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结构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8
页码: 187-194
摘要: 卓尼县境内民族定居历史久远,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有4个,即藏族、汉族、土族、回族。又陆续迁入蒙古族、满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和黎族,形成以藏族为主体的10个民族的杂居地区。
关键词: 卓尼县 人口结构 人口调查

内容

第一节民族结构
  境内民族定居历史久远,人口数量较多的民族有4个,即藏族、汉族、土族、回族。又陆续迁入蒙古族、满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和黎族,形成以藏族为主体的10个民族的杂居地区。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全县汉族人口为16971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418人,其中藏族63417人,回族5001人。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査中全县汉族人口为22761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379人,其中藏族25361人,回族638人,土族356人、蒙古族13人,满族11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査中全县汉族人口为32253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6738人,其中藏族44959人,回族1151人,土族515人,东乡族61人,满族26人,蒙族13人,保安族6人,苗族5人,撒拉族2人。
  1990年7月1日经第四次人口普査,全县总人口中多民族构成比例为:藏族人口占61.26%,汉族人口占36.89%,土族人口占0.71%,回族人口占1.07%,其他6个少数 ;族人口仅占0.06%。
  1990年卓尼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统计
  第二节性别结构
  1940年男女性别比例(女=100,下同)为94.34: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但在不同年龄组,男女的性别比例有所不同,低年龄组男高于女,高年龄组则女高于男。性别比例全县大体为101,最高的1983年为103.70,最低的1962年为81.65。
  在近十年间,全县人口的性别结构一直属男高于女,但都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浮动,属正常性别比例。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卓尼县总人口和性别比例表
  第三节年龄结构
  一、年龄结构
  国际上通常依据少年儿童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及年龄中位数,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全县人口从0岁至55岁,比例男性大于女性,而从56岁以后,女性人口超过了男性人口,年龄越大,比例越高。这种现象符合年龄构成的规律。
  根据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氏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标准,全县正在由以前的增长型向稳定型发展。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属标准的增长型,而到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0〜14岁人口下降了8.02%,其次是15〜49岁人口增长约6.3%以上,第三是70岁以上的人口也增长了1.65%,这就说明全县人口年龄结构以较快的速度以增长型发展为稳定型。
  二、人口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不卫生等原因,导致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时常发生与流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因此人口一直呈高岀生、高死亡、低增长的发展趋势,人口平均寿命不足30岁,部分地区贫病交加,人口锐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卫生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体育运动等措施,使人口的健康状况日趋好转,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下面是1965-1990年每隔5年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
  1965-1990年卓尼县人口死亡统计表
  第四节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人口再生产有极大的影响。一般地说,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大小,同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大小是成正比例的。家庭的结构和规模,受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境家庭结构仍保留着旧的家长制和封建制大家庭模式,受“多子多福,早生儿子早得福”传统观念的影响,如1949一1950年卓尼家庭平均人口为8人,自1956年后,全县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平均人口一直浮动在4〜5人左右,1962年家庭平均人口为4.25人,1970年为4.73人,1980年为5.49人,1990年为4.72人,近年来由于提倡和实行计划生育,大部分家庭由一对夫妇和1至2个孩子组成,也有不少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形式。
  卓尼县第三次人口普査家庭户与集体户的总户数和总人口数表卓尼县第四次人口普査家庭户与集体户的总户数总人口数1990年卓尼县分乡农村住户调査点农牧民家庭基本情况
  第五节知识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各民族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到1922年卓尼虽创办了第一所学校,但上学的多为封建上层人士的子女,广大农牧民群众仍受不到学校的教育,各族群众的文化程度极其低下,许多藏族劳动人民生活中多用结绳、刻木、数珠等原始方法记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逐步落实下,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增多。全县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逐年减少。卓尼县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表
  第六节职业结构
  职业是根据个人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作用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此地属政教合一制度的统治,绝大多数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极少数人口如土司衙门的长期官吏和设治局的公务员等才属非农牧业人口,但其数量极少,仅占总人口的0.1%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职业分类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新的职业逐步取代了旧的单一型职业。1957年全县共有人口85740人(不包括国家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60347人,占总人口的70.38%;从事牧业生产的21200人,占总人口的24.73%;商业人口123人,占总人口的0.14%;和尚4070人,占总人口的4.75%。
  在1980年的全县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0010人,非农业人口7460人。非农业人口中有职工2512人,其中女职工495人;固定职工1969人,临时工94人,计划外用工449人。其中:工业部门62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286人;交通运输部门25人;商业供销部门392人;文教卫生部门1068人;金融部门8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671人。
  在1985年的全县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4823人,非农业人口7693人。非农业人口中有职工5088人,其中固定职工4625人,合同制职工64人,其他职工399人。其中:中央直属的金融、邮电行业143人;省属的商业、邮电、工业行业2553人;州属的卫生行业27人;县和县以下所属行业2365人。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农、林、牧、渔、水利业240人;工业2635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71人;商业、公如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66人;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1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201人;文教、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757人;金融保险业88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819人。
  在1990年的全县总人口中,农业人口79665人,非农业人口8484人,非农业人口中有职工5473人,其中固定职工4067人,合同制职工757人,临时职工498人,计划外用工151人。其中:中央属金融、邮电业167人;省属商业、国家机关、邮电、工业2674人;县属行业2632人。其中按国民经济分组:农、林、水利业226人;工业2765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67人;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业295人;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民居、咨询服务业20人;卫生、体育、社会福利208人;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739人;金融保险119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034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