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庐山云雾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庐山云雾茶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3
摘要:
第四节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始产汉朝,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民国2年(1913)江西省林场在庐山九奇峰下栽种茶叶数十亩,至民国8年,年采茶数十斤。
关键词:
经济作物
茶叶
内容
第四节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始产汉朝,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民国2年(1913)江西省林场在庐山九奇峰下栽种茶叶数十亩,至民国8年,年采茶数十斤。
新中国建立后,这一传统名茶得到发展。1957年扩种至3057亩。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饮用此茶,吟诗赞日:“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70年代,扩种茶园6000亩。建区后,引进发芽早、生长期长的上梅州、福鼎大白、福云六号等新品种。1982年,有茶园11421亩,产茶200吨。1983年,庐山四麓茶园累计12480亩,区内占10614亩,为整个庐山茶园的85%。除周岭公社外,其它9个公社均建有茶园,尤以赛阳、高垅、海会面积最多。赛阳村村有茶园、茶场。1985年,庐山云雾茶获全国优质品银奖。1986年,九江市成立庐山云雾茶生产协作小组,庐山区为主要协作单位,建立了生产基地。1988年,庐山云雾茶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90年代,因茶叶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茶园面积有所减少。2000年,全区茶园面积4400亩,仅为最多年份1982年的38.52%。
庐山云雾茶主要以手工制作。制作云雾茶的鲜叶在清明节前后开始采摘,开采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推迟。庐山山下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采,山上一般在5月上旬开采,芽头标准以一叶一芯为主,芽长在3厘米左右,紫芽叶、病虫叶、破碎叶、单片叶严格控制采摘。鲜叶采回后摊于洁净的篾簸箕内,置通风阴凉处,防止鲜叶劣变,注意保持鲜叶洁净,以备炒制。80年代以前,庐山云雾茶均用手工分9道工序炒制:1、杀青:杀青是在口径80厘米倾斜铁锅内进行。锅温160- 180℃,火力要均匀,投入鲜叶0.4 - 0.5公斤,双手抛抖炒,先抖后焖,抖焖结合,叶变暗绿色,叶质柔软粘手,梗弯曲不断,约3-5分钟出锅;2、抖散:杀青叶取锅后,用双手抖散,以降低叶温,散发热焖气,防止芽叶变黄。3、揉捻:在圆簸箕内双手回转滚揉或推揉,揉抖结合,防止结块,揉至成条(茶叶汁液出为止),揉时用力须轻,以免揉碎芽叶或揉掉白毫。4、杀二青:锅温控制在100 - 120℃,双手挥取茶坯抖炒,锅温先高后低,捞尽捞散,防止粘锅焦叶,炒至手握成团,抛之即散即可。
5、理条:四指并拢,母指叉开在70 - 80℃锅内,边抓边甩解散茶团,理直茶条。6、搓条:锅温降至60℃左右,双掌相对,四指略弯曲,向前搓条,使茶条自然散落锅内,让茶条紧结,固定条索。7、拣剔:在搓条中将黄片、粗条及夹杂物拣出。8、提毫:茶叶炒至八成千后,将茶条握人手中,利用掌力相互磨擦,使其茶条外表胶状膜擦破,白毫竖起而显露,起锅后除去茶末。9、烘干或烤干:提毫后送人烘干箱(80℃左右)烘干或在锅内用文火(60℃)烤干,使含水量下降到5%左右即可。然后摊凉装箱。手工制作的云雾茶杀青均匀,嫩度高,品质好。
80年代,多数茶场购置茶叶加工机械。但高档云雾茶仍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中、低档茶叶多为机械制作,虽提高了加工速度,但降低了茶叶品质。2000年底,全区茶叶加工能力400吨,实际加工量不足150吨。
庐山云雾茶包装考究。80年代,采用普通塑料袋包装,后改成牛皮纸袋包装;90年代初,内用普通塑料袋,外用印刷纸盒包装90年代中期,春茶大都改用听(金属制的罐、筒)装,每听大小、数量不一。
[=此处为表格(1981—2000年棉花生产情况)=]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茶果生产情况)=] [=此处为表格=]续表5-3-3 [=此处为表格(1981 - 2000年油菜、芝麻、花生生产情况)=]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