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蔬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蔬菜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摘要:
第三节蔬菜蔬菜品种常规品种据蔬菜局2000年统计资料,蔬菜作物有13个种类66个品种。
关键词:
农产品
蔬菜产业
内容
第三节蔬菜蔬菜品种常规品种据蔬菜局2000年统计资料,蔬菜作物有13个种类66个品种。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 薯芋类:马铃薯、芋头、豆薯(凉薯)、生姜; 白菜类:小白菜、大白菜、塌棵菜、菜苔; 芥菜类:雪里蕻、大叶芥菜、小叶芥菜、剥皮菜; 甘兰类:结球甘‘兰、牛心甘兰、花椰菜、青花菜; 绿叶类:菠菜、苋菜、茼蒿、莴苣、莴笋、生菜、芹菜、元荽、荠菜、蕹菜、落葵; 葱蒜类:韭菜、洋葱、大蒜、细香葱; 茄果类:番茄、茄子、辣椒; 瓜类:黄瓜、瓠瓜、冬瓜、丝瓜、苦瓜、菜瓜、南瓜、西葫芦; 豆类:菜豆、豇豆、毛豆、偏豆、刀豆、蚕豆、豌豆; 水牛类:茭白、慈菇、荸荠、水芹、藕; 多年生类:竹笋、芦笋、金针菜; 食用菌类:香菇、平菇、凤尾菇、金针菇、蘑菇、草菇、黑木耳。
名优品种九江羊角椒:中晚熟品种,适应性强,较耐热,耐贮藏,果质好,肉厚而脆,辣味较浓,生长期300天左右,亩产1500公斤左右,栽培历史悠久,新中国建立后推广至全省及湖北、安徽等地。1986年,被列为江西省优质晚椒品种。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缩面南瓜(别名癞瓜):早熟品种,瓜扁圆形,果面粗糙具瘤状突起花纹,棱沟较明显。肉橙红色,厚3厘米,单瓜重3-5公斤。味甜而粉,水份少,品质好,生长期约120天,亩产2000 - 3000公斤。境内栽培历史悠久,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轭头南瓜(别名鹅颈南瓜):中熟品种,蔓结瓜为主,瓜长棒形,顶端膨大,长50厘米左右,横径15厘米左右,近果蒂一端细长实心并向一侧弯曲。表皮光滑,具花纹,嫩瓜青绿色,老熟后金黄色,肉橙黄色,厚3厘米,单瓜重5-7.5公斤,老熟瓜粉而甜,品质优良,亩产栽培历史悠久,各乡镇均有分布。以侧蔓结瓜为主,老熟瓜粉而甜,品质优良,生长期130天左右,亩产2500公斤左右。境内栽培历史悠久,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九江麦瓠:九江著名地方农家品种。早熟,喜温暖湿润气候,小麦收割时采收。瓜长圆筒形,嫩瓜皮绿色,果肉白色,柔嫩多汁,稍甜可口,单瓜重1.5公斤左右,生长期90天左右,亩产2500公斤左右。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罗汉蔸莴笋:九江地方晚春渡淡优良品种,江西省蔬菜名贵品种之一。晚熟,耐寒,植株直立,株高45厘米,肉为棒形,中下部肥壮,肉质脆嫩、多汁,清香味浓,品质佳,生长期200天左右,亩产3000公斤左右。除鲜食外,加工成罐头,颇受青睐。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九江梅豆:九江传统农家品种.、中熟,喜阴湿,怕渍涝,抗病虫。豆荚圆滚粗壮,柔软脆嫩,肉厚多汁,纤维少,口味好,产量高。牛长期90 - 100天,亩产1500 - 2000公斤。今各乡(镇)均有种植。
赣黄瓜一号是区蔬菜局与江苏省镇江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杂交新品种,1992年通过九江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93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品种适应长江流域春大棚早熟栽培。苗期耐寒,成苗率高,生长势强,茎粗,节间短,不易徒长,早熟性强,耐霜霉病,抗枯萎病。瓜长棒形,瓜色深绿,瓜棱稍浅,白刺,刺瘤密,果肉浅绿色,皮薄肉厚,质脆味略甜,品质优良,商品性好。区内种植面积近2万亩,亩产3500 - 4000公斤。
蔬菜生产社会菜地新中国建立前,居民多利用田埂、地角种植,以自食为主。新中国建立后,鼓励开荒种植,社会菜地面积倍增,自食有余,远郊用于养畜,进城人市叫卖,换油盐钱。据统计,1993年,全区有社会菜地14500亩,2000年扩大到21200亩,年亩产3000公斤,总产63600吨,亩产值1200元,总产值2544万元。
商品菜地1970年,五里、十里、水产公社有部份生产大队改水稻种植为蔬菜种植,面积、品种等计划均由公社按市蔬菜公司要求下达,所产蔬菜由市蔬菜公司负责收购。1980年后,大力发展商品菜生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种植方法由常规转向科学。1986年,全区有商品菜地4661亩,1993年,增加到5937亩。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征用1866亩,1995年,划归九江开发区200亩。2000年,全区商品菜地3871亩。大棚、中棚蔬菜基地1200亩,蔬菜品种由1980年的30多个增加到66个。商品菜地年亩产5500公斤,总产214.25吨,亩产值2200元,总产值851 .62万元。
生产技术 1980年以前,基本沿袭过去传统的粗放耕作模式。1982年始,采用提高土壤肥力,以轮作制度和蔬菜品种合理布局为中心,抓深耕改土,合理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加强菜地基本设施建设,推广春早熟、秋延后等保护地栽培技术,由传统的_年两熟作转为一年三熟至四熟作,蔬菜产量成倍增长。1983年始,开展“无公害”辣椒、番茄栽培研究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试验。1986年始,先后引进湘研系列辣椒、津研系列黄瓜、青岛系列大白菜、河北四季豆、西安系列番茄;从有关科研院校引进紫长茄、之豇- 28、德日萝卜、香港结球生菜、台湾甜豌豆、台湾西葫芦、美国西芹和无架豇豆等,在全区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1987年后,分别在海南岛和甘肃省酒泉市以及f‘里乡、赛阳林场和茅山头园艺场等地建立蔬菜制种基地,繁殖辣椒、番茄、黄瓜、甘兰、大白菜等品种,质量达到国家生产用种标准。此时,全区推广应用的杂交一代新品种有20多个,种植面积在85%以上,其中辣椒、番茄、黄瓜、紫茄的种植面积占95%,j同时,引进塑料大棚冬季育苗和特早熟栽培、地膜覆盖、架小拱棚的春菜早熟保护地栽培技术。1989年,推广使用遮阳网夏季育苗和反季节栽培。1990年,重点推广以塑料大棚为主的保护设施栽培,塑料大棚、中棚生产面积达900亩,地膜覆盖面积达1710亩,占同期栽培面积的80%,遮阳网的使用面积达180亩。是年,根据省农业厅下达的协作计划,结合区内具体条件,选择无污染农田开发新菜地,对无法更换的老菜地实行综合治理,彻底清除污染源,并配合实施一整套的“无公害”栽培措施,全区商品菜地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提高了蔬菜产品质量,市民吃上放心菜。
食用菌 1980年始研究开发。1982年,莲花成立应用真菌实验所,区成立食用菌站和食用菌协会,从事引种、制种、栽培试验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1987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十里、五里、莲花、赛阳、虞家河、周岭、高垅等乡有近百农户基本掌握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整套技术,形成r以专业户常年制种、栽培和农户季节性栽培模式。
食用菌种类主要有香菇、平菇、风尾菇、金针菇、蘑菇、草菇、黑木耳等,年产量较多的平菇、凤尾菇为7-8万公斤,金针菇5400公斤,生产菌种30万袋。
马铃薯80年代前,品种有庐山芋种及农民自留种,单产不高,后渐少。后从黑龙江、内蒙占等地调种。2000年,试验出马铃薯一水稻一马铃薯和马铃薯一(西)瓜一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和留种方法,结束从外地调种局面,降低r种植成本,亩产值1200元。高垅、周岭、莲花、新港等地种植3000亩。,品种尤以脱毒马铃薯为佳,具有单个重(平均单个在3两,最大的0.75公斤)、产量高(春马铃薯亩产1500公斤,秋季1000公斤)、品种好(皮淡黄、肉深黄、芽眼浅)等特点,销售价格一般每斤高出其他品种0.1 - 0.2元。
蔬菜销售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蔬菜单位按计划种植,由市蔬菜公司定点统一收购,国营菜市场专门销售,市蔬菜公司根据蔬菜上市的季节和蔬菜等级确定收购和销售的价格。。国营菜市场在蔬菜旺季常发生收多于销,淡季却又出现供不应求,需从外地采购蔬菜来供应市民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实行农户承包经营后,近郊种植面积少的菜农以自产自销为主,肩挑手提或车拉;沿街叫卖或在集贸菜市场零售;种植面积大的菜农和远郊农户进入浔阳蔬菜批发市场或直接到菜市场批发给菜贩子销售,销售方式灵活多样。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