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物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9
页码: 134-142
摘要: 境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作物 有11科、28种、49个亚种(变种),品种500 种以上。
关键词: 作物 经济作物

内容

境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作物有11科、28种、49个亚种(变种),品种500种以上。
  清道光《泰安县志》记载:境内主要农作物有谷、黍、稷、菽(大豆)、粱(小米)、蜀黍(高粱)、糁、养麦、胡麻(芝麻)等10余种。另有少量的棉、烟草、麻、水稻和玉米。
  民国《重修泰安县志》记载:主要农作物有麦、稻、粟、黍、稷、秫蜀、麻、薏苡仁玉蜀黍(玉米)。次之有黄豆、黑豆、绿豆、小豆、碗豆、花生、芝麻、棉花、烟草、地瓜等。
  建国后至1984年,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变化不大。70年代引进了油菜子。作物主体结构由建国前的谷、麦、黍、菽、蜀黍等,变为麦、玉米、地瓜、花生等。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逐渐减少。
  建国前,蔬菜作物主要有菘(白菜)、芥菜(辣疙瘩)、天花、芹(赤白两种)、木耳、黄花菜(金针菜)、茄、姜、豆角、蒜头、茴香、萝卜、菠(菠菜)、韭菜等60多种。建国后至1984年,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包括白菜类、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瓜菜类、豆菜类、芥菜类、葱蒜类、花菜类、菌菜类。
  二、种植结构与分布
  境内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分布,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和群众生活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
  建国前,农民自由种植。1933年,全县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分别为230.91万亩和12.73万亩,各占种植总面积的94.78%和5.22%。1949年,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分别为193.1万亩和25.1万亩,各占88.5%和11.5%。
  建国后,逐步实行计划种植。1952年,全县种植总面积为244.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17.6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88.85%;经济作物27.3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11.15%。60年代初,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减少。1960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分别为197.7万亩和19.5万亩,各占种植总面积的91.02%和8.98%。70年代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75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各占87.05%和12.95%。80年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至1984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96.95万亩,其中粮食、经济作物面积各为162.37万亩和34.58万亩,分别占种植总面积的82.44%和17.56%。
  粮食作物小麦:1933年全县种植135-7万亩,居全省第二位。1949年播种面积为67.1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4.7%,以后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为78.5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0.2%。1984年达到72.7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4.8%。各办事处均种植小麦。以大汶口、范镇、祝阳、山口、省庄、邱家店、夏张、北集坡、满庄等地种植面积较大。
  玉米:1931?1936年全县年平均种15.7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4.4%.1949年,播种面积为35.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8.3%。1965年为43.3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2.2%。1984年为67.5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1.6%。各办事处均种有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大汶口、省庄、范镇、祝阳、满庄、邱家店、北集坡等地。
  地瓜:1931?1936年,全县平均种4.8万亩,只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4%。建国初至1957年,种植面积一般保持在13-25万亩之间。1958年猛增到42.1万亩。60-7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在33?46万亩左右,其中1960年最多,达67.3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4%。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80年代初,面积趋于稳定。1984年种植18.5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1.4%。地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以崅峪、徂徕、良庄、北集坡、满庄、夏张、道朗、粥店、下港等办事处种植较多。
  谷子:1933年全县种植32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3.86%。1949年种植36.1万亩,占粮食面积的18.7%。至1953年保持在年均31-35万亩左右,后逐年减少。到1984年,播种面积为0.87万亩,只占粮食作物面积的0.53%。境内各处均种有谷子。70年代后只在山区、丘陵地零星种植。
  高粱:1933年种植面积35.13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5.21%。1949年为18.1万亩,占粮播面积的9.4%.50年代播植最多年为18.6万亩,最少年为8.9万亩。60-70年代初,播植面积在4.3-11.7万亩之间。此后,逐年下降。1984年,仅种0.9万亩,占粮播面积的0.55%。境内各处都种植高粱。70年代后仅在山区、丘陵地种植。
  大豆:1933年种植面积22.97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95%。建国初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占粮田面积的10%左右。至1971年,播种面积为12.4?16.5万亩。后逐年减少。1984年为1.1万亩,占粮田面积的0.68%。境内各地普遍种植大豆。70年代后主要在玉米田间作。
  杂粮:当地种植的杂粮主要是绿豆、小豆、碗豆、养麦、黍子等。1931-1936年,全县年均种植3.3万亩,占粮播面积的3.1%。建国后,播种面积很不稳定。1951年种植最多,为5万亩。1978年种植最少,为0.3万亩。1984年种植0.6万亩,占粮田面积的0.4%。山丘区杂粮零星种植较多,平原地区也间有种植。
  经济作物花生:1933年种植面积12.69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99.69%。建国初,种植面积14万亩左右,占经济作物面积的56.2%.1962年剧减为7.3万亩,仅占经济作物面积的28.9%。1965年回升到10.35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8%。至1984年,基本保持了这个比例。花生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丘地区和旱薄地,集中在良庄、徂徕、房村、北集坡、满庄、崅峪等办事处。
  棉花:1931~1936年,全县年平均种植1.36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4%。1949年播种面积3.7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4.9%。1962年面积减少到1.7万亩,比数下降到6.8%.1975年面积增加到4.6万亩,比数上升到18.1%。1984年播种面积减为1.8万亩,占经济作物面积的5.21%。各办事处都种有棉花,以崅峪、满庄、夏张、徂徕、道朗等办事处较为集中。
  大麻:1931?1936年,全县年均种0.47万亩,只占经济作物面积的4.8%.1957年面积扩大到5.1万亩,比数上升到15.5%。
  1965?1975年,面积一直保持在3万亩左右。1984年面积减少到0.8万亩,比数下降到2.31%。大麻产区主要分布在汶河两岸水源条件好、土地肥沃的地带,集中在范镇、大汶口、祝阳等办事处。
  主要农作物种植分布表
  单位:亩续表续表
  三、作物产量
  粮食作物1933年粮食作物总产17358万公斤。建国后,粮食产量逐步提高。1956年总产量21913.5万公斤,比1949年提高80%,七年间平均递增率为11%。1957年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发生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逐年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为15650万公斤,比1956年减少了28.6%。1962年,.贯彻人民公社“六十条”,粮食产量开始回升。1965年粮食总产25995万公斤,比1961年提高66.1%。60年代后注重科学种田,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承包责任制,粮食总产持续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为50959万公斤,是1949年的4.2倍,比1978年增长21%。
  小麦:1933年总产9501.5万公斤(亩产70公斤),居全省各县第二位(常年产量为首位)。1949年总产3085万公斤,平均亩产46公斤。1956年总产7249.5万公斤,亩产提高到83公斤,比1949年提高80.43%。1961年总产仅2591.5万公斤,亩产为36公斤。1964年亩产、总产均超过了1956年的水平。以后产量逐年提高,1975年总产为13558.5万公斤,亩产为182公斤。1984年总产为19383.5万公斤,亩产为266.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玉米:1931?1936年,全县年均总产1568万公斤,平均亩产99.87公斤。1949年总产3098万公斤,亩产87.5公斤。1956年总产5584万公斤,亩产提高到122公斤。至1961年,总产、亩产徘徊不前。之后逐年提高。1965年总产9446.5万公斤,亩产217.5公斤。1978年总产16945万公斤,亩产279.5公斤。1984年总严24517.5万公斤,亩产363公斤。
  地瓜:1931-1936年,全县年均总产581.7万公斤,平均亩产121.2公斤。1949年总产1109万公斤,亩产94公斤。1956年总产3580.5万公斤,亩产140公斤。1965年总产6451.5万公斤,亩产172.5公斤.1975年总产创最高纪录,为8697.5万公斤,亩产259.5公斤。1984年总产为6567万公斤,亩产354.5公斤,比1949年增长2.77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表
  单位:总产:万公斤亩产:公斤续表
  经济作物建国后,经济作物种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60年代初,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经济作物被安排在土质较差地块,管理不细,效益不高。1978年后,发展经济作物受到重视,加大管理措施,效益显著提高。
  花生:1933年总产910.6万公斤,亩产71.75公斤。1949年总产1290.4万公斤,亩产92公斤。1956年总产2132万公斤,亩110公斤。1984年总产2012.5万公斤,亩产提高到120.5公斤。
  棉花:建国前,一般亩产10公斤左右,直到1965年亩产仍徘徊在这个水平。1970年总产74.8万公斤,亩产提高到25.5公斤。1980年总产110万公斤,亩产29公斤。1984年总产68.5万公斤,亩产达38公斤。
  大麻:1931?1936年,全县年均总产34.2万公斤,亩产72.77公斤。1949年总产90.2万公斤,亩产56.5公斤。1957年总产389万公斤,亩产75.5公斤。1962年,因冰雹灾害,总产、亩产剧减,各为57.8万公斤和27.5公斤。1965年总产170.5万公斤,亩产53.5公斤。直到1979年,亩产平均回升到65公斤左右。1980年总产为215万公斤,亩产80公斤。1984年总产72万公斤,亩产创历史最高记录,为90公斤,比1949年增长59.3%。
  蔬菜:1933年全县产大白菜40万公斤。1949年蔬菜总产5270万公斤,亩产1500公斤。1956年总产为5051万公斤,亩产2134.5公斤。1957年总产为7723.2万公斤,亩产1595公斤。1962年,因粮食减产,提倡“瓜菜代”,蔬菜总产达15389.3万公斤,但亩产却降至1210.5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产量逐年提高,且品种多、质量好1984年总产为41000万公斤,亩产增至5670.8公斤,亩产是1949年的3.78倍。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表
  单位:总产:万公斤
  亩产:公斤续表
  四、土特名产
  大汶□花生主要种植在徂探、良庄、西住、崅峪、北集坡、满庄等地。因大汶口是花生的主要集散地,故而得名。大汶口花生蜚声国内外,清末曾被定为“贡品”。1915?1945年,青岛日本商行每年派人来此大量收购。
  建国后,花生成为重要的出口物品,销往苏联、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大汶口花生颗粒饱满、色泽红润,质地细腻,味美可口,耐贮藏,岀米率70%左右,含油率在51%以上,达到了国际花生加工标准。除榨油和加工成各种花生食品外,生食、熟食均宜。
  泰安大白菜泰安大白菜历史悠久,古药书记载:大白菜“齐鲁之地遍产之,惟产岱岳镇者为最上”。素有“泰安三美,白菜、豆腐、水”之说。
  泰安大白菜有黄芽、青芽之分,以黄芽白菜品质为上乘,黄芽白菜株高35?40厘米,株重3?3.5公斤,叶片黄绿色,叶柄白色。以其帮薄、水份少而倍受人们青睐。炒食、凉拌均可,尤其以文火炖之,帮薄易烂,汤如奶汁, 味道鲜美。
  建国后,泰安大白菜的种植有了新发展,品种增多,产量、品质进一步提高,大汶口、范镇种植的高桩包头大白菜单株重7~10公斤,亩产7000公斤左右,闻名省内外,并曾多次进京参加农业展览。每年销往全国各地上亿斤。
  红心萝卜以大汶口办事处的“焦家庄萝卜"、夏张办事处的“郝家宅萝卜"、粥店办事处的“下旺萝卜”、西住办事处的“北滕村萝卜”品质最优,久负盛名。
  泰安红心萝卜有扁园形、椭园形两种,皮青心红,质脆味甘,水分足,糖分多,一般甜中微辣,别具风味,不仅是生食的佳品,而且具有药用价值,能宽中和胃,止咳化痰,助消化, 增食欲。近年来,中医用以榨汁加元明粉,对防治肠癌、肺癌有一定疗效。该品种中伏播种,立冬收获。生长期90-100天,亩产达0.5万公斤以上,能贮藏到来年五月份,畅销省内外。
  金丝黄瓜产于满庄办事处北留村,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食后大加赞赏,封之“黄瓜王”,并赠种瓜老农黄金一两以示褒奖,定为“贡品”。由此声誉更著,被称为“御黄瓜"。
  本品瓜长把短,粗细均匀,布满嫩刺,直而不弯,顶花不易脱落,瓜瓤青翠,籽少粒小,质地脆细,味美爽口,用其腌制酱菜,饱满而不瘪。清末至民国年间,济南、济宁等地酱园以高价收购,制作“酱醋黄瓜”,具有特殊风味,极为畅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品种经过提纯复壮,质量产量不断提高。种子和种植技术陆续推广到外地。
  红根菠菜以良庄办事处石楼村产为著名。因该村濒临柴汶河,地下水源充足,土质肥沃,特适于红根菠菜的生长。所产菠菜棵大、根红、肉厚、有油性,以之作馅制成菜饼,味美可口。建国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良庄销往东北、华北、西北的主要蔬菜品种。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