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人口分布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1
页码: 181
摘要: 卓尼县17个乡(镇)可由地形、气候等因素,大致可分为高寒区、二阴区和川区。川区的纳浪、大族、柳林、藏巴哇、洮砚和二阴区的扎古录、卡车、木耳等8个乡(镇)全部在沈河流域,其人口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9.87%。高寒区的刀告、尼巴、完冒、康多、杓哇、恰盖、柏林、申藏、阿子滩等9个乡的人口数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0.13%。
关键词: 卓尼县 人口分布 人口调查

内容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沈河流域生息繁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战争频繁,民族迁徙流动,聚居融合,形成多民族共居发展的历史状况,人口分布区也随之逐渐扩大,遍布境内各地,并形成了 “大分散、小集中”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卓尼土司领地及人口,已有相当规模,人口分布于今卓尼、迭部全境和舟曲、临潭两县的部分地区,号称48旗,520族,辖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
  1990年,全县辖17个乡(镇),有16128户,88149人,辖地面积5419.6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为柳林镇,每平方公里295人,最低为恰盖乡,每平方公里5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査时,全县近73%的人口分布在纳浪、木耳、大族、扎古录、阿子滩、申藏、卡车、洮砚、藏巴哇、柳林10个乡(镇)。这10个乡(镇)基本上是县境农业水平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柳林镇辖区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5.14%,每平方公里内聚居着近300人,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19倍,而占地面积只有44.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84%,居第17位。全县近24.68%的人口分布在刀告、尼巴、完冒、恰盖、康多、杓哇、柏林7个乡。这7个乡牧业比较发达,但均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文化卫生条件较差,属地广人稀地区,尤其是恰盖乡,人口只占全县总人口的3.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人。还不到全县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占地面积达584.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92%,居第4位。
  全县17个乡(镇)可由地形、气候等因素,大致可分为高寒区、二阴区和川区。川区的纳浪、大族、柳林、藏巴哇、洮砚和二阴区的扎古录、卡车、木耳等8个乡(镇)全部在沈河流域,其人口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9.87%。高寒区的刀告、尼巴、完冒、康多、杓哇、恰盖、柏林、申藏、阿子滩等9个乡的人口数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0.1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