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73
颗粒名称: 蔬菜生产
分类号: S63
页数: 2
摘要: 社会菜地新中国建立前,居民多利用田埂、地角种植,以自食为主。新中国建立后,鼓励开荒种植,社会菜地面积倍增,自食有余,远郊用于养畜,进城人市叫卖,换油盐钱。据统计,1993年,全区有社会菜地14500亩,2000年扩大到21200亩,年亩产3000公斤,总产63600吨,亩产值1200元,总产值2544万元。
关键词: 蔬菜业 蔬菜园艺

内容

社会菜地新中国建立前,居民多利用田埂、地角种植,以自食为主。新中国建立后,鼓励开荒种植,社会菜地面积倍增,自食有余,远郊用于养畜,进城人市叫卖,换油盐钱。据统计,1993年,全区有社会菜地14500亩,2000年扩大到21200亩,年亩产3000公斤,总产63600吨,亩产值1200元,总产值2544万元。
  商品菜地1970年,五里、十里、水产公社有部份生产大队改水稻种植为蔬菜种植,面积、品种等计划均由公社按市蔬菜公司要求下达,所产蔬菜由市蔬菜公司负责收购。1980年后,大力发展商品菜生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种植方法由常规转向科学。1986年,全区有商品菜地4661亩,1993年,增加到5937亩。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征用1866亩,1995年,划归九江开发区200亩。2000年,全区商品菜地3871亩。大棚、中棚蔬菜基地1200亩,蔬菜品种由1980年的30多个增加到66个。商品菜地年亩产5500公斤,总产214.25吨,亩产值2200元,总产值851 .62万元。
  生产技术 1980年以前,基本沿袭过去传统的粗放耕作模式。1982年始,采用提高土壤肥力,以轮作制度和蔬菜品种合理布局为中心,抓深耕改土,合理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加强菜地基本设施建设,推广春早熟、秋延后等保护地栽培技术,由传统的_年两熟作转为一年三熟至四熟作,蔬菜产量成倍增长。1983年始,开展“无公害”辣椒、番茄栽培研究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试验。1986年始,先后引进湘研系列辣椒、津研系列黄瓜、青岛系列大白菜、河北四季豆、西安系列番茄;从有关科研院校引进紫长茄、之豇- 28、德日萝卜、香港结球生菜、台湾甜豌豆、台湾西葫芦、美国西芹和无架豇豆等,在全区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1987年后,分别在海南岛和甘肃省酒泉市以及f‘里乡、赛阳林场和茅山头园艺场等地建立蔬菜制种基地,繁殖辣椒、番茄、黄瓜、甘兰、大白菜等品种,质量达到国家生产用种标准。此时,全区推广应用的杂交一代新品种有20多个,种植面积在85%以上,其中辣椒、番茄、黄瓜、紫茄的种植面积占95%,j同时,引进塑料大棚冬季育苗和特早熟栽培、地膜覆盖、架小拱棚的春菜早熟保护地栽培技术。1989年,推广使用遮阳网夏季育苗和反季节栽培。1990年,重点推广以塑料大棚为主的保护设施栽培,塑料大棚、中棚生产面积达900亩,地膜覆盖面积达1710亩,占同期栽培面积的80%,遮阳网的使用面积达180亩。是年,根据省农业厅下达的协作计划,结合区内具体条件,选择无污染农田开发新菜地,对无法更换的老菜地实行综合治理,彻底清除污染源,并配合实施一整套的“无公害”栽培措施,全区商品菜地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提高了蔬菜产品质量,市民吃上放心菜。
  食用菌 1980年始研究开发。1982年,莲花成立应用真菌实验所,区成立食用菌站和食用菌协会,从事引种、制种、栽培试验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1987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十里、五里、莲花、赛阳、虞家河、周岭、高垅等乡有近百农户基本掌握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整套技术,形成r以专业户常年制种、栽培和农户季节性栽培模式。
  食用菌种类主要有香菇、平菇、风尾菇、金针菇、蘑菇、草菇、黑木耳等,年产量较多的平菇、凤尾菇为7-8万公斤,金针菇5400公斤,生产菌种30万袋。
  马铃薯80年代前,品种有庐山芋种及农民自留种,单产不高,后渐少。后从黑龙江、内蒙占等地调种。2000年,试验出马铃薯一水稻一马铃薯和马铃薯一(西)瓜一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和留种方法,结束从外地调种局面,降低r种植成本,亩产值1200元。高垅、周岭、莲花、新港等地种植3000亩。,品种尤以脱毒马铃薯为佳,具有单个重(平均单个在3两,最大的0.75公斤)、产量高(春马铃薯亩产1500公斤,秋季1000公斤)、品种好(皮淡黄、肉深黄、芽眼浅)等特点,销售价格一般每斤高出其他品种0.1 - 0.2元。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