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自然增长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3
页码: 182-184
摘要: 1990年,卓尼县出生率17.34‰,死亡率7.40‰,自然增长率10.00‰。1974年以前,全县人口属高岀生,高增长阶段。1975年后,由于认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逐步控制,岀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
关键词: 卓尼县 人口调查 出生 死亡 自然增长

内容

全县人口的岀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1949年开始为人口呈不稳定的增长阶段(即鼓励人口增长的高出生、高岀生率);至1965年时出生2759人,岀生率高达53.83%。1966年后,呈逐渐稳定下降阶段(即限制人口增长),到1975年时出生率下降到36.87%。;直至1982年时岀生率保持在23.10‰至19.66‰之间;1983一1990年为人口控制下降阶段,出生率稳定在14.38‰至17.34‰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口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但很不稳定。1976年人口死亡率在12‰以上浮动;1977年以后属稳定下降,死亡率保持在8‰至5‰之间。由于高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1964年岀生率50.76‰,死亡率18.67‰,自然增长率32.09‰。1982年出生率19.66‰,死亡率6.97‰,自然增长率12.96‰。1990年出生率17.34‰,死亡率7.40‰,自然增长率10.00‰。1974年以前,全县人口属高岀生,高增长阶段。1975年后,由于认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逐步控制,岀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
  1962〜1990年卓尼县人口自然变动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