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庐山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32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改良
分类号: S339
页数: 2
摘要: 第二节品种改良水稻新中国建立前,水稻以一季中稻为主,种植的品种有40余种,分早熟和迟熟,农民自留种子,品种退化,产量低。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年推广双季稻,政府组织农民不断改良和推广优良水稻品种,早稻有莲塘早、赛湖早和南特号;晚稻有早熟高产伏脚、修水晚等。60年代中后期,引进南特号、陆财号、星横1号、油粘籽等,后又更新品种,引进农垦58、6044、7055、秀江早、桐矮早、朝阳早、先锋1号等。
关键词: 良种繁育 品种改良

内容

第二节品种改良水稻新中国建立前,水稻以一季中稻为主,种植的品种有40余种,分早熟和迟熟,农民自留种子,品种退化,产量低。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年推广双季稻,政府组织农民不断改良和推广优良水稻品种,早稻有莲塘早、赛湖早和南特号;晚稻有早熟高产伏脚、修水晚等。60年代中后期,引进南特号、陆财号、星横1号、油粘籽等,后又更新品种,引进农垦58、6044、7055、秀江早、桐矮早、朝阳早、先锋1号等。70年代,水稻晚稻推广杂交优良品种,本地不能培育,各公社曾多次派干部和农民到海南岛植种,培育母本回本地繁殖,杂优水稻得以推广。1980年后,区内进行杂交制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同时,引进浙幅802、八一晚3号、农虎6号、安庆晚、海威优4号、威优6号、威优64、协优64。1989年,区种子公司在新港镇长岭林场进行100亩夏季制种;1990年,在区种子公司指导下,莲花乡在莲花村进行280亩夏季制种,因产量低成本高而中止。水稻常规品种由群众自行留种繁殖。90年代.早稻多数还是7370、秀江旱、浙幅802等;也有杂交早稻品种,但未形成规模种植,面积不到早稻面积的10%,主要品种有威优49、博优湛19、金优402、优T华联2号、协优华联2号等。中稻一晚品种以杂优为主,普及率达90%以上,主要品种是汕优63、协优63。二晚品种也以杂交稻为主,主要品种为协优64、汕优64、协优2374、协优10号、汕优10号。
  麦类自50年代始,先后引进优良小麦品种有万年2号、杨麦l号、九麦l号、华中7号等。90年代,又先后引进浙麦1号、杨麦158和改良的九麦l号、鄂思1号。大麦和米麦种植面积少,延用本地品种。
  红薯本地红薯品种个小、产量低、淀粉率低。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引进胜利百号、徐薯18、一窝红、粟栗子香、黄心薯、红心王等。现种植品种主要有黄心薯和红心王。
  油菜新中国建立前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当家品种是白菜型油菜,产量低、出油率少。50年代后期,先后引进甘蓝型油菜品种胜利52、华油8号、甘油5号、矮架早、西南302、中油821、79601等。1990年后,又引进万油17、955,在旱地推广秦油2号;1994年,引进“双低”杂优油研5号和油研7号等。
  棉花新中国建立前,棉花品种为本地土棉种,产量低,纤维率低。1950年始,引进德字14号,次年引进岱字15号,此后多以岱字15号为主要品种。1969年,从上海、湖北引进更新的岱字15号和鄂光棉。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引进鲁棉1号、沪棉264。,现种植的品种有鲁棉6号、徐州142、江棉685(焊棉7号)、泗阳835、泗棉3号、苏棉12等7个品种。棉种由区种子公司委托新港农技推广站调进,1-2年更换一次。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庐山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庐山区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