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0005条
析出资源
2561条
图表
1687条
人物
2793条
机构
931条
事件
8204条
地名
807条
专题
2138条
作品
544条
实物
334条

检索条件

共 20005 条 1189 / 1334
17821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乳酪“辛”,以磨碎的“曲拉”加糖,搅拌在溶化的酥油中,冷却后成块状固体,可直接食用,也可溶于水中拌和糌粑食用。“特”,将蕨麻晒干磨成粉,与溶,化的酥油搅拌,加糖凝固前在表面放几粒红枣、葡萄干等作点缀。这两种乳酪,出门旅行当干粮、走亲访友作馈...
17822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蕨麻哲则(蕨麻米饭)是将大米煮至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粉汁,再入笼蒸熟,然后将已煮熟的蕨麻和米饭分别盛于两个盘内。食用时取大米和蕨麻各一半,另加葡萄干、白糖,浇上溶化了的酥油乘热吃。蕨麻哲则被藏人视为上等膳食,只有年节宴请时方予供餐。
17823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糌粑是将炒熟的青稞用石磨加工成面粉,俗称炒面。吃时在碗里放上几片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再加上些干酪,然后用手拌和啖食,喷香可口。农区产酥油不多,吃时将拌好的糌粑捏成勺子形,舀上预先制好的辣子、蒜、葱捣成糊状的汤或肉臊子,俗称“辣子尕勺”...
17824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藏包做时将生牛羊肉碎块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切割,并不断地浇水,加少许佐料即成陷子。擀面包成包子后,或蒸或煎,各取所需。这种带汁包子皮薄馅大,汤满油肥,形、色、味俱佳。
17825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烧馍和面不用发酵,也不施硷面,擀成一指厚的圆饼,埋进滚烫的草木灰里,即可烧成脆香蓬松、筋道爽口的饼子。
17826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奶茶将熬好的茶汁倾入铜壶,调入鲜奶,放入适量的食盐,熬滚即成。喝奶茶时,也可以往碗里放糌粑、酥油或白糖。
17827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酥油茶将熬好的茶汁滤出茶渣,倒入预先放有酥油、食盐的特制小木桶内,再倾入鲜奶,反复搅动提打,使酥油和茶水融合,色呈金黄即可,然后装入壶内,放在温火上保温,以便随时趁热取饮。
17828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罐罐茶甘南东部农区喜喝罐罐茶,是将茶叶放到小砂罐里熬煮,并时时用小竹棍搅动,待茶水熬到少而浓时饮用为佳。
17829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都玛茶先在碗里放上一小勺糌粑,用勺稍微压一下,然后放少许“曲拉”和酥油,再往碗里倾入熬好的茶水,便可饮啜。
17830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类似饺子的食品,用牛羊肉或大肉掺少许蔬菜做成馅子,扁食皮是擀面切成梯形小块,包捏成“元宝”状,浇臊子带汤,如和长面混煮,则称 “金线钓元宝”。而用植物油拌和炒面做馅的,则称为“煮角子”。
17831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又叫碾珠儿,是将快要成熟的青稞穗头摘下,扎成小把在锅里蒸熟,然后脱去麦芒皮壳,用石磨碾制成条索状。拌上菜油、辣子、芫荽、青蒜苗即可,食用时清新适口,别具风味。此物晒干后,遇客来访,可洒水蒸之,拌以炒肉丝,其味殊佳。
17832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是在开水锅里撒入豆面,边搅边撒,稍稀叫撒饭,稠则谓搅团。然后炝酸菜或做臊子食用。洋芋搅团为州内一特色小吃。俗语戏谓:“要得吃好饭,洋芋砸搅团”。
17833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又叫贴锅巴,是青稞面发酵和干面粉制成圆团,贴在加热后的铁锅缘边,压为薄饼,锅底留适量水,待锅底的水将要熬干,锅巴馍也就焖熟,一面形成锅巴,若掺卷以苦豆或蒸熟的胡麻籽做成的黑色稀油,味道更好。
17834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是把发好的面团揉和好,抹油卷苦豆,放进带盖的铁制圆形烘烤容器中,然后置于炕洞,用牛羊粪火灰将锅埋住,40分钟即熟。
17835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当病人垂危,即可通知在外的亲人回家,并告知本族的亲属,为之祈祷。人一旦停止呼吸,其子女和亲属立即脱去死者身上的所有衣服,解下悬在颈间的各种护身符,摘掉他身上的一切饰物,使死者盘坐,双手交叉在胸前,用死者的腰带从脖颈绕过腿弯,捆成一个屈膝弯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