、村、组。1985年,全县行政区划设1镇、18乡、3场、1厂、1所,205个村民委员会(分场),4个居民委员会,1796个村民小组。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