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里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01
颗粒名称: 一,这里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人
分类号: K295.7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了漳浦与越族的史事,包括蒲葵关、越王潭和越王城等历史遗迹。
关键词: 漳浦县 地方史 越族人

内容

漳浦在周朝时属于七闽。闽地的先民闽族是越族的一支,统称东越。春秋战国时代,闽地属于越国。越王勾践六传至无疆被楚国所灭,越人南奔闽地,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继续据有闽地。秦始王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在东冶(一作冶,在今福州)设置闽中郡,勾践的后代驺无诸被废除王号,降为闽中郡长。后来无诸参与灭秦;在汉、楚的战争中站在汉的一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后划出闽越国南部的今漳州至广东东北部的一带地方分封南武候织为南海王。到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又从闽越国中划出北部(今浙江南部至福建东北部一带)分封勾践另一后代驺摇为东海王,即东越,也叫东瓯。
  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传位到驺逞的时候,用武力迫使东越人迁入江淮地区,尽得东越之地,又兼并南海王封地,攻打南越(南越一作南粤,都城番禺,即今广州),招致汉武帝兴兵讨伐。东越王驺逞的弟弟余善杀死驺逞,投降汉朝。汉武帝乃改封没有参加叛乱的无诸另一后代驺丑为闽越繇王。余善不服,自立为王,汉武帝才从闽越国中分出一部份地方另封余善为东越王,这个东越与先前那个东越已是另一码事。
  元鼎五元(公元前112年)南越发生官廷政变,丞相吕嘉立建德为王,发兵拒汉。东越王余善上书自效,愿出兵八千,协助汉朝征讨南越,但兵到揭阳,却与南越勾结,以船受风波所阻为原因,拥兵观望,阴持两端。南越被平服后,船楼将军杨仆请命征讨东越;汉武帝只命他留驻豫章(今江西),防备余善。而余善恐不免受征伐,索性先行发兵,攻下武林、白沙、梅岭。汉武帝乃命令杨仆与驻在会稽(今苏州)的横海将军杨说分道攻入东越境内。余善退守险要,后来被故建成候敖及闽越繇王居股合力击杀。
  汉武帝以闽地险阻,越族人时而互相兼并,时而抗拒朝延,防不胜防,乃命令杨仆将闽越人迁往江淮地区。但实际上很难尽数迁走,尤其那些以船为家的,就更被漏网,据说他们的后代就是“旦户”。后来越族人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同化。
  漳浦有关越族的史事只在《漳浦县志》有关古迹的记载中隐约可见,今录之,以供参考:
  一、“蒲葵关,汉南越故关也,《淳祐志》(南宋淳祐年间所编漳州郡志)云:在驿(漳浦驿)西南一舍(三十里)。按《汉书》元鼎五年,汉击南越,东越王余善以兵从,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持两端,及汉破番禺,遂引兵还击之。关当作邑之南,今盘陀岭是也。”(见《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
  二、越王潭,在盘陀绥安溪。《漳浦县志》引据《南越志》载:“绥安县北有连山,昔越王建德伐木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女三千人举之,既而人船俱坠于潭”。
  三、越王城,又名建德屯,在南太武山,城内有精致宽大的延寿塔。传说越王建德在番禺兵败后亡命入海,来到这里建城拒汉,才最后被擒。(《淳祐志》说那城是闽越王无诸的先代建德为抗秦而设,《漳浦县志》对此持辨正态度)。
  《漳浦县志》以多说並存的态度,既对云霄将军山及漳浦海上将军屿、将军澳以陈元光将军得名的传说加以记载,又并录南宋蔡如松对地方志“十辨”的说法,说那是由余善派吞汉将军驺力南据险要,将那里的山屿海湾都以将军命名而来,而又对将军澳与将军屿由此命名的说法加以反“辩”说:“按《汉书》余善发兵拒汉,道入白沙、武林、梅岭,此非所经之处”。
  六朝·宋(五世纪时)沈怀远《次绥安》诗(见漳浦县志·艺文志)用这几句话来综述漳浦古时有关越族的史事:“余善既辞师,建德乃伐木,番禺竟灰烬,冶南亦沦覆。”(汉朝在废除越族人的王封以后,在今福建设东冶县,一作冶县,冶南就是闽南)。
  闽南一些研究地方志的人认为东越王余善的领地在今闽南一带,余善的都城泉山就是现在泉州清源山,并将史书所说余善从泉山南迁五百里引申到据守蒲葵关。
  但是,考据有关清源山的史料,虽然它一名泉山,却并没有它曾为余善都城的说法。
  现代一些史学家认为东越领地在今闽浙毗连的一带地方,余善的都城泉山在今浙江省江山县南,一说在仙霞岭,后来南迁五百里于大泽,即今温州平原。余善与汉兵战争的阵地武林在今江西余江县北武陵山,白沙在今南昌东北。《史记·东越传》所提及的古战场汉阳城在今闽北浦城县北大磅山。这里以多说並存的方式并载之,以供参考。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本书收录了革命史资料、民国史资料、海峡两岸血缘探索、艺苑之花、地方史探讨、人物、风物、风俗、民间说、自然灾害记录等2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