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种子
分类号: Q944.59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民国时期至建国初,各种农作物以农家 品种为主,增产潜力较小。50年代初,提倡选 用优良品种。
关键词: 种子 种子培育

内容

民国时期至建国初,各种农作物以农家品种为主,增产潜力较小。50年代初,提倡选用优良品种。1955年8月县农业科内设种子站。70年代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1976年各公社建种子站,指导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与繁育。
  小麦建国前,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小红芒、白垛麦、红垛麦、蝈子头、紫秸白等品种,产量低。
  50年代先后引进齐大195、徐州438.38麦、泰农153、碧玛1号、跃进8号、旱洋麦、辉县红等品种。1955年良种播种面积达到70%,1957年增至98%,小麦亩产比1949年增长68.4%。60年代引进济南1号、济南2号、济南4号、济南5号、济南6号、内乡5号、北京8号、红蛐包、阿夫、阿勃、山农3号等优良品种。70年代引进推广的小麦良种向杆矮、抗病、耐肥、抗倒伏、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主要推广了泰山1号、泰山4号、泰山5号、济南13号.775-1.高38、高8、昌乐5号等良种,至1976年全县基本普及。1978年小麦亩产达249公斤,比1970年增产146.5%。80年代引进推广了辐63、辐61、烟农15、鲁麦4号、鲁麦5号等品种,尤以辐63种植面积最大。1984年亩产达到266.5公斤,比1978年增产7%。
  玉米建国前,主要有小红脐、小粒红、花粒豹、老来秕等品种。
  建国后,引进了金皇后、白马牙、黄马牙等地方良种,产量提高10%以上。1953年推广玉米杂交技术,组配了泰杂1号、泰杂2号,引进了坊杂2号、坊杂4号等品种间杂交种,产量提高30%以上。60年代玉米双交种杂交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先后推广了双跃3号、双跃8号、双跃150、双跃808、新双1号等双交种及华威单交种。1970年亩产达223公斤,比1960年亩增105.5公斤,提高了89.8%。70年代主要推广单交种,有群单105、泰单71、泰单72、泰单75、郑单2号、泰安单1、豫单5号等。到1976年,杂交种种植面积达100%,使玉米单产提高了45.7%。80年代玉米品种开始向紧凑型、高密度方向发展,代表品种有鲁原单4号、鲁玉2号、鲁玉4号、烟单14、东岳12等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
  地瓜建国前,主要种植大红袍、小红皮、椿树皮等几个传统品种。
  建国后,首先引进了胜利百号、华北117、农林4号等品种,亩产提高30?60%。60年代又引进了一窝红、丰收白、烟薯3号、52-45等品种,均比胜利百号增产20%左右。70年代引进南京92、徐薯18等优良品种,并逐步培养成当家品种。1982年引进徐薯18的复壮系77-6,比徐薯18可增产15%左右。
  大豆建国前,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小白花、牛皮黄、滚龙珠等。50年代推广种植平顶黄、平顶黑、爬蔓青等品种。60年代又推广了早熟种八月炸及天鹅蛋、大四粒黑豆等。70年代引进齐黄1号、齐黄5号、东解1号等良种。80年代引进鲁豆1号、鲁豆4号、文丰5号、文丰7号等。大豆的产量有较大提高。
  高粱建国前后,主要种植气煞雾、打锣锤、黄罗伞等品种。60年代引进抗蚜2号、熊岳253、鹿邑歪头等良种。7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晋杂2号、晋杂5号等杂交高粱,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后因粮质太差,高粱秸秆太矮,使用性差,而逐步被淘汰,仍种植传统品种,延续至今。
  花生建国前后,种植大爬蔓、小站秧、大花生、一窝猴、伏花生等。1965年以后引进白沙1016。70年代引进徐州68-4,花17、花28、花37、开农8号、白沙171等良种。80年代初又引进海花1号、白沙261-3等良种。
  棉花建国前,种植的品种有大白籽、小白籽、小绒花等。20年代初曾引进美国棉种, 种植面积在315-600亩之间。50年代引进斯字棉、岱字棉,很快推广普及,其中岱字15号约占60%以上。60?70年代仍以岱字棉为主,并引进高密933、徐州131等品种。80年代初引进鲁棉1号、鲁棉2号、鲁棉6号、中棉所10号等品种。
  蔬菜建国后品种不断增多。60年代末70年代初,引进萝卜品种济杂2号、济杂4号、济杂5号、济杂6号等。80年代推广了大白菜鲁白1号、鲁白2号、山东4号、青杂中丰、78-3等杂交种。黄瓜推广了津研4号、津研5号、津研7号等。
  西瓜引进了蜜宝、新红宝、浙蜜、中育6号等品种,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二、良种繁育
  建国后,贯彻国家“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农作物种子主要由群众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国家辅助调剂。1957年秋,全县建立种子田41500亩,良种示范田120亩。1958年开展种子质量检验业务。
  1965年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开始建立以县良种场为核心、公社良种队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制。以大汶口公社马庄大队、省庄公社桑家疃大队作为县良种繁育农场,担负起繁育良种、原种、引进良种试验示范的任务。公社选择条件好、易于接受新技术的1?2个大队作为公社的良种繁育队,负责本社所需作物良种的繁育。当年大队普遍建立种子田。
  1976年各公社相继成立了种子站,负责良种繁育和供应。1979年贯彻国家“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群众自选、自繁、自留、自用的比例逐年减少,县社统一组织繁育供种的比例逐年上升。玉米杂交种因繁育技术要求较高,实行县统一制种。1984年玉米制种田1.8万亩,产种250万公斤,自给有余。
  小麦种的繁育,逐步实行市繁良种,市、社两级联合供种的方法,采取“一圃两田”制(一圃,即株行圃;两田即原种田,种子田)和“两一”、“三专”(两一,即一个村繁育一个品种;三专,专机播种,专机收脱,专场晾晒)的繁育措施,良种质量显著提高。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