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作物栽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8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作物栽培
分类号: S31
页数: 2
摘要: 新中国建立前,无专门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机构,作物栽培一般固定模式,极少更新。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机构,科学技术人员逐年增多,农业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作物的栽培技术更为科学,且多被粮农、菜农、果农接受与掌握。
关键词: 作物栽培 栽培方法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无专门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机构,作物栽培一般固定模式,极少更新。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机构,科学技术人员逐年增多,农业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作物的栽培技术更为科学,且多被粮农、菜农、果农接受与掌握。
  播种育苗新中国建立前,中稻清明浸种,草包催芽,谷雨播种,秧田不开厢、不开沟,水播水育。油菜、小麦播种有“九油十麦”的农谚(即阴历9月种油菜、10月种麦),油菜多为直播;小麦宽畦、等行、点播;红薯火粪堆“抱苗”,分期剪藤扦插;棉花立夏前播种,宽畦等行,白籽点播,亩均2500株左右;蔬菜分畦下种,移苗栽植;果类一般不育苗,任其自繁自生。50年代,水稻秧田作畦开沟,黄泥或盐水选种,禾盆催芽,现青灌水,日灌夜排;棉花4月下旬播种,宽窄行条播,用草木灰或人尿加六六六粉拌种,火粪盖籽;小麦推行宽幅条播。60年代,水稻推行过温室温床育秧和场地育秧;棉花推行棉地冬耕、短垄高畦,4月上旬播种;油菜先育后移栽,9月下甸播种,10月下旬移栽。70年代,水稻推行旱播水育和湿润育秧,湿润育秧采取泥浆拌种,播后压谷;棉花、蔬菜、油菜推行营养钵育苗。80年代后,水稻、蔬菜推广地膜育秧,水稻稀播壮育,蔬菜衡温壮苗。杂交水稻分田分畦称种撒匀,适时调密补稀。早稻3月下旬播种,不超清明,二晚常规品种6月E旬播完,不同品种,播期有异。果瓜始行自行育苗和繁殖,并试验和推广嫁接。
  栽插新中国建立前,中稻一般立夏开插,小满插完,小株稀植,亩插万蔸,每蔸3-5根。果树一般少移栽。油菜直播,成苗后不移栽。蔬菜和瓜果类不同种类有不同的传统栽播时间、稀密度。50年代中期推行双季稻后,早稻插播时间提前,推广大株密植,亩播2万蔸,每蔸7-9根。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要求越早越好,越密越好。栽播方式全为人工插播。90年代推行抛秧免插,机械翻耕.棉花、油菜大量实行育苗移栽。
  施肥新中国建立前至50年代,作物施肥主要为农家肥(即人畜粪尿肥、草木肥、火粪肥以及饼肥、泥肥等),草肥作基肥,粪肥火灰等作追肥,并出现少最化肥。60年代,大种红花草,大搞卫生积肥。70年代,青草沤肥,重牲畜粪肥,化肥种类增多,由50年代的肥田粉、碳酸铵、过磷酸钙,增加了钙镁磷、碳铵、尿素、钾肥等。施肥方法有改进,水稻实行秧苗移栽前施“送嫁肥”,移栽当日施“安家肥”,抽穗时施“壮子肥”,旱作物改而施为穴施、埋施等。80年代后,各类农作物用肥种类、施肥方法均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高产高效的要求,有其专门的方法。如杂交二晚“山”型施肥法,还有叶面喷施法、微机测土配施法、水田球肥深施法等。棉花要求基肥足施,苗肥轻施、蕾肥稳施、花肥重施。肥料种类,分类科学,化肥成份含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作用也向多用途发展。
  中耕、灌溉新中国建立前,水稻耘禾迟、次数少,采取串灌、浸灌,管理粗放。50年代,重排涝、轻抗旱,提出“五适时”(翻耕、播种、插播、管理、收割),“五合理”(深耕、施肥、搭配品种、密植、灌溉),实行边播边管,活株耘禾,次数增至4-5次,目.拔草扯稗,排灌分开,早稻薄水返肯,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满水抽穗,晚稻深水护秧、满水抽穗,干湿壮子,成熟排水。棉花勤锄,前期浅锄保苗,中期深锄保水,后期培土护株,适时间苗补苗,打叶打顶。同时,开好“五级沟”(围、腰、直、厢、套沟),视晴雨天气,棉地湿度和棉苗长势,合理沟灌、轻灌、旱晚灌。80年代后,蔬菜、水果、瓜灌溉设备引入机械化。大棚育菜、连片果瓜,采用自动喷水灌溉,水稻灌溉也由于水利及电力、机械的发展,自动、半自动程度相应提高。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