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56040 条 221 / 3736
3301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水稻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据史料记载,水稻在境内已有4500年的种植历史。区辖乡(镇)除牯岭镇外,均有种植。主产区为赛阳、莲花、新港、虞家河、周岭、威家、高垅、海会。1949年,水稻种植主要是一季中稻,面积74550亩...
3302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节经济作物棉花明清时期,境内已有棉花种植。明嘉靖《九江府志》有“核小绒多”之载。清代中末期,新港已成为棉花主产区之一。新中国建立初,国家倡导发展棉花生产,各区、乡都用旱地种植。1962年,强调“以粮为纲”,加之三年( 1960 - 19...
3303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三节蔬菜蔬菜品种常规品种据蔬菜局2000年统计资料,蔬菜作物有13个种类66个品种。
3304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常规品种据蔬菜局2000年统计资料,蔬菜作物有13个种类66个品种。
3305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社会菜地新中国建立前,居民多利用田埂、地角种植,以自食为主。新中国建立后,鼓励开荒种植,社会菜地面积倍增,自食有余,远郊用于养畜,进城人市叫卖,换油盐钱。据统计,1993年,全区有社会菜地14500亩,2000年扩大到21200亩,年亩产3...
3306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节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始产汉朝,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民国2年(1913)江西省林场在庐山九奇峰下栽种茶叶数十亩,至民国8年,年采茶数十...
3307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章农技农艺第一节耕作制度水田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水田耕作形式主要是中稻收割后土地冬闲。中稻收割后复种油菜或小麦、或兰花草、或之前套种泥豆,兰花草田再套荞麦、油菜田再套萝卜菜的亦有。
3308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水田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水田耕作形式主要是中稻收割后土地冬闲。中稻收割后复种油菜或小麦、或兰花草、或之前套种泥豆,兰花草田再套荞麦、油菜田再套萝卜菜的亦有。
3309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节品种改良水稻新中国建立前,水稻以一季中稻为主,种植的品种有40余种,分早熟和迟熟,农民自留种子,品种退化,产量低。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年推广双季稻,政府组织农民不断改良和推广优良水稻品种,早稻有莲塘早、赛湖早和南特号;晚稻有早熟高产...
3310
水田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水田耕作形式主要是中稻收割后土地冬闲。中稻收割后复种油菜或小麦、或兰花草、或之前套种泥豆,兰花草田再套荞麦、油菜田再套萝卜菜的亦有。
3311
旱地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耕作制度改变不大。棉地复种形式为小麦——棉花;油菜——棉花;休闲——棉花(套种玉米)。粮地复种形式为麦类(小麦或大麦、米麦)—大豆——芝麻(或红薯);麦类——红薯(或大玉、高梁、黄粟、玉米);麦类——西瓜(或花生);蚕豌玉——芝麻(或黄粟)...
3312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前,多为冬翻晒田,后灌水冰冻。新中国建立初至50年代,每年冬闲时均开展积肥运动,挑塘(湖、沟)泥增加层厚,广种红花草,施行稻草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0年代组织深耕埋肥,对低产田开挖深沟,多施农家肥。70年代结合山、水、田、...
3313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前,无专门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机构,作物栽培一般固定模式,极少更新。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机构,科学技术人员逐年增多,农业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作物的栽培技术更为科学,且多被粮农、菜农、果农接受与掌握。
3314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播种育苗新中国建立前,中稻清明浸种,草包催芽,谷雨播种,秧田不开厢、不开沟,水播水育。油菜、小麦播种有“九油十麦”的农谚(即阴历9月种油菜、10月种麦),油菜多为直播;小麦宽畦、等行、点播;红薯火粪堆“抱苗”,分期剪藤扦插;棉花立夏前播种,...
3315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五节作物保护病虫害水稻虫害主要有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虫等;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等;此外,绵腐病(即烂种烂身)、恶苗病、白叶枯病、铁甲虫、负泥虫等亦时有发生。新中国建立前及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蝗虫和二化螟为主。80年代初,二晚杂交化,二...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