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0846
专题名称: 天葬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2
起始页: 082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当病人垂危,即可通知在外的亲人回家,并告知本族的亲属,为之祈祷。人一旦停止呼吸,其子女和亲属立即脱去死者身上的所有衣服,解下悬在颈间的各种护身符,摘掉他身上的一切饰物,使死者盘坐,双手交叉在胸前,用死者的腰带从脖颈绕过腿弯,捆成一个屈膝弯腰的形状。牧区,死者若是男子,要剃净头发,被抬放到帐房左侧的下角;妇女则重梳发辫被抬放到帐房右侧的下角,用死者生前的皮袍覆盖尸体,在帐房角上挂起一面布帘,帘外点燃一盏指路的酥油明灯,然后,在帐房外面的祭坛上,点起“桑”烟,吹响海螺,尽管悲哀,并不嚎啕大哭.同时死者的家属前往寺院报丧。报丧人在寺院主事僧侣面前,呈报死者姓名、属相、生辰和亡日,请求寺院派僧侣到死者灵前诵经超度并请占卜送丧的日期。天将明,由死者亲人或家族人员背尸或用牛将尸体和一个装满石头的皮口袋连在一起,驮到部落或氏族公共的天葬场,送葬队伍的前面,要有点香引路的人。 送葬队伍,到了天葬场上,首先由喇嘛举行煨桑、念经等仪式。人们把死者安放在葬台,揭开包裹着死者的皮袍,用刀挑断死者身上的捆带,然后,在尸体近旁点燃“桑秀”,齐声诵念“六字真言”,吹响海螺,由天葬师将尸体分割成块,投喂称“唐格”的秃鹫。因喇嘛在煨桑时,合化了丰富的桑烟料,如:糌粑、茶、酥油等,桑烟冉冉升起,浓郁的桑烟味四处飘散,一会儿便招来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唐格”啄食。直至食光为止,如果死者尸体被秃鹫吃的又快又净,表示死者生前有功德,来世必有宏福的吉兆,或认为亡灵已升天界。否则被认为生前有心事而未能偿愿,或生前罪大所致,遇到此类不如人意的情况,请活佛喇嘛再来念经,为死者解脱罪恶。所以在牧区,为求得天葬顺利,一般男女不嗜烟、酒,保持自身洁净。对于盛行天葬的藏地农、牧区,人们特别珍爱天葬场周围的秃鹫,严禁捕猎。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