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
分类号: K295.6
页数: 9
页码: 80-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县乡村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马当乡、和团乡、海形乡、泉山乡、太泊湖乡等。
关键词: 彭泽县 乡村概况

内容

马当乡 地处县境北面,位滨长江南岸。东濒太泊湖,西南与泉山乡、太泊湖乡连接,西北与本县棉船乡隔江相望,东北与安徽省东至县香隅乡交壤。地域长约18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为62.87平方公里。有耕地19922亩,林地2114亩,水面700亩,乡政府驻地马当镇。管辖14村,110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全乡(包括原种场、太泊湖水产)4935户,23096人(含非农业人口2547人),除少数民族共96人外,余皆汉族。
  乡境多丘陵,沿江、滨湖为平原圩区。地势西南向东北倾斜,呈一长条形。最高点阎王闸,海拔161.6米,最低点下钱湾江岸,海拔6米(亦为全县最低点),平均海拔24米。地表径流,西经跃进闸,东经杨柳湖分别注入长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温18℃,1月均温4.5℃,7月均温35℃。无霜期自3月下旬至11月中旬,约250天。年降水量1400毫米。
  粮棉兼作,有农机、砖瓦、粮油加工等厂和采石场、小型煤矿等乡办工业,交通便利,有长航和内河上下水轮船停靠,陆路有客车,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完全小学14所。还有广播站、文化站、影剧院和医院、保健站等。
  乡治马当镇,为本县第二市镇,水陆交通要隘,又为江西省北面咽喉。1949年全县解放后,新成立的第二区,后改名马当区及1958年成立的马当人民公社,均以此镇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东北有马当山横枕大江,舟行险阻,辛亥革命时期,山上曾建锁江炮台,遗址尚存。抗日战争时期,闻名的“马当要塞”即构筑于此。沿江建有防洪大堤,1983年特大洪水,亦安然无恙。
  清代父子翰林欧阳云、欧阳熙即该乡南垄阳村人。
  棉船乡 位于县城斜北小孤山之下游,为长江中一大冲积洲。西北与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以江为界,东南与本县马当、泉山两乡隔江相望。总面积为104.7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沙凸洲。辖有12村,137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共计6498户,36658人(含非农业人口1214人),其中满族14人。回族8人,余皆汉族。
  地势顺江水流向,西南高,东北低,海拔9—16米。土壤为潮泥土,适宜植棉。地表水,北面流经夹江,南面流经泊套,转注长江。气候湿润,年均温16.5℃,1月均温3.3℃,7月均温29.4℃,≥10℃年积温5225.7℃。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7天。夏多雨,冬多风,最大风力8级左右。
  洲地形成于明初,建村始于明末。其状似蛾眉,俗称蛾眉洲。建国前曾名为江北乡,辖有8个保,故民间又称为“八保洲”。建国初划为第七区,后改名江北区,辖有6个乡。1956年撤区并乡时,划分为搁排、粮富、永京、天明等四乡。1957年又复名江北区。1958年改为江北人民公社。1962年邵式平省长到此视察,见四周皆水,洲地似船浮于江上,满载盛产的棉花,因而曾亲笔题名为“棉船人民公社”,棉船之名延续至今。
  建国前的“八保洲”,十年九涝,洪水为患。建国后,四周筑起长31600米,宽8米,坡度1:1.5—1:3,高22.2米的防洪,大坝,并用石块护坡28000平方米,可抵御洪峰20.6米。此外,还建起了两座大型排灌站,无特大灾害,可旱涝保收。
  全乡有耕地45000亩,林地、芦洲共5500亩。以植棉为主,兼作粮油,是本县主要棉、油产区。乡办工业有油化、农机、建材、造纸、联合、综合等厂。交通运输甚为方便,境内沙凸洲至东边河的公路干线,与各村简易公路连结成网,汽车、拖拉机终日奔驰不息;东边河至马当镇的轮渡,往返如梭。文教卫生事业也大有发展,建国初仅有6所小学,现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20所。另设有中心文化站、业余黄梅剧团、广播站各1个,电影队5个。医疗卫生机构,有医院、医疗站和联合诊所。
  和团乡 位于县东北边陲,紧邻安徽省东至县香隅乡,南接本县瀼溪乡,西连本县马当乡,西北濒临太泊湖,总面积76.55平方公里。
  地形较为复杂,西北为滨湖平原间有小丘,中部为丘陵地带,东南多山,承接浩山山脉,平均海拔12至30米之间,最高峰鹿头岭海拔为644.1米。山区大部份下蜀系棕壤土,丘陵地带为马肝土,圩区为潮泥土。地表水径流太泊湖注入长江。
  境内气候湿润温和,年均气温18℃,1月均温4.5℃,7月均温35℃。≥5℃年积温为5442.1℃,≥10℃年积温为4980.4℃。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无霜期自3月下旬至11月中旬约250天。
  乡政府驻地何家潭村,即以“何潭”谐音“和团”为乡名。全乡辖有6个村,36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共计1214户,5687人(含非农业人口178人),其中除有壮族1人外,余皆汉族。建国前大部分地区属安徽省东流县(今东至县),建国初曾划为本县第六区,后改名浩山区所辖的和团、桃潭乡。1964年改称和团人民公社,至1984年政社分设复名和团乡。
  全乡有耕地7321亩,水利资源得天独厚,除自然港河、溪流外,现有水库的蓄水量达360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3430亩,为解除已往雨季南洪北涝灾害的威胁,修筑了湖堤4条,基本上免除了洪涝灾害。该地区多山,林业用地计76956亩,占总面积67%。林业作物主要为茶叶、茅竹、木材等。乡办工业有制茶场、油坊、车木厂。
  由于地处偏僻山区,过去交通闭塞,文教卫生事业落后。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纵横交错,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也很快。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7所,还设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以及医院、保健站等。
  海形乡 位于县境东北面,与安徽省东至县毗邻,西南接浩山乡、西北交本县和团、瀼溪两乡地界。境内山峦迭起,峰岭连绵。东北面的桃花岭、灰窑岭、戴家岭、小浩岭与西北面的大浩山、枫树岭逶迤相连。大浩山海拔859.4米,为全县最高山峰。最低点下保里,海拔约75米。土壤为下蜀系红棕壤和冲积性潮泥土。地表水向南流经下保里汇聚浩山东河。所辖区域55.12平方公里,有5个村,32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共828户,3758人(含非农业人口89人),乡政府驻地前屋夏家。
  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日照短,霜期长,雨量多,山区气候特征显著。年均温22℃,1月均温0℃,最低零下12℃,7月均温37℃,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中旬约283天。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多在夏秋。
  全乡有耕地3737亩,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兼植棉花。
  植林面积为70811亩,植有松、杉、油桐、茅竹、茶叶等。乡办企业11个,生产香菇、银耳以及青茶、竹、木制品。
  建有小型水库4座,蓄水量52万立方米,为利用水库发电,又在板冲水库上建起1座小型电站,发电量72千瓦。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已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所,并先后相继建立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和乡医院、村保健站等文教卫生机构。公路畅通。
  海形乡系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游击队和新四军第五师挺进十八团,曾以这里为活动中心。1934年江西省的彭、鄱、湖、都和安徽省的东、至、望等七县中共中心县委会,设在本乡的兆吉沟村。
  泉山乡 位于县境北面,距县城4公里,彭(泽)东(至)公路两侧。西北濒临长江,有澎浪矶与长江绝岛小孤山隔江对峙,西南与城郊相连,南界黄花乡,东邻太泊湖乡,北接马当乡,总面积为52.64平方公里。
  东南为丘陵地带,西北为滨江圩区。地势低平,最高点庙基头山,海拔205米;最低点矶山,海拔10米;平均海拔约50米。土壤分布:丘陵为下蜀系棕壤,圩区为潮泥土。地表水西注长江,东入太泊湖。
  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温18℃,1月均温4.5℃,7月均温35℃,冬季最低温-12℃,夏季最高温39℃。全年无霜期从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7天。年降水量1336毫米。
  泉山乡 于1961年从马当、黄花两公社划出部分地区组成余粮公社,至1962年改名泉山公社,1984年改名泉山乡。全乡辖有12个村,145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计有3277户,17329人(含非农业人口281人)。乡政府驻地泉水山。
  全乡有耕地18611亩,林地3400亩。农业生产粮棉兼作,多种经营,乡村两级有水产场4个,盛产鲢、鳙、青、草等鱼。资源有石灰石,硫磺矿。林地已植松杉。
  有南阳、白蚁垄、大山三座水库,蓄水量共计500万立方米,并架有渡槽,可灌溉田地900多亩。沿江建有1.8万多米长的圩堤,筑有20多座水闸,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5所,乡医院1所,村保健站17个。另有广播站、电影队、文化站等设施。穿境而过的彭(泽)东(至)公路与各村简易公路相连。
  太泊湖乡 位于县境北面,太泊湖的西南畔,故以湖名乡。东邻瀼溪乡,南接黄花乡,西接泉山乡,北与马当乡及县棉花原种场毗连。全境为丘陵和滨湖地区。东西高,小丘连绵起伏;南北低,湖畔延展平衍;中部空旷,田亩尽在其间。最高点船山,海拔92米;低处为湖区,海拔7.5米。总面积41.43平方公里。丘陵地带为下蜀系棕壤,平原为潮泥土。有耕地10325亩,林地327亩,水面2平方公里。
  气候湿润,年均温18℃,1月均温5℃,7月均温35℃,最高温38℃,最低温-12℃。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35天,年降水量1386毫米,地表水流向太泊湖转注长江。
  太泊湖区域原为血吸虫病重疫区,人烟寥落,湖水泛滥。1969年全县组织根治太泊湖,围垦湖田8.5万亩,筑起两条大堤,全长5560米,高22米,宽5米,坡度1:2.5。又建排灌站1座,蓄水套1处。
  1971年从本县棉船、马当、泉山、城关、芙蓉、黄花、浩山、海形、杨梓等乡迁移一批劳动人民到此垦荒,建成太泊湖良种场。至1975年改名为太泊湖公社,现名太泊湖乡,乡政府驻地高家。全乡辖有8个村、45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907户,4744人(含非农业人口126人)。现在交通方便,每日客车往返县城,各村有简易公路相通。教育卫生事业亦有发展,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8所,医院1所,村保健站5个。过去“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太泊湖区域,如今已改建成鱼米之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瀼溪乡 位于县境东北面,距县城35公里。东界海形、浩山乡,南接东升乡,西连太泊湖、黄花乡,北与和团乡相邻,总面积87.83平方公里。辖有8个村,62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2273户,11531人(含非农业人口776人)。
  瀼溪港座落其间,上承浩山、海形之水,下注太泊湖通往长江,为县域东北山区经湖通江的重要水运航道,以水名乡为“瀼溪”。全境倚山面湖,东南北三面高,海拔400米以上,西部滨湖,地势低洼,海拔仅12—30米。境内土壤主要是下蜀系棕壤和马肝土。年均温为16.3℃,7月最高37℃,1月最低气温-3℃。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共约245天。春夏之交,天气常阴,且时有雨水连绵,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渍涝严重。
  1966年始,修筑瀼溪水库。建成后蓄水面积5000亩,蓄水量4800万立方米,为本县最大的水库。开掘渠道全长7.5公里,南起瀼溪水库,北终太泊湖,流量为350立方米/小时,发电站年供电240万度。沿湖筑有圩堤4条,全长3.5公里,并顺堤线建排灌站4处,可解除旱涝威胁。
  全乡有耕地9791亩,植棉为主,兼种粮食,结合开展多种经营。乡办工业有造纸厂、砖瓦厂和竹、木采伐加工。另有林地8720亩,茶园300亩。
  交通运输便利,有连接东升、太泊湖、和团等乡及通往县城的公路;通往浩山、海形乡设有机动船过渡瀼溪水库。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3所和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等文化机构,所建影剧院可容千余观众。另有乡医院1所,村保健站7个。
  浩山乡县境东面大浩山南麓,故名浩山。东与安徽省东至县相邻,南界本县东升乡,西接瀼溪乡,北连本县海形乡,总面积98.75平方公里。辖有7个村,65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1872户,8903人(含非农业人口218人),乡政府驻地柳墅。
  全境崇山峻岭,略成菱形。北东南三面高,西部较低,最高点岷山,海拔571米;最低点女儿桥,海拔20米。地表水向西流入瀼溪水库。土壤多属下蜀系棕壤。气候寒冷,年均温15℃,1月均温3℃,7月均温27℃;最高温40℃,最低温-18.9℃。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5天。春夏多雨,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
  东、南、西共有三条小河,萦回于乡境内,每遇雨水季节,则洪涝成灾。1957年起全乡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3座,蓄水量为575万立方米,除能防止一般洪涝为害外,尚可灌溉田地8400亩,为农业保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全乡有耕地2155亩,以植棉为主,1976年皮棉亩产过百斤,1979年创亩产皮棉156斤的新记录,受到省人民政府的嘉奖。林业资源丰富,有竹、木、绿茶等。野生动物群中有:金钱豹、麂、穿山甲、蕲蛇、长尾山鸡和相思鸟等较珍贵的禽兽。此外,还盛产多种药材,是本县山林资源的宝库。
  建国前闭塞落后的浩山山区,如今公路贯通。现有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各1所,村设小学25所。另有乡医院1所,村保健站7个。
  浩山历史悠久,唐武德年间,曾以浩山雄峻,在山南(今黄岭乡政府驻地黄土岭)设立浩州。此处山水清幽,钟灵毓秀,为本县革命发源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赣、皖边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又是新四军第五师挺进十八团的主要活动区。
  黄花乡 县中部,东与瀼溪、东升两乡交界,南接黄岭乡,西与芙蓉乡、龙城镇相连,北邻泉山及太泊湖乡,总面积57.33平方公里。全境丘陵起伏,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大包,海拔405米,最低点为包上一带,海拔约20米。高坡为下蜀系黄棕壤,低丘垄田为马肝土。地表水北流太泊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50毫米。年均温26℃左右,1月均温3℃,7月均温38℃。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2天。
  全乡辖有11个村,11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阳司里。截至1985年止,计有3144户,16148人(含非农业人口272)。共有耕地20175亩,林地8567亩,水面积2300亩。农业生产粮、棉兼作;工业有砖瓦厂、农机厂、综合厂。
  建国初全乡仅有私塾3所,1958年始设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6所。现有初中2所、小学32所。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和乡医院1所、村保健站6个。交通运输方面,有由县城通往东南面各乡的主干线公路,贯穿乡辖区域18公里,乡到村,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路,亦交错畅通。
  该乡东南面的桃红山,有野生梅花鹿近百头,省“梅花鹿保护区管理处”即设于本乡之桃红山麓。
  中日甲午丰岛海战中,指挥“高升号”战舰与敌舰奋战而牺牲于牙山海面的爱国英雄高善继,是该乡虎厂坞高村人,其衣冠冢及墓碑,立于长岭岗,供人凭吊。
  芙蓉乡 位滨长江南岸,地处县西北部,距县城7公里。东连龙城镇,南临方湖与芙蓉农场紧邻,东南与黄花、黄岭两乡接壤,西与定山乡交界,总面积97.27平方公里。据旧版《彭泽县志》载:“方湖口有浮云墩,周回三百步,随江水涨落。”后因民间谐音呼为“芙蓉墩”,故今乡名芙蓉。
  境内东西多山丘,南北为江湖平地,属滨江傍湖平原杂低丘地带。东西高,南北低,略成马鞍形。最高点狮子山,海拔80米;最低点狮子山北侧长江边,海拔17米。
  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7.8℃,1月均温3.3℃,7月均温30.4℃。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8天。年降水量平均为1430毫米,春夏多雨,发洪易涝。
  全乡辖有9个村,90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地芙蓉墩。截至1985年止,计有3847户,20440人(含非农业人口707人)。共有耕地22282亩,林地3026亩,水产养殖面积500亩。农业生产以棉为主,兼作粮油。有砂场,乡办企业。
  沿江已筑起长12公里,高20.2米,宽6米的联圩大堤;临湖各村亦筑起全长45公里的联防堤10座,顺沿堤坝又建有水闸11座。建有小型水库3座,总蓄水量75万立方米;开修渠道62条,长7.96公里。架设渡槽15处,共长896米;灌溉面积达13000亩,基本可以旱涝保收。
  乡设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各1所,村有完全小学6所,初级小学9所。另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和可容千余人的礼堂1座。还有乡医院1所,村医疗站7个。交通方面,简易公路与横穿乡域的彭(泽)湖(口)公路相连,水路内通方湖,外连长江,有船只航行。
  东升乡 位于县境东面,东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上十岭垦殖场相邻,西接黄岭、黄花两乡,北连瀼溪乡,东北与浩山乡紧衔;总面积109.75平方公里,为山区、丘陵各半地带。全乡辖有8个村,80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2439户,11758人(含非农业人口387人),其中除苗族2人,回族1人外,余皆汉族。乡政府驻地郭家桥。
  境内东南部峰峦层迭,中部河港纵横,北部小片垄畈间隔其间。东南部的上十岭、龙王尖以及北部的老龙尖,均在海拔300米以上。东部的雷峰尖为群峰之冠,亦为全乡最高点,海拔576.3米,最低点在苦栗树西北侧,海拔约20米。东升河贯穿全境,聚曾山港、桃红港、东方垄港水,由南向北注入太泊湖,最大流量为0.1立方米/秒。丘陵及平原地带的土质缺钙,土层夹石,下蜀系棕壤极少。
  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3℃左右,1月均温3.4℃,7月均温29℃。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7天。年降水量1325.9毫米,春夏多雨,常有洪涝灾害。共有耕地14656亩,以生产粮、棉为主。另有林地9981亩,种植茅竹、松、杉、油桐、青茶等。土特产品有:土漆、丹皮、香菇、茶叶,尤以漆、茶驰名,雷峰尖茶叶享誉全省。
  已兴建小型水库28座,总蓄水量1246万立方米。河流、塘、堰均进行了整治。在山石岭和百步梯水库,建有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22.5万度。已有完全中学1所,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10所。还办有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文娱室、阅览室以及医院、保健站等。郭家桥是通往东南山区的枢纽,汽车、拖拉机往来方便。
  定山乡 位于县境西部,东濒方湖与本县湖西乡隔水相望,南邻本县太平关乡,西与湖口县流泗乡边壤犬牙交错,北临长江并与县建材厂辖地相连,总面积38.19平方公里。全乡辖有11个村,115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2848户,14069人(含非农业人口524人),乡政府驻地上祠堂。
  地势向东倾斜,西高东低,最高点定山,海拔160.5米,平均海拔20—40米。北部沙丘绵延,其间有定山、美女山、芒子山。沿江一带多为黄沙土壤,余为下蜀系黄土。地面水东流方湖,北注长江。
  气候温和,年均温16.6℃,夏季最高气温38℃,冬季最低气温零下8℃。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中旬,约为240天,年降水量1396毫米,春夏雨多约844毫米,秋冬雨少约为552毫米。
  全乡有耕地17277亩,林地面积1799亩,水面积约100亩,农业生产粮棉兼作。乡办企业有水产场、林场、基建队、型砂厂。型砂年产5万吨,远销长江中、下游各大、中城市。
  有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各1所,此外尚有村设完全小学14所,初级小学38所。有医院1所、村保健站12个。还有广播站、文化站、电影队,乡建可容千余人影剧院1座。
  陆路有彭(泽)湖(口)公路、定(山)龙(宫洞)公路两条干线与各村简易公路连接,每日来往县城、湖口、九江、龙宫洞的客车络绎不绝。水路每日有停靠江边红光码头的上下水小轮船,亦称便利。
  黄岭乡 位于县城南面,地处县中心位置,素有彭泽“心脏”之称。东与东升乡交界,南与黄乐林场为邻,西与湖西乡、芙蓉农场毗连,北与芙蓉、黄花两乡接壤,总面积为101.38平方公里。全乡辖有10个村,112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3042户,15507人(含非农业人口247人),乡政府驻地黄土岭。
  乡境内为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南北两端突出,北部向方湖伸展,东南山峦起伏。最高点白马山,海拔416.3米,最低点为滨湖湖区,海拔12米,平均高度约20米。土质复杂多样,东南山区为黄棕壤土,西北垄畈为马肝土,沿湖地带为冲积性潮泥土。水库、塘、堰星罗棋布,引水渠道纵横交错。聂家山水库为县内较大水库之一,蓄水量28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5万亩,又是养鱼基地。
  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6.6℃,1月均温3.5℃,7月均温29.4℃。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中旬,约为239天。春夏多雨,年降水量1234毫米,地表水流经方湖注入长江。共有耕地20385亩,山林9500亩,水面积1286亩。农业生产粮棉兼作,造林、养殖、多种经营同时并举。
  现有初中1所,小学18所。医院1所,村保健站8个。黄岭乡临接方湖,建国前为血吸虫病重疫区,曾有64个村庄被毁,1881人染疫身亡。后经过多次灭螺治病,有4878名患者获得根治。除有县城经黄花到该乡的客车往来外。西南尚有通往乐观和芙蓉农场简易公路。
  黄岭旧县街,唐初曾为浩州州治及附郭彭泽县治,至今一千二百余年。州、县标志的七级浮屠——古塔尚存。唐代名相狄仁杰受贬,曾在此为彭泽县令,并留有“纵囚墩”。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铲削为田。清道光年间状元汪鸣相即该乡新屋汪村人。
  湖西乡 位于县境西面的方湖南岸。东北连接上方湖并与芙蓉农场、黄岭乡相邻,西北濒临下方湖并与太平、定山两乡交壤,总面积为48.6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王家湾许家。
  全乡辖有7个村,67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1757户,8957人(含非农业人口158人),其中除有回族1人外,余皆汉族。共有耕地12275亩,林地5000亩,水域2500亩,以生产粮棉为主,兼营林、渔,尚有乡办企业。
  境内属滨湖与丘陵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鸣山,海拔404.6米,最低点方湖湖畔,海拔15米,平均海拔为35米。气候湿润,年均温16.6℃,1月均温3.6℃,7月均温28.9℃。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60天。年均降水量1396毫米,地表水向北流入方湖。
  境内港、汊、塘、堰密布,西北占有方湖面积18.4平方公里,东有余家堰水库,通过长8000余米的主干渠道,由东向西贯穿全乡,灌溉面积达1300余亩。
  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2所以及乡医院和村保健站等卫生医疗单位。有通往县城的主干公路及连接太平、天红等乡的简易公路,每日有班车往来。
  清代许家父子翰林许振祥、许业笏为该乡许家坝人。
  太平关乡 曾名太平乡,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省内有重名而更名。位于县境西南面,东临方湖与湖西乡交界,南与天红、乐观两乡接壤,西邻湖口县大垄、流泗两乡,北与定山乡毗连,总面积64.23平方公里。辖有14个村,134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3569户,17820人(含非农业人口291人),乡政府驻地太平关。
  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牛岭,海拔446.1米,一般海拔40—60米。北面大片丘陵,东面为方湖湖畔,是滨湖丘陵地区。土壤以马肝土为主,山地有少量下蜀系棕壤。共有耕地18371亩,林地6805亩,水面积1011亩。主要生产粮、棉,乡办企业有水电站、包布厂、林场等8个单位。
  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温16.6℃,1月均温3.6℃,7月均温29℃。无霜期自3月中旬至11月下旬,约为247天。年降水量为1212毫米。地表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方湖。水利以塘、堰、港、湖水源为主。1971年,依靠全乡人民的努力建成白沙中型水库1座,容水量1078万立方米,有全长21.5公里主干渠道,由南向西经过10个村,沿途架设渡槽7段,受益农田计万余亩。
  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完全小学14所,初级小学30所。乡设有医院,各村设有医务站。有与彭(泽)湖(口)公路交接的定(山)龙(宫洞)公路纵贯本乡全境,各村尚有简易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天红乡县境西南面,东界乐观乡,南连都昌县大港乡,西与湖口县大垄、傅垄两岭隔岭相依,北接本县太平关乡,总面积121.69平方公里。因境内有天红山,故名天红乡,乡政府驻地庙前街。全乡辖11个村,97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2704户,13606人(含非农业人口255人)。
  乡域属山区盆地,四面群山环抱,中间垄丘交错。最高点武山,海拔675.3米,最低处,海拔50米左右。群山之间溪港纵横,地表水汇集于西边曹,向北流经太平河注入方湖。全乡共有耕地17275亩,林地20552亩,主要生产粮、棉。林地植有松、杉、油桐、生漆、茶叶。
  气候四季分明。1月均温5℃左右,7月均温35℃左右,年均温15.4℃,日照长,霜期短。无霜期每年3月至11月约247天。年降水量1212.4毫米。水利条件,除有自然溪流可供灌溉外,小水库以及塘、堰星罗棋布。较大型的乱石湾水库,容量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400余亩,建有输电量为44千瓦的水电站1座。
  有初中1所,小学28所,卫生院1所,各村医疗站共11个。处庙前街东北面2公里地乌龙山下的龙宫洞、玉壶洞驰名中外。
  定(山)龙(宫洞)公路穿境9公里,乡、村相连的简易公路互相交织,交通颇为方便。
  乐观乡 位于县境南面,东连杨梓乡,西界天红、太平关两乡,南临都昌、波阳两县,北接黄岭乡及黄乐林场,总面积107.26平方公里。辖有8个村,74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1956户,9651人(含非农业人口194人)。乡政府驻地原名落冠畈,谐音为“乐观”,因以名乡。
  全境略呈长条形,东部丘陵起伏,中部自北至南成“丁”字形垄畈,环乡皆山。北有红山、丁家山、大岭头、红山颈、石山、桔梗岭,西南有青山、老屋尖、老庙尖、瘌痢尖,峰岭连绵,层峦迭嶂。最高点老屋尖,海拔436.7米,最低点方家咀,海拔40米。土壤多为紫红土相间下蜀系棕壤。
  年均温19℃,盛夏气温37℃左右,隆冬气温零度以下。无霜期3月中旬至11月中旬,约为241天。年降水量1189毫米,地表水流向,南经都昌县境通往鄱阳湖;北经黄岭乡注入本县方湖。全乡共有耕地12228亩,主要生产粮、棉兼作多种经营。修有水库5座,蓄水量40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4800亩。还有塘、堰86个,蓄水约100万立方米,可供旱季之需。
  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2所和文化站、电影队、广播站等。设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站7个。有东往杨梓、南至波阳县辖地、西通天红、北达黄岭的公路,另有各村的简易公路。
  杨梓乡 位于县境南面,东与安徽省东至县青山乡山水相依,南与本县波阳县谢滩、响水两乡毗连,西与乐观乡为邻,北接上十岭垦殖场,总面积132.7平方公里。辖有13个村,146个村民小组。截至1985年止,计有3669户,18594人(含非农业人口568人),乡政府驻地杨梓桥。
  境内群山错落,北部峻岭绵延,故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北面鲁峰尖,海拔434.3米。风车斗、西峰山、大鸣山、小鸣山、留雨墩、雷公尖,均海拔300米以上,最低点邻波村唐家洲,海拔约40米。杨梓河发源于西峰山,汇集东南溪流,纵贯全境,全长20公里,通往鄱阳湖。沿河为冲积平衍洲地,小部分为冲积性潮泥土,大部分属下蜀系棕壤。
  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5℃左右,1月均温5℃左右,7月均温20℃左右,最高温度39℃,最低-4℃。无霜期自3月下旬至11月上旬,约为218天。年平均降水量132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秋冬少雨,常有旱象出现。乡内建有小型水库共27座,其中小(一)型水库4座,塘、堰170座,总储水量105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1635亩。
  全乡总耕地19394亩,林地14.9万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是本县主要产粮区。森林资源丰富,有松、杉、杂木、茅竹,为县内竹木供应基地之一。山林中野生动物较多,其中珍稀禽兽有獐、麂、虎、豹、山雉、黄莺等。乡办企业中,有农机厂、综合厂、制茶厂和香菇种植加工场。
  有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1所,完全小学16所,初级小学12所。医疗保健有设备较完善的乡医院和村保健站。还有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新建影剧院1座,可容纳观众1800余人。
  该乡有一村庄名“王屋”,在安徽省东至县青山乡境内,称为“飞地”,面积0.8平方公里,34户,181人,从事农业,有耕地266亩。明初以来一直归本县管辖,迄今保持彭泽语言、风俗、习惯。现属该乡双彭村所辖。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马当乡
相关地名
棉船乡
相关地名
和团乡
相关地名
海形乡
相关地名
泉山乡
相关地名
太泊湖乡
相关地名
瀼溪乡
相关地名
浩山乡
相关地名
黄花乡
相关地名
芙蓉乡
相关地名
东升乡
相关地名
定山乡
相关地名
黄岭乡
相关地名
湖西乡
相关地名
太平关乡
相关地名
天红乡
相关地名
乐观乡
相关地名
杨梓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