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4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S344.9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作次沿革 建国前,境内平原水浇地农 作物种植多以一年两作为主,山丘旱地一年 一作或两年三作。
关键词: 耕作 耕作制度

内容

作次沿革建国前,境内平原水浇地农作物种植多以一年两作为主,山丘旱地一年一作或两年三作。1929年,一年一作面积8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4.8%;两年三作
  面积4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9%;—年两作面积5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3%,1949年,一年一作面积占40.6%,两年三作面积增加到30%, —年两作面积占29.4%, 复种指数为144.5%.后逐步推广一年两作和两年三作制。一年一作面积逐年减少,复种指数逐年增加,1984年达159.7%。
  间作套种建国前,主要是麦田套种玉米、大豆、谷子、花生等,间作的方式有玉米间大豆、谷子间高粱、地瓜间玉米等。
  建国后,间作套种面积逐年扩大。50年代麦田套种玉米间大豆比较普遍。1956年,玉米间作大豆的面积35.2万余亩,地瓜间作玉米占春播面积的50%。60年代间作向条带化发展。70年代推行粮油间作、粮菜间作、粮粮间作,方式有麦田间作油菜或菠菜、玉米间作花生、地瓜间作芝麻、麦田间作春玉米、套夏玉米、三作三收等。80年代初,开始推行立体种植,间作面积进一步扩大。1984年间作面积60万亩,麦田套种面积65万余亩。
  轮作换茬泰安久有“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的轮作换茬经验。农民一直以轮作换茬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建国后的轮作方式,一年一作地块一般是玉米一高梁一谷子或地瓜一花生一棉花;一年两作地块一般是小麦一玉米或谷子;二年三作地块一般是小麦一夏地瓜一高粱或谷子。
  建国前至50年代,每年轮作面积一般在4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26.3%。60年代37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27.4%。70年代35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27.6%。进入80年代,轮作面积达43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35%。
  土壤耕翻泰安久有精耕细作的习惯。流传着“深耕浅种苗儿壮”的农谚。建国前,主要是春耕和秋耕。建国后,推行冬耕,只耕不耙,晒晾垡头,开春后耙地保墒。
  耕地主要是使用旧式犁,耕深一般只有四寸(13公分)左右。50年代,推行新式步犁,耕深六寸(20公分)左右。:1954年,张西爱农业生产合作社首先使用机耕,耕层加深至七寸(23公分)左右。1957年全县机耕1.2万亩,占总耕地的0.77%,70年代后,机耕面积逐年扩大,1980年机耕面积达63.1%.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机耕面积有所下降。1984年机耕面积74.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3%。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