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05
颗粒名称: 印石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印石山是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块天然的方形巨石,状如官府大印,称印石。原在漳浦县城东门外,现在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龙湖路东段从山下经过。北宋大观二年春,地方绅士在印石石壁上镌“吕令峰、傅公河”六大字。他在印石下盘石上建一座木结构的凉亭,称“印石亭”,绅士们将其命名为“遗爱亭”,但群众仍习惯称“印石亭”。后来亭废,而“印石亭”已成为地名,人们甚至称印石山为印石亭山。民国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倡建“中山公园”于印石山,发动华侨蓝秋金出资,在旧亭原址上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八角亭,命名“汉寿亭”,因为朱熙字琛甫号汉寿。而群众仍然按习惯称为印石亭。
关键词: 漳浦 印石山 名胜古迹

内容

印石山是一座小山,山顶有一块天然的方形巨石,状如官府大印,称印石。原在漳浦县城东门外,现在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龙湖路东段从山下经过。“印石松风”为漳浦八景之一,因为曾有一片松树林,“风至则松涛交响,铮铮如鼓乐声”。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以其风景清幽而将县学从西北隅移设印石山,后来虽因为有虎患而将县学迁走,但自景祐年间(1034~1037年)知县吕踌设陷井获虎以后,该处已不再出现虎踪,而成为游览胜地。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春,地方绅士在印石石壁上镌“吕令峰、傅公河”六大字。“吕令”指吕琦,晋江人,吕惠卿之父,景祐年间任漳浦知县时,漳浦还很荒凉,他教民众烧燎而耕,设陷井获虎,为民除害。“傅公”指傅希龙,仙游人,大观元年至四年任漳浦知县,领导县人开凿一条小河,使南溪水在潮汐顶托下能流进县学的泮池,市区污水也能从这小河排出,改善市区生活环境。那时商贸也开始发展。大观二年秋,傅希龙游印石山,见印石上镌“吕令峰,傅公河”六大字,有所感触,因而作《印石记》,镌在印石上,说那时漳浦县治所在地已“关成而路聚为一市,有亭可观,有桥可步,舟车之往来,商贾之出入,井烟繁阜,有无贸迁,万口同音,功施罔极。”他在印石下盘石上建一座木结构的凉亭,称“印石亭”,绅士们将其命名为“遗爱亭”,但群众仍习惯称“印石亭”。后来亭废,而“印石亭”已成为地名,人们甚至称印石山为印石亭山。民国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倡建“中山公园”于印石山,发动华侨蓝秋金出资,在旧亭原址上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八角亭,命名“汉寿亭”,因为朱熙字琛甫号汉寿。而群众仍然按习惯称为印石亭。
  印石的四周石壁上,除上述题刻以外,还有:
  一、“云超”行书两大字,落款四小字已漫漶不可辨。在傅希龙题刻的上头,当是比傅希龙更早的题刻。
  二、大观二年秋傅希龙之属官的题刻楷书,在印石西侧石壁上:“温陵柯彦和、延平曹仲素,同视河事,工毕,至遗爱亭观‘吕令峰、傅公河’石刻。大观巳丑秋霜降日。建安彭元绩在
  告,温陵林正臣按田,不与。”
  三、“登印石二绝”草书石刻,在印石东侧石壁上,无署名,不署时间,两首绝句是:“薄云憩峻河,无伴坐亦好,高台尘不到,松风恃拂扫。神超石标云,倚石成箕踞,翳然林木间,坐之不能去。”
  四、“日观洞”楷书三大字,在“二绝”石刻之下,无署名,不署时间。
  五、“忠孝廉节”颜体楷书四大字,在印石南面石壁上,横排。落款“民国二十三年双十节,汉寿朱熙”。
  六、“中山林”隶书三大字,在“忠孝廉节”之下。落款“总理逝世五周年纪念,署漳浦县县长张瀚题。”张瀚原名张澜溪,号文水,云霄人,民国18年由驻漳49师师长张贞推荐,省政府委其署理漳浦县长,时在朱熙兼县长之前15年。即是:民国18年张瀚署理县长时,划印石山为“中山纪念林”区域。民国23年朱熙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翌年在印石山建设中山公园。民国26年专员公署迁设龙溪县(今芗城区),朱熙不再兼漳浦县长,由吕思义接任漳浦县长,其时,全面抗战开始,中山公园管理处撤销,园林受破坏。印石亭尚存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漳浦县人民政府于1954年在印石山南侧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战牺牲的王占春、冯冀飞、张长水、何兴、吴庭坚等烈士建造革命烈士墓,后扩建为烈士陵园。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