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69 / 3354
1021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在知行观上,朱子虽然强调“知先行后”,但同时又强调“知行相须”且“行为重”:“知、行常相须 ,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与此相应,朱子在人格美育化育之方上也强调“笃实践履”,因此,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寓...
1022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学”以用心,重在感与知;“践”以用身,重在行与能;而“养”则身心俱用,内外交养。而且“养 ”是一种“常惺惺”的心态和恒久的工夫,贯穿在“学”和“践”的全过程中。他在《紫阳琴铭》中则如此说:“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
1023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人格美育是一种情感愉悦中的化育工夫,这是它与其他教育方式的最大的不同,也是其化育之方的根本精神。朱子在《题小学》中指出:“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朱子在其诗作中更这样形容“化”:“春冰融尽绝澌...
1024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由于朱子理学及其理学美学具有深刻的二重性矛盾,因此,它在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也就带上了极为突出的二重性特征。所谓朱子理学美学影响的二重性,笔者把它归之为两个方面:一是其方向的二重性,即顺承影响和逆反影响两个方面;二是其功过的二...
1025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所谓顺承影响是指对朱子理学美学思想的正面继承,也即朱子理学美学对后代的直接的顺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朱子的一些具体的理论观念为后来者所接受和援引,也着重表现为朱子理学美学两重性的理论旨趣,即艺术和美学理论的伦理功能的强调和理性思辨的追求...
1026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审美功能的伦理化取向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影响之功过,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也具有双重的特点。这样,审美和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就不可能得到重视,审美的形式和艺术的技巧就可能被绝对排斥而得不到基本的关注,文坛和艺坛就可能被枯燥僵死的伦理说教充...
1027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包括一朱子的文学思想论,二朱子的文学研究,三朱子论历代文学及古文家。
1028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包含文道论、古文论、文势论、文体论、文气论、风格论、鉴赏论、诗论、作家论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贡献。如文道论方面,他刷新了以往文道关系上的各种提法,使道文一贯的观点得到了详明的论证和恰当的表述;在文体论方面,他提出“文三世”“诗三变”...
1029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留下《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三部重要著作,提出了极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如《诗集传》对赋、比、兴的解释优于汉唐学者,提出郑卫之音“淫诗”说。在《韩文考异》中,不仅采用古籍校勘的一般方法,更从文学的基本规律,诸如文势、文理、文体、文风以...
1030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特别是对古文家的评论。朱子对唐宋古文家有过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评价,一方面肯定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批评他们主于文次于道的倾向,对韩愈的批评尤其如此。朱子指出韩愈主于文而次于道的文学创作总体倾向,肯定韩愈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历史功绩,...
1031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说苏氏学术的实质是“儒名而释学”。对苏氏之学害道的性质,看得比王学更为严重。也指出苏氏蜀学之弊的原因是学不知道,也即不能将圣人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学习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以保证设心造事、学问文章永远立于正道。朱子对苏轼的文学成就...
1032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在朱子著作中,关于其文学思想的内容,一部分出自《朱子语类》,一部分出自《朱文公文集》中之序、跋、书、论,而他的三部文学专著,则是其文学思想相对集中,文学理论较为系统的地方。朱子的文学思想理论体系,不是内容上“荒谬”的逻辑问题,而是理论结构上...
1033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朱子的文学思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受到重视,并进入现代研究的轨道,但评价并不太高。
1034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内容包括 (一)文道论,(二)文体论,(三)文势论,(四)文气论, (五)鉴赏论,(六)文学风格论,(七)古文论,(八)作家论,(九)诗论。
1035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中册 | 类型: 正文
文与道,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般而言,文指文学形式,道指文学内容。历史上,人们多从重道轻文、重文轻道、文道并重,以及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等思维角度来分析、总结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到了朱子,则打破了千百年来论文道关系的旧思维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