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李林昌” 相关
共 156 条 2 / 11
16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六鳌半岛自古为海防重地。半岛上有虎头山、青山、大澳山、对面山、鸟嘴山、鸡心山6座独立的山峰,虽不高大,而由于屹立在海波浩瀚及平沙漠漠之间,显得格外雄壮。虎头山在半岛的末端,海拔86米,状如虎头,雄视台湾海峡,凡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从虎头山下经...
17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梁山自矾山“发脉”东下,逶迤一百多里,高耸崇峻。其余脉比较不那么陡峭,山谷间有古道通南北山麓,也不是十分曲折。那古道是未通汽车时代漳浦县城通杜浔、霞美等地的通途,比现在公路经旧镇可近四分之一路程。出漳浦县城东南四里,便是溪南村,越过一座小山...
18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浦西湖,在西门外,始辟于南宋嘉定八年,主持辟湖者是漳浦知县赵师。据南宋龙图阁学士叶爽所作《辟西湖记》及明万历年间右副都御史蔡文。后堤岸坍废,仍然是一个枯水湖。当时,潮汐能将溪水顶托到西湖以上,每当涨潮时,开启堤岸上的闸门,能将溪水纳入湖内...
19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印石山是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块天然的方形巨石,状如官府大印,称印石。原在漳浦县城东门外,现在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龙湖路东段从山下经过。北宋大观二年春,地方绅士在印石石壁上镌“吕令峰、傅公河”六大字。他在印石下盘石上建一座木结构的凉亭,称“印石...
20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一条海拔在三四百米之间的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将漳浦县中部截成两个平原,即浯江平原和鹿溪平原。这山脉有两个峡口沟通两平原,因此,这山脉分为罗山、东罗山、九曲山。罗山,在漳浦县城北边十多里处,山下称罗山岭脚,距县城十里,有几个村庄,统称罗山,其...
21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天福茶博物院位于梁山北麓盘陀平原国道324线边,是祖籍漳浦的台湾天仁、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的精心之作。博物院于2000年元月8日奠基,2002年元月7日落成开馆。范围80多亩,建筑总面积6千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院。跨进院区,...
22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在漳诏高速公路旧镇镇与赤土乡交界处丹山(灶山)南麓有一个天福服务区。旅客们经过这里,大都要停车休息,在宽敞的茶店和餐厅里享受美餐和茗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服务区后面山间有一系列错落有致的馆舍、宫殿式建筑和石雕像及诗文石刻,这便是名闻迩遐的天福...
23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漳浦地方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最早的居民越族人、唐宋时代漳浦人的发展以及漳浦在宋朝由荒凉走向初步繁荣的过程。
24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了漳浦与越族的史事,包括蒲葵关、越王潭和越王城等历史遗迹。
25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闽地历史上不同族群的迁移情况,包括唐朝时期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南下迁居闽地,宋朝时期更多汉族来到福建等历史事件,以及畲族人在漳浦地区的定居和逐渐汉化等情况。
26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宋朝时期漳浦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农田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手工业的兴起以及文化教育的进步等。
27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漳浦县赵家城的建立和历史演变,以及赵家城历代珍藏的文物和历史人物。
28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清朝时期,福建旅粤人士在广州重建同乡会馆的经历。
29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地方志是补充全国历史记载不足的重要资料,福建省有三百四十多种地方志版本,龙溪地区编纂地方志始于北宋祥符年间。漳浦县地方志编纂始自明朝嘉靖年间,历经多次修订。现存的《漳浦县志》以清康熙和光绪年间刊本为主要版本,内容丰富,但受到封建立...
30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漳浦在抗战以前是一个农产品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口岸,拥有旧镇、佛昙、杜浔三个港口。海陆交通便利,进出口贸易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并改变了漳浦人的生活方式。根据民国二十三年《漳浦经济状况》的记载,漳浦的年出口额约为133万元,年入口额约...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