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田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田改造
分类号: S157.3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建国前,农民无力进行农田改造。建国 后,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政府组织 农民开展了以深翻整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改造工作。
关键词: 农田改良 农田改造

内容

50年代初,提倡深翻土地,1956年共深翻土地2万亩,深翻地瓜沟42197亩。1958年深翻土地59880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有的深翻五尺以上,打乱土层,劳民伤财。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深翻整平土地建“大寨田”。70年代形成高潮,各社队组织整地改土专业队,冬春发动全体劳力上阵,组织跨社大会战。1975年10月,范镇埠东岭会战工程动工,两万余名劳力上阵,大干一冬春,整地1.8万亩。同年秋,西住公社万人奋战乡城岭,投工180余万个,整平土地2万亩。1976年下港公社6000人上阵,40华里一条线,建成高标准“大寨田”6000亩。麻塔公社7500人会战大青山,奋战两个月,整平土地2000亩。1978年11月,县组成会战指挥部,调集道朗、粥店、祝阳、省庄公社的4万名劳力,在东起粥店公社的北黄村,西至道朗公社北大圈的猴子岭,展开整地会战,投工276万个,搬动土石方355万立方米,建成223块梯田,总计面积5000余亩。据统计,至1979年全县共整平土地64万余亩,将原来凸凹不平、零星分散、土层浅薄的山岭地,改
  第三章农田改造50年代前,境内农民使用人、畜为动力的传统农具,主要有大镢、小镢、木犁、钉耙、木耧、铁锄、耘锄、铁锨、扒锨、砘子、辘轳、水车、撇子、碌碡、木锨、簸箕、铡等,生产效率低下。1950年开始引进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喷雾(粉)器新式农具等。1954年,开始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化机械。为推广使用农机具,1958年开展农具改革,1971年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到1979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1.26万马力,每万亩耕地拥有2496马力,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8马力;机耕面积73.06万亩、机播55.19万亩、机收1.9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9.0%、47.24%、1.59%.次年,机耕面积达78.57万亩。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机耕作业有所减少。1982年后,农民自营联营机械逐渐增加。1984年农机总动力达45.56万马力,总值9333万元;农民自有农机总值3360万元,占社会农机总值的36%。
  第二节改良土壤
  建国前,农民多采用轮作换茬、减少作次等方式,以恢复和保持耕地肥力。建国后,提倡养猪积肥,大积大造土杂肥等,增加有机肥料用量,在增加用量的基础上推广化肥氮磷混施,以改良培肥地力。采用粘土地压沙和对沙高土薄地抽沙换土改良土壤。1955年粘土压沙4500亩,抽沙换土1000亩以上。次年粘土压沙10036亩。据测定可增产10%以上。60年代,对山区沙砾土地采用人工筛除砾石的办法进行改造,使土壤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1980年全市土壤普查表明,耕地土体一般比较深厚、质地适中、耕性良好。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