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1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肥料
分类号: S141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建国前,主要使用农家肥料。建国初至 60年代中期,化肥用量渐多,化肥多用做追 肥,农家肥料做基肥,仍占主要地位。
关键词: 肥料 化肥

内容

建国前,主要使用农家肥料。建国初至60年代中期,化肥用量渐多,化肥多用做追肥,农家肥料做基肥,仍占主要地位。80年代初化肥种类、数量大增,出现依赖化肥的趋向,致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地力下降。为此,农业局设土肥站,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一、农家肥
  圈肥包括家畜肥和家禽肥,以猪圈肥为主。建国后,提倡养猪积肥,圈肥数量逐渐增多。多用作基肥。
  土杂肥主要有旧屋土、炕洞土、垃圾、湾溏淤泥、草木灰等。建国后,政府号召积造土杂肥,50年代末至70年代形成积造肥运动。主要用于基肥。
  饼肥包括豆饼、蓖麻饼等,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施用较多。多用做经济作物的基肥。60年代末用量减少。70年代末,基本不再作肥料使用。
  绿肥夏季以青草、污泥、圈粪或人粪尿混合沤制,一般做基肥施用,70年代较盛行。
  人粪尿建国前后,群众缺乏保肥知识,粪尿混积,草木灰与人粪尿混积,使养分散失很多。60年代农村改建厕所,实行粪尿分积,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粪池、设肥场,集中积存人粪尿,采用粪土各半的比例进行堆沤,称为“土包氮",保肥效果较好。此法至今仍被采用。除作基肥外,大量用作蔬菜追肥。
  二、化肥
  氮肥民国年间,境内就有氮素化肥输入,当时称“肥田粉”或“洋粪”,用量极少。1943年全县仅用硫酸铵肥料103吨。建国后用量逐年增加。1950年平均每亩用0.5公斤。1957年为2.2公斤。1965年为9.8公斤。1970年为21公斤。1979年为67公斤。1984年用量达84公斤。
  50年代以硫酸铵为主。1960年始推广施用氨水,价格低,肥效快。同时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也推广施用。至70年代,碳酸氢铵成为骨干化肥。尿素化肥用量大增,其它化肥用量相应减少。
  磷肥主要有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50年代推广过磷酸钙。70年代初,土地缺磷,农民普遍使用磷肥,增产显著,小麦最明显,致使磷肥供不应求。曾一度使用磷矿粉、沉淀过磷酸钙等,因肥效不高停用。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施用广泛。
  钾肥主要有硫酸钾、氯化钾,境内大部地区土壤含钾较丰富,故钾肥用量很少。
  复合肥70年代境内开始使用复合肥。80年代初,三元(氮、磷、钾或硫)复合肥、二元复合肥(主要是引进磷酸二铵)施用量增多。
  微量元素肥料80年代初生产的肥料新品种。境内施用较多的是硫酸锌肥和硼肥。多作基肥、拌种或叶面喷施。本市试验、示范、推广施用锌肥,收到明显增产效果。1983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技术推广成果,获得二等奖。
  三、其它肥料
  菌肥70年代初,境内推广磷细菌肥、“五四O六”抗生菌肥、花生根瘤菌肥等。磷细菌肥因肥效不明显,“五四0六”抗生菌肥因其原料缺乏,均未得到推广。唯花生根瘤菌肥有增产效果,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至今仍在花生生产中使用。
  1975-1976年,全市组织10余万劳力在大汶口公社马庄村挖草炭,生产腐植酸类肥料,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粗制滥造,未能收到预期效果,遂停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