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卓尼县境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积了浑厚丰富的文化层,境内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主要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品等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其是世居在境内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炽热的民族感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不断充实了文学艺术宝库,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藏族传统文学以民间文学最为丰富,有寓言、谚语:民歌、传说、故事等多种形式;现代文学艺术以诗歌、散文、戏剧为主,小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建筑、编织、铸造等艺术门类,不仅日益得到发展,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 卓尼县 民族经济 民族经济状

内容

—、民族文化
  县境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积了浑厚丰富的文化层,境内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主要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品等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其是世居在境内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炽热的民族感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不断充实了文学艺术宝库,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藏族传统文学以民间文学最为丰富,有寓言、谚语:民歌、传说、故事等多种形式;现代文学艺术以诗歌、散文、戏剧为主,小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建筑、编织、铸造等艺术门类,不仅日益得到发展,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智慧、多才多艺的民族。藏族群众在劳动生产、节日聚会、婚丧嫁娶之时。都有说唱或歌舞活动,用以抒发情感,烘托气氛,表情达意。唱词内容广泛。
  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地民族文化受少数政教合一的封建政权统治和宗教寺院的束缚,长期得不到发展,而宗教文化却占据着藏族文化艺术的统治地位。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受到宗教文化和大民族主义的歧视,劳动人民的民间口头创作得不到重视。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境内没有任何群众文化设施,没有专业人员,无人搜集整理,使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遗产濒于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使民族文化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文学艺术特别是藏族文学艺术获得了新生。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形式的作品,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空前活跃,文艺队伍逐渐壮大和提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设施日趋完善。
  由于新闻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从无到有,得到了健康地发展,构成了全县比较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境内民族文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由创造、吸收、融合、发展、变迁的过程。
  二、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卓尼的民族教育事业非常落后。各族劳动人民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劳动人民十有八九不识字。封建专制的政治经济环境,构成了此地民族教育事业的单一、落后和停滞不前的状态。藏族文化教育,主要是寺院的宗教文化教育和少量的民间流传。自明清以来,虽出现了一些很有造诣且蜚声安多地区的学者名人,但绝大多数皆属于传统宗教文化领域的活佛喇嘛。民族文化教育的管理权和所有权均掌握在土司手中。
  1922年,土司杨积庆始将境内一所私塾改为卓尼第一高等小学(即柳林小学),时有学生60多人。此即卓尼创建学校之始。
  至1947年,卓尼共有小学24所,71个教学班,有教职员47人,在校学生1420人。
  1949年小学校数减为20所,在校学生减少到686人。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在民主建政的同时,对于境内各类学校,尕取一系列恢复、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恢复和发展了一批学校,强化了学校教育,同时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业余教育等随之展开。各级教育职能机构逐渐健全和完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科学,民族教育呈现一派生机。
  1950年10月1日,卓尼自治区成立后,下设文教科,专门负责领导民族教育工作,是年共有小学38所,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3倍,教职员76人,在校学生180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4人,占学生总数的42%,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32倍。
  1956年8月,创办了卓尼县初级师范学校内附设初中班1个,为卓尼创立中等学校之始。
  1963年,全县有各级小学39所,其中初小26所,教职工103人,在校学生191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96人,入学率为43%。是年将师范改为卓尼县中学,有教职工26人,在校学生93人。截止1965年全县兴办各种形式的耕续小学14所,在校学生179人。由卓尼中学主办了第一期耕读教师训练班,培训学员38人。1963年在农牧村设立扫盲夜校75处,俱乐部44个,参加扫盲人数为9017人,其中工人23人,农民8953人,家属12人,脱盲人数7596人。开办幼儿园178所,入园幼儿5818人,托儿所196所,入托婴儿1897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学校“停课闹革命”,中小学教学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其余如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等等也随之停止。
  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了教育秩序,整顿、改革教育制度,实行巩固、提高、发展的基本方针,增办八年制寄宿学校5所。其时,全县共有小学260所,在校学生达11645人,入学率为97.2%。同年开办麻路中学,至年底全县有各类中学1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4所,七年制学校13所,共有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67人。创办麻录“五七”干校1所,学员200人,“红专学校”1所,学员50人,政治文化夜校354所,扫盲班161个,参加学习的人数为13849人,其中达到扫盲标准结业的980人。成人教育、社会教育、业余教育等形式的多层次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稳步的发展。中小学遍布全县各乡(镇),学校和学生人数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许多世世代代地处边隅的山区,也有了自己的学校,有的地区已经普及了小学教育。为了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全县逐步椎广普及了藏语文教学,牧区和藏族聚居的农区,各类学校把藏文作为一门主课。半农半牧区,有使用汉文习惯的地区,中小学大都用藏、汉两种语文教学,并鼓励和支持牧区的汉族学生与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藏语文。民族教育体系和教育科学化的模式逐步形成。
  1985年,将原卓尼县城关第二小学改办为卓尼县藏族小学。
  是年开办县藏族中学1所,招生82人,实行藏、汉文教学。截止1989年,全县共有各级中学12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独立中学1所,八年制学校8所,共有教学班54个,在校学生1775人,其中初中1504人,高中291人,少数民族学生1225人,教职员工213人,其中教师占170人,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21人,二级教师81人,三级教师12人。
  截止1989年,全县有17个学区,各级小学88所,班级409个,初小49所,适龄儿童8569人,入学6006人,入学率占70%,巩固率达89.2%,合格率87%,在校学生人数达7478人,当年毕业生595人,招生数1288人。
  三、民族医疗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派遣医疗卫生工作队,深入藏区村寨帐圈为农牧民群众免费治病,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经过40年的努力,一个由地方各级医院直到基层保健、医疗站所的卫生医疗网络已在全县农牧区形成。对当地各族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天花、伤寒和性病等多种传染病已被控制,布氏杆菌病、地甲病、克汀病、氟中毒等地方病也得到积极防治,藏族人民的卫生医疗条件已大为改观,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藏医事业也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县乡各级医疗机构中有条件的都建立了藏医门诊部或医疗点。多年来,党和政府在积极培养本地区本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基础上,还陆续从外地分配不少医科专业毕业生充实当地医疗队伍。新中国成立40年来,这些外来医务人员不畏高寒艰苦和藏族医务人员团结一致,深入村寨、帐圈为群众防病、治病,与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