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岭古道与东罗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06
颗粒名称: 白鹤岭古道与东罗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5
页码: 211-215
摘要: 一条海拔在三四百米之间的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将漳浦县中部截成两个平原,即浯江平原和鹿溪平原。这山脉有两个峡口沟通两平原,因此,这山脉分为罗山、东罗山、九曲山。罗山,在漳浦县城北边十多里处,山下称罗山岭脚,距县城十里,有几个村庄,统称罗山,其中一个村庄叫铺后。明清时代,驿路上每十里设一个“铺”,负责传递文书和招待过往官员。后来水磨不存在,而地名不改,解放后在岭上建水库,便称为水磨岭水库,建林场,称水磨岭林场。据传,从前这里山林间为白鹤栖息之处。岭间至今遗留许多石刻、石碑,还有供游人休息的白鹤岭亭、慈恩亭。裂缝可容一人走过,称“一线天”。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东罗山

内容

一条海拔在三四百米之间的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将漳浦县中部截成两个平原,即浯江平原和鹿溪平原。这山脉有两个峡口(文周岭和九曲岭)沟通两平原,因此,这山脉分为罗山、东罗山、九曲山。
  罗山,在漳浦县城北边十多里处,山下称罗山岭脚,距县城十里,有几个村庄,统称罗山,其中一个村庄叫铺后。明清时代,驿路上每十里设一个“铺”,负责传递文书和招待过往官员。这里设一个铺叫罗山铺,那“铺”的后面形成一个村庄,名铺后。过了铺后,便到罗山岭脚,开始上罗山岭。罗山岭又叫水磨岭,因为岭路下边是山涧,山陡水急,从前,人们利用水的冲力推动木轮,带动石碾来磨面粉,这种作坊叫做水磨,传说最多时有九十九座,实际大概没有那么多。后来水磨不存在,而地名不改,解放后在岭上建水库,便称为水磨岭水库,建林场,称水磨岭林场。而水磨岭还有一个优雅的名称——白鹤岭。据传,从前这里山林间为白鹤栖息之处。“鹤岭秋声”为漳浦十景之一,旧县志说它“林峦幽秀,水石清奇,每秋风气爽,万籁齐鸣,溪山齐响,若中宫商”。
  这岭是漳浦至漳州古驿道的一段,全用石板铺路,石阶无数级,经过无数脚板的磨蹭,表面已变得很光滑。岭间至今遗留许多石刻、石碑,还有供游人休息的白鹤岭亭、慈恩亭。
  上岭走一段路,便看到路边有一座全是石结构的碑亭,亭内是明万历二十七年所立《奠龙脉碑记》,记载当时于铜壶山(在今南浦乡与长桥乡、长桥场交界处的摩顶山西坡)“三台过峡”处填补“龙脉”之事,说漳浦县城的“龙脉”就是从铜壶山延伸到白鹤岭西边的后堵山再延伸到县城的。后堵山,讹音为后到山,堪舆家认为是县城的后靠山。
  白鹤岭路边有几处石刻:一是“南无阿弥陀佛”,分两行镌于一块天然石上,无署时间,据说从前这里曾有一座佛寺,这“南无阿弥陀佛”是佛寺所镌,寺已不存遗迹,而石刻尚存。石刻二:“荡平岭路”横书四大字,镌在一块天然大石上,上镌“隆庆四年”,下镌“士民颂立”,右镌“浦邑侯父母许公”,左镌“大方伯石冈陈公、右方伯印东王公、方伯诚斋林公”,是为歌颂漳浦知县,及曾任湖广左布政使的陈天资、曾任山东右参政的王春泽(号印东)、曾任长沙知府的林敬(号诚斋)等修造岭路而镌的碑记。岭上有一座供路人休息的白鹤岭亭,本来有柱无壁,现在利用为水库大坝管理处,加建四壁。原来亭上的一幅石匾额,一面镌“东山重谢”,一面镌“北斗瞻韩”,今尚存。
  白鹤岭亭,由于在大洞自然村附近,俗称大洞亭。大约始建于南宋,元代龙溪进士林弼初次路过,见亭已坍坏,不胜惋惜。林弼于明初任山东登州知州,归休后再次路过白鹤岭,见亭已修建一新,金碧辉煌,与绿树翠竹交相辉映,舒心悦目。亭中有漳浦县主簿陈致中题诗:“石室寒泉响玉徽,闲云出岫绕松扉。一从白鹤高飞去,栖碧亭空锁翠微。”意思是,白鹤岭亭虽已修复,景色幽美,但是,飞去的白鹤不见回来,未免令人惆怅。林弼读过陈致中的题诗,一时兴起,和诗题壁:“栖碧亭玉锁翠微,诗成入世已俱非。墨池水满鹅谁换,华表云开鹤自归。”两首诗都收入旧《漳浦县志》艺文卷。
  白鹤岭西边有村庄名“大洞”,以村边有一口深不可测的石洞得名。大洞山顶峰有烽火台,明代为防御倭寇而设,一了望到有敌情,便举烽烟为号,报知县城做好防御准备。大洞山南边为后堵山(今名大烽山)。
  大洞山东边是一片山间盆地,中间原有小溪,是四面山泉汇集而成,从白鹤岭亭旁的山口泻向岭下,是漳浦县北溪的主源,流过县城之北,向东汇入鹿溪。1956年在白鹤亭附近建坝,大洞村东边的盆地成为水库,碧波荡漾,四周山林苍翠。原古驿道经过盆地的一段淹没在水库里。高地上已另辟简易公路。过了盆地(现在的水库),又是山岭。早先,路径崎岖曲折,明代正德初年(1506年)福建监察御史饶瑭路过,怜悯路人跋涉之苦,拨出专款,令县发动民工,在原路的西边另凿一条捷径,因此,该岭叫御史岭。那捷径的一段是从原来无路的山间开凿出来的一条巷沟。山风从南北走向的巷沟吹拂而过,两边有山坎遮住日光,人走到这里,暑天感到十分凉爽,冬天则感觉凉风袭人,这巷沟得名为“风柜斗隙”。
  过了风柜斗隙,走一段低谷,又面临一座峻岭,沿石级蹭蹬而上。那岭有一个怪名,叫不孝岭。传说,从前有一对穷苦老夫妇,男耕女织,培养独生子读书,一朝高中进士,老夫妇得报,赶路迎接,来到这岭间,正好遇儿子乘轿荣归,欢呼不停,而儿子竟然没有下轿,仍然高傲地让轿夫抬着走,让老父母在后头跟着。一时间,风云突变,天黑地暗,大雨倾盆,闪电过处,雷从岭间起,击死了那新科进士,因此那岭叫不孝岭。也有人说“不孝岭”得名的由来,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儿子不负赡养责任,只得常常受雇为人挑货爬过那山岭,路人不平,就称那山岭为不孝岭。经过“不孝岭”的跋涉之苦后,一到岭上,仰首望见一座凉亭,匾额题“慈恩亭”三字,使人在接受“不要做不孝子”的告诫后,产生“应报答慈父慈母养育恩”的念头。
  慈恩亭是一座长亭,有石板长凳,可供许多人同时歇脚。曾有人在那里卖粥、饭,供应茶水。亭建在慈恩庵前面大路上。亭名当是因庵名而来。“慈恩庵”匾明明挂在庵的门额上,而人们却给他另起一个俗名“纺车庵”,因为那山岭状如纺车,被叫做“纺车崎”。奇怪的是,旧《漳浦县志》不记载“慈云庵”正名,而以俗名“纺车庵”入志,且不注明即慈云庵。走过纺车崎,以“诸山罗列”得名的罗山被抛在后面了。又来到峡谷地带,是罗山与漳浦岭(长桥赤尾寨山)之间的峡谷,比较宽,有古大路(今为公路)西通葛后,东通赤土岭,以至通到今属旧镇镇辖内的乌石、寨内。宋代已经在这两路交叉处设“横章铺”,明清时代改为“长林铺”。峡谷的溪水“双头流”,一个高程仅65米的土阜为分水岭,一头为长林溪,西流经陈井至葛后,成为鹿溪的一个支流;一头出赤尾寨山,东流至赤土乡荷芽,为旧镇浯江之源。
  漳浦至漳州的古驿路,过了这峡谷,还要走“饭盘铺”这一段山岭,到长桥以上,古驿道便与现在的公路路线基本一致。而自漳浦县城至长桥的公路,路程比古驿道长10华里。古驿道虽少走10华里,但崎岖曲折,通汽车后,这古驿道已少有人走,但以其湖光山色之幽美,并有许多名胜古迹而为游客们所喜欢攀登,已有人计划辟为游览区。
  计划中的游览区,还包括坑内磨山,也属“诸山罗列”之内,因不在古驿道上,所以上面没有记述。坑内磨山以山坑内有多座与水磨岭同样的水磨得名,又因为瀑布之声轰隆而称水吼山,1964年建成水库,命名为卫星水库,与西边的水磨岭水库有同样碧波映绿林,为游览者所流连。
  罗山之东为东罗山。东罗山与坑内磨山之间的峡口称文殊岭,以曾有一个祀文殊菩萨的文殊院得名,今讹音为文周岭。在未通汽车时代,这岭路是县城通赤土岭、万安一带的重要通途。东罗山在县城东北十多里处,介于绥安镇罗山村东罗自然村与万安农场古陂村之间。在县城的角度,看到太阳是从东罗山出来。在东罗山上,可观看海上日出,“东罗旭日”为漳浦十景之一。
  山间,天然巨石与绿树参错,树间有石,石中有树。岩石有的深入地下,有的裸露地表,有的突兀于云间,有的互相架叠,构成许多石穴、石洞、石室。山巅的巨石最奇特:有一块“劈雳石”,即是巨石裂成两半,直如刀切。裂缝可容一人走过,称“一线天”。那巨石的一半,与其他岩石共同顶着一块平坦的大石板,构成一座大石室,石室的地面是平坦的大盘石,可容数百人乘坐。石室大门敞开,朝东,海上日出便射进石室。常有人在日未出之前就来石室,等候观看海上日出奇观,所以这石室被称为“观日厅”。“东罗旭日”为漳浦十景之一。
  古寨门额镌“冲云堡”三字。据传,这寨是明代乡人为避倭寇而建。进入寨门,即为“一线天”。东罗山半山腰有白云庵,又称东罗岩,今仍然烟火甚盛,游人络绎不绝。
  山间还有许多石刻及其他古迹。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