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3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变化
分类号: C922
页数: 6
页码: 89-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彭泽地方历代人口的统计变化,包括明清时期的人口增减、民国时期人口锐减的原因、建国后人口增长的情况,以及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
关键词: 彭泽县 人口变化

内容

第一节 历代人口
  元代以前,本县人口情况,无从稽考。明代前期,生产发展,徭役减轻,社会秩序安定,人口渐增。明代中后期,屡见兵燹,徭役赋税名目繁多,故编造户籍,实行“摊丁入亩”,以防黎民逃避徭役赋税。后来,地方官吏营私舞弊,隐报人口,从中渔利。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天启三年(1623)年的232年中,人口没有增加,而且减少10062人。明天启三年,本县人口为10408人,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为6195人,33年中,减少4213人。锐减的原因有二:(1)明崇祯九年(1636)、十三年、十四年和清顺治三年、十年之中,连续大旱,饿死及被迫出外逃荒者甚多;(2)清兵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屠杀政策,加之顺治二年左良玉军队自武昌开赴南京,“途经彭泽,杀伤颇多。”
  清代按征收赋税及服徭役计丁口数额,清同治版县志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人丁共有8281丁,每丁编银一钱五分四厘四毫”;又载“同治九年(1870)稽查保甲实户共计27238户,实丁49963丁。”
  民国5年(1916),全县人口总数为98230人。17年为117281人,12年中净增19051人,年均增长1587人。24年为110475人,与17年相比,7年之间人口锐减6806人。其原因是:民国23年大旱,接着24年又大水为灾,人民以观音土、树皮草根充饥,饿殍载道,逃荒外出者甚众;加上浩山、杨梓等乡,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县自卫大队及地方武装,配合江西省保安团,经常对苏区进行“围剿”,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成批地惨遭屠杀。
  民国29年,全县人口66000人,较之民国24年的110475人,锐减了44475人。这次人口锐减的原因是由于日本侵略者于27年入侵县境之后,大量屠杀人民。据《江西省抗战损失总报告》载称:彭泽被日军直接屠杀5344人,重伤593人。而遭战祸牵连,无家可归,因冻饿、疾病、惊惧间接死亡者,则数以万计。
  抗战末期(1944—1945)长江以北如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大批逃避日军的难民,相继来本县天红、乐观、杨梓、东升等处定居,人口有回升。
  建国后,社会秩序安定,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加上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民身心健康,因而人口迅速增长。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82957人,1970年猛增到225391人,到1985年末实有人口达294963人。
  第二节 人口变动
  建国前,人口变动情况因资料难以搜集,缺载。
  1949年全县总户数为23545户,总人口为82957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户数为28333户,总人口为11117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数为38943户,总人口为178143人,比1953年增加66965人,增长60.23%,11年间年均递增达4.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户数为54333户,总人口为278534人,比1964年增加100391人,增长56.35%,18年间年均递增2.4%;1953年至1982年的29年中,增加了167356人,增长1.51倍,速度惊人,翻了一番多。其主要原因:一是自然增长。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社会秩序的安定,人民生活的改善,医疗卫生工作发展,29年中自然增长13465人,占增长总数的80.46%。加上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人口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10年中,人口猛增64797人,其中自然增长60623人,占95.26%,年平均递增率为2.7%,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中,年均总递增率高0.3%。1979年后,认真贯彻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采取了综合措施,使人口高速度的自然增长趋势得到缓和。1981年全县共出生4525人,死亡1732人,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6.95‰,比1966年的36.32‰和1978年的20.18‰,分别下降了19.37‰和3.23‰。仍高于全省、全国的人口增长速度。1985年全县共出生3773人,死亡1378人,净增2355人,自然增长率为8.0‰,这表明狠抓计划生育已取得明显效果。二是机械增长。1953年至1982年人口机械增长32698人,占总增长数的19.54%。尤其是1953年至1963年的10年期间,省、地在本县新建了芙蓉农场、马当采石场和县办上十岭垦殖场等农、工企业,大量增人,加上三年困难时期,江苏、安徽等省人口大量流入,仅此就机械增加31678人,占29年机械增长的96.88%。
  人口增长过快,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尽管1953年至1965年,抓了垦荒造地扩大耕地面积的工作,但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仍逐年减少。1964年比1953年增加耕地82541亩,人均占有耕地2.05亩,比1953年人均耕地减少3.049亩,至1985年,50年代、60年代大幅度增长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期,兴修水利和其它基建占地现象突出,全县耕地面积不但没有扩大,相反比1964年减少46730亩。此时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23亩。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13805.86万斤,是1953年粮食总产量的1.25倍,但人均占有粮食只有234公斤,比1953年人均粮食293公斤减少59公斤。粮食总产量成倍增长,但增长的粮食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费,同时还加重了国家商品粮供应的负担。1985年国家纯调入县内的贸易粮达21180吨,比1953年775吨增加了27.33倍。
  第三节 人口分布
  县境人口分布,城乡之间不平衡,数量过于悬殊。1985年全县总人口每平方公里191人。最高的龙城镇,每平方公里1845人,最少的海形乡,每平方公里只有66人。1985年县镇人口比1953年增加15803人,增长3.56倍,农村人口增长1.54倍。
  1985年迁入龙城镇的人口达1602人,迁出只有428人,进出相抵,机械增长1174人。
  农村人口分布也不平衡。人口分布最多的棉船乡,土地面积为106.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8%;1985年末人口达36658人,占全县总人口比重12.4%。人口分布最少的国营上十岭垦殖场,土地面积为45.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9%;1985年末人口为334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4%。
  全县人口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长江沿线及方湖、太泊湖一线,海拔10至30米的江湖平原地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次为中南部丘陵地区。县境东南部属山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3.2%,而人口只占27.51%,很有开发前途。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