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口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人口变迁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5
页码: 182-186
摘要: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居住在县境内的主要有藏、汉、土、回、蒙等民族。是经过漫长历史的频繁迁徙而形成的。 在县境内的洮河两岸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和土著文化等遗存。这充分说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卓尼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据史书记载,卓尼境内最早有羌人居住。
关键词: 卓尼县 人口变迁 人口调查

内容

第一节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
  全县人口的岀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1949年开始为人口呈不稳定的增长阶段(即鼓励人口增长的高出生、高岀生率);至1965年时出生2759人,岀生率高达53.83%。1966年后,呈逐渐稳定下降阶段(即限制人口增长),到1975年时出生率下降到36.87%。;直至1982年时岀生率保持在23.10‰至19.66‰之间;1983一1990年为人口控制下降阶段,出生率稳定在14.38‰至17.34‰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口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很不稳定。1976年人口死亡率在12‰以上浮动;1977年以后属稳定下降,死亡率保持在8‰至5‰之间。由于高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1964年岀生率50.76‰,死亡率18.67‰,自然增长率32.09‰。1982年出生率19.66‰,死亡率6.97‰,自然增长率12.96‰。1990年出生率17.34‰,死亡率7.40‰,自然增长率10.00‰。1974年以前,全县人口属高岀生,高增长阶段。1975年后,由于认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逐步控制,岀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
  1962〜1990年卓尼县人口自然变动表第二节人口迁徙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居住在县境内的主要有藏、汉、土、回、蒙等民族。是经过漫长历史的频繁迁徙而形成的。
  在县境内的洮河两岸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和土著文化等遗存。这充分说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卓尼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据史书记载,卓尼境内最早有羌人居住。
  蜀汉延熙三年(240年),姜维出陇西,被魏将郭淮追至羌中(今卓尼以西地区),将羌人3千余户迁居关中,其中亦包括卓尼境内的部分羌人。
  西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鲜卑族慕容氏之子吐谷浑率部西迁至境内与羌杂居,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族。县境杓哇乡的土族便是其后裔。
  吐蕃王朝兴起以后,曾多次向东用兵,征服和兼并了西北诸羌之后,卓尼便成了吐蕃的一部分。大量的吐蕃军士定居卓尼。新堡、洮砚一带的群众自称“藏巴哇”,即为后藏人。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后,明朝政府从南京、安徽、江苏迁徙了大量移民和军士至洮州,进行屯田,安家落户,定居下来。当时迁入县境内的地方主要有温旗、羊化、上卓、候旗等村寨。
  明永乐二年(1404年),卓尼杨土司的先祖些地率部北征,途经岷山占领了迭部达拉沟等18族地方,再沿洮河至申藏、大族等地来到卓尼,成为这块土地的统治者。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先后收服了术布、卡加、叠布等24个小部落,使领地和属民骤增。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番人普的文住领山后喇子等19族头目来洮投诚,准降并归卓尼土司杨汝松管辖。同年2月,兵部发给杨汝松管辖洮岷边外生番(即今迭部、舟曲境内的藏族部落)的号纸。杨汝松管辖边外生番后,从迭部迁入了部分藏族移民。如现大峪沟冰固、他固、扎连等村,除极少数是当地原有的土著民族外,其余大多是康熙年间从迭部安子、尖尼、桑巴、腊子等沟逐渐迁徙定居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河州、洮州等地部分民族为避战乱,大部徙居于县境洮河以南地区,其中尤以临夏移民最多,次为临潭境内之属民。战乱结束后,虽然部分徙民返回故土,但大部分徙民则长期定居下来,成为卓尼杨土司辖属之“尕房子”百姓。
  民国3年(1914年),白朗义军入洮州,临潭部分百姓为避战乱,徙居于境内。境内大峪沟口各村的大部分汉族都是同治年间和白朗义军入洮州时从临潭新城、扁都等村徙居此地的。
  民国18年(1929年)马仲英率部进入洮州,临潭部分百姓为避战乱,纷纷徙居卓尼洮河南岸各村。还有部分地区为了逃避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抓壮丁和灾荒,使大量汉、回民众徙居县境。另有临夏地区的汉民大量迁徙此地,成为境内汉族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口迁徙变动规模较小,主要是每年被国家分配到卓尼参加工作的干部职工。
  1972年3月31日,城关、洮砚公社农民150人迁移到扎古录、卡车公社境内。
  1978年先后又从城关、洮砚迁移了部分农民,在车巴沟刀告乡境内成立“车巴新村“。1980年以后,这批移民又逐渐返回原籍。
  1981年迁入人口2122人,其中外省迁入8人;迁出2650人,其中迁往外省1人。1990年迁入1384人,其中外省迁入41人;迁出993人,其中迁往外省44人。1962年至1990年人口迁徙情况见下表:
  卓尼县几个主要年度人口迁移情况表第三节姓氏变迁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回、蒙、土等民族杂居的多民族地区,因之姓氏变迁亦很复杂。
  卓尼最早的先民为羌人。周代称与华夏人发生关系的羌人为姜姓。《后汉书》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这就说明当时居住于境内之羌人大多姓姜。
  西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鲜卑族慕容氏之子吐谷浑率其部众徙至西北边境定居下来后,至吐谷浑孙叶延时,始以吐谷浑为氏,吐谷浑遂由人名而成为宗族之名。其姓氏相传若干世纪,如念氏、康氏、拓跋氏和赫连氏等,同时还有部分使用汉族姓氏。其后裔杓哇土族,现在使用的汉族姓氏有:康、常、孙、姜、赵、杨、石、韩、白、开、麻、王诸姓。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后,明朝政府从南京、安徽、江苏迁徙了大量移民和军士在洮州定居屯田,使大量汉、回民族迁入卓尼,现纳浪乡温旗村的齐、芦、董、赵等姓和羊化村的仝、董、王等姓,均是明代屯军之后。
  明正德元年(1506年),卓尼第五任土司旺秀晋见武宗皇帝时,被皇帝赐姓杨,改名洪。从此卓尼土司弃原喝姓而改杨姓,其辖境内的藏族百姓亦多随其姓,世称“卓尼杨家”。境内亦有部分杨姓并非随杨土司之姓,而是沿用原宗祖之姓的。同时从迭部迁来的还有陈姓和王姓等。在明末清初,从迭部迁入的还有马姓、后姓等,他们原属岷县西固马土司和后土司的百姓。
  境内藏族除部分为杨姓外,还有以其部落和地名,音译或意译为姓氏的,有金、安、付、阎、虎等。还有部分藏族群众只有名字而不用姓氏的。同时,由于历代战争频繁,为
  了逃避战乱、自然灾害而逐渐迁入的有大量汉、回等民族,其姓氏相当复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藏汉杂居地区,有些藏族子弟在上学期间,由老师为了方便称呼,对没有姓氏的藏族学生,依其藏名取谐音汉字为姓名。
  1990年全县姓氏统计:安、白、包、边、蔡、曹、柴、常、车、陈、褚、崔、邓、丁、董、豆、窦、杜、段、樊、范、方、房、侯、后、胡、虎、扈、黄、霍、贾、姜、林、蔺、刘、卢、鲁、陆、吕、罗、饵、宁、牛、彭、漆、齐、祁、乔、秦、唐、田、仝、万、汪、王、吴、武、尹、殷、雍、于、俞、詹、张、赵、郑、冯、蒋、雒、曲、席、朱、付、傅、甘、高、葛、龚、韩、郝、何、贺、金、靳、景、开、康、孔、寇、来、雷、李、麻、马、毛、梅、蒙、闵、莫、牟、母、慕、任、阮、申、沈、石、史、孟、宋、苏、孙、夏、鲜、解、邢、许、徐、薛、严、阎、杨、庄、宗、周、尚、穆、关、姬、吉、强、钟、鱼、皆、绪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