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4636条
基础文献
10条
析出资源
3057条
图表
2269条
人物
1556条
机构
843条
事件
5140条
地名
200条
专题
1175条
作品
286条
实物
100条
知识出处
全部
碌曲县志(1996-...
碌曲县志1996-2...
碌曲政协志1956-...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
卓尼县志
碌曲人大志
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88
/
976
1306
第三节外境各土司、僧纲属民在境内的分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洮州三土司之一,明洪武初部落首领南秀节以功授本卫世袭中千户所百户之职,至永乐年间赐姓咎。正德十二年以功授世袭副千户,嘉靖七年升授世袭正千户、指挥佥事。至1941年土司共传承十八任,历时570余年,辖7旗2班76族。
1307
第三章 民族经济文化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封建剥削阶级和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歧视压迫下,卓尼各族人民生活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随着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卓尼亦建县成为民族区域大家庭中的一员。许多民族干部走上州县党政领导岗位,实现藏族人...
130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经济状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封建剥削阶级和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歧视压迫下,卓尼各族人民生活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牧区以游牧为主,牧民随水草而居,无条件进行草原建设和畜种改良。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只有皮绳、马绊、驮鞍、奶桶、酥油桶、刀子、帐...
130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经济的发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上级政府为了安定当地社会秩序,恢复生产,随即着手地方建政工作。1952年7月,中央政府的藏区慰问团给此地派来了医疗队、文工队和民族贸易队,分别深入村寨和牧区访问。通过给群众无偿送医送药、文艺宣传、赠送生活用品等方式宣传党的...
1310
第三节 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积了浑厚丰富的文化层,境内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主要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品等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其是世居在境内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炽热的民族感情,继承...
1311
人口志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历代人口调查情况。
1312
第一章 人口规模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因历代建置变更而使辖区时常变动,人口总量也时增时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近73%的人口分布在纳浪、木耳、大族、扎古录、阿子滩、申藏、卡车、洮砚、藏巴哇、柳林10个乡(镇)。这10个乡(镇)基本上是县境农业水平较高,经济比...
1313
第一节 历代人口总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因历代建置变更而使辖区时常变动,人口总量也时增时减。 清代,当地为杨土司辖地,辖区涉及今卓尼、迭部二县全部及舟曲、临潭县部分。到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时期共管辖48旗,16掌尕,520族,13750户,62750余人。
131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17个乡(镇)可由地形、气候等因素,大致可分为高寒区、二阴区和川区。川区的纳浪、大族、柳林、藏巴哇、洮砚和二阴区的扎古录、卡车、木耳等8个乡(镇)全部在沈河流域,其人口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9.87%。高寒区的刀告、尼巴、完冒、康多、杓哇...
1315
第三节 人口密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人口密度原无精确统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每平方公里平均约为2人。到1970年每平方公里平均约为11人,1980年每平方公里平均为14.29人。1990年全县每平方公里平均16人,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柳林镇,每平方公里达...
1316
第二章人口变迁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居住在县境内的主要有藏、汉、土、回、蒙等民族。是经过漫长历史的频繁迁徙而形成的。 在县境内的洮河两岸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和土著文化等遗存。这充分说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卓尼...
1317
第一节 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90年,卓尼县出生率17.34‰,死亡率7.40‰,自然增长率10.00‰。1974年以前,全县人口属高岀生,高增长阶段。1975年后,由于认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逐步控制,岀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
1318
第二节 人口迁徙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居住在县境内的主要有藏、汉、土、回、蒙等民族。是经过漫长历史的频繁迁徙而形成的。在县境内的洮河两岸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和土著文化等遗存。
1319
第三节 姓氏变迁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蒙、土等民族杂居的多民族地区,因之姓氏变迁亦很复杂。卓尼最早的先民为羌人。周代称与华夏人发生关系的羌人为姜姓。《后汉书》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这就说明当时居住于境内之羌人大多姓姜。
1320
第三章 人口结构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民族定居历史久远,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有4个,即藏族、汉族、土族、回族。又陆续迁入蒙古族、满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和黎族,形成以藏族为主体的10个民族的杂居地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