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泰安市” 相关
共 1994 条 22 / 133
316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县内职工中教员、公营和私营工商业的工人、店员占少数,大多数为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其中多数亦工亦农,生活水平低下。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较大。
317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当地素有“泰安神州,十年九收”的民谚。自然条件适宜作物生长。旧社会,落后的生产力 和耕作制度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318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756年境内农业用 地为225. 78万亩。1933年为202- 06万亩, 人均2. 23亩。
319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756年境内农业用 地为225. 78万亩。1933年为202- 06万亩, 人均2. 23亩。后因区划变动,1949年耕地面 积为151. 1万亩,人均2.15亩;1957年为 155. 2万亩,人均1. 96亩。
320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作物 有11科、28种、49个亚种(变种),品种500 种以上。
321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80年10-1981年11月,按照上级部 署,县组织农林水等部门开展农业资源调査 和农业综合区划工作。根据“以粮为纲,全面 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精神,将境内划 分为五个农作物区。
322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县农业科内设农业技术推广 站,技术人员6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是年11月,设范镇、道朗、上高、大汶口、崅 峪、粥店等区的农技站。
32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作次沿革 建国前,境内平原水浇地农 作物种植多以一年两作为主,山丘旱地一年 一作或两年三作。
324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长期沿用旧的作物栽培方法,作 物产量增长缓慢。建国后,提倡科学种田,贯 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 法,农作物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作物产 量的提高。
325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至建国初,各种农作物以农家 品种为主,增产潜力较小。50年代初,提倡选 用优良品种。
326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政治事件
建国后,农业部门设有专职的植物保护 技术员。1980年1月设植保站,指导植物保护工作。
327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主要使用农家肥料。建国初至 60年代中期,化肥用量渐多,化肥多用做追 肥,农家肥料做基肥,仍占主要地位。
328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农民无力进行农田改造。建国 后,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政府组织 农民开展了以深翻整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改造工作。
329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50年代初,提倡深翻土地,1956年共深 翻土地2万亩,深翻地瓜沟42197亩。1958 年深翻土地59880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40%,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330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农民多采用轮作换茬、减少作次等方式,以恢复和保持耕地肥力。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