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职工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建国前,县内职工中教员、公营和私营工商业的工人、店员占少数,大多数为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其中多数亦工亦农,生活水平低下。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较大。
关键词: 人民生活 职工生活

内容

建国前,县内职工中教员、公营和私营工商业的工人、店员占少数,大多数为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其中多数亦工亦农,生活水平低下。
  手工业者主要为铁、木、石、泥四种工匠,日工钱相差无几,折合杂粮:1909年(清宣统元年)1.17公斤,1920年2.25公斤,1926年1-47公斤。城镇商业的掌柜、账房先生、外走水等人的护身钱,年折合杂粮250-350公斤;伙计、厨子、打杂人等护身钱年折合杂粮150?250公斤;年终红利按东家西家四六或三七、二八分成。20年代中期后,上述人员中大多数改为月薪,计3~5元不等。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较大。塾师束修,一般全年折合粗粮400?500公斤。“七七”事变前,小学教员一般月薪10~20元,中学教员一般为40~80元。抗日民主政府公务人员及所属工商业职工实行供给制,直到建国初期。
  1952年,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实行“工资分”为计算单位的工资制和小包干供给制,全县干部职工享受14?26级不等的待遇。1954年部分机关干部改为工资制。1956年执行新工资标准,机关干部实行货币工资制,企业实行八级工资制。次年,中等生活水平的职工每月平均工资收入35元,1974年为45.42元,比1957年增长29.77%。
  1975年干部职工工资比1962年平均增长56.6个百分点。1979年后,多次调整工资,1984年职工年平均工资750.89元,与1975年相比,增幅在30?40个百分点。职工生活显著提高,由吃粗吃饱转变为吃细吃好;穿着一改兰灰为主的沉闷色调,年轻人多着色调款式新颖的时令服装。组合家俱、家用电器进入寻常人家。劳保、医疗制度不断改善。198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4.7平方米;城镇储蓄余额6551万元,人均336.74元。1952年与1983年几种主要消费品数量对比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