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无象铺”说到“弦歌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03
颗粒名称: 三、从“无象铺”说到“弦歌堂”
其他题名: 漳浦在宋朝由荒凉走向初步繁荣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43-4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宋朝时期漳浦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农田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手工业的兴起以及文化教育的进步等。
关键词: 漳浦县 地方史 经济发展

内容

北宋初期,漳浦县还是山林茂密,人口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僻地区。《漳浦县志》有关于北宋景祐年间漳浦知县吕璹教民焚燎而耕,在县城附近设阱陷虎,为民除害;以及葵岗(盘陀岭)下猛象出没为患,后来郡守(知府)赵汝譡当规定官府不得向猎户索取象牙,以鼓励民间猎象,和在盘陀岭下建庵设“铺”(驿路小站),引来群众聚居,猛象才逐渐绝迹的记载。(那里地名就叫“无象铺”,沿用到现在)。并引据宋彭乘墨客兴犀的记事说:“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乃止,盖独象乃象中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害人”。
  象、虎等猛兽以及他们弱肉强食的鹿等动物在《漳浦县志·物产志》中都有记载,这些动物必须在山林茂密,人口稀少的地方才有可能生存。
  宋朝时漳浦人口有多少呢?《据漳浦县志》赋役志记载,南宋嘉定(公元1208至1224)年间为五万二千一百六十三口,这还是包括当时属于漳浦县的现在云霄、诏安、东山等县以及南靖和龙海县的一部份地方。当然,当时户口可能不严密,统计可能不精确,但已足以看出当时人口稀少。
  不过,自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重建了统一集权的国家,政治局面曾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南宋,也还有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局面,更由于南宋在北方民族的压力下,转向南方发展,浙江、福建等地转向繁荣,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商港,漳浦在宋朝时代也是逐渐走向初步繁荣的。
  由于当时这里比较安定,就有一些官员将注意力放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建设上面,据《漳浦县志》记载,主要有下面几项:
  一、北宋徽宗大观(公元1107至1110)年间,知县傅希龙(仙游人)接纳地方人士的建议,召民工在鹿溪中游开一条小河由东方通到城内学宫泮池和印池,每天随着潮水的涨落,溪水可以进出这条城郊小河,因而得到灌溉农田的便利,而且能保持郊区用水的清洁,这条河就叫做傅公河。
  二、南宋淳祐(公元1241至1252)年间,知县赵师缙领导民工开凿西湖,通于鹿溪中游,用来蓄水,周围有5150尺,广五十亩,使暴雨时山洪不至横溢,苦旱时可以灌溉,受益郊区良田一千亩。
  交通建设方面有东溪桥、鹿溪桥、浯江桥、五凤桥、博济桥、永济桥及漳州至漳浦的三十五桥等。
  其他有静凉阁(俗称水阁)、湖心亭、美报亭、宣诏亭、颁春亭、遗爱亭(今名印石亭)等游览处所的建设。
  在宋朝,漳浦的手工业已经兴起,尤其陶瓷业相当繁盛。现在城关公社南门坑、沙西公社北旗大队罗苑井、赤岭公社南山、石榴公社坪水等处的古瓷窑遗址,经漳浦县文化部门发掘、考证,断定为宋窑遗址。
  文化方面,在唐朝,北方人说“闽人不知文”,这是由于当时福建还在初开发时代,人文还未兴盛,学文化的人很少。尤其漳浦,开发是比较慢的。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珦能成为闽中中进士的第一人,是由于他是来自北方、文化程度很高的陈元光之子,兼得到许天正的教导。以后经历了一百年,到元和十三年,漳浦才又有潘存实、王彦昌两人进士及第。南北宋三百多年,漳浦记入史册的进士一共二十六人,比起后来的明清两代是微不足道,但比起唐朝来,文化教育算是有了进步,而且在绍兴年间出了一个知名的高东溪。
  由于农村经济初步繁荣,民间的游艺活动也盛行起来,产生了许多业余的曲艺馆和专业的戏班。据《漳浦县志》记载,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漳浦县城东郊有“弦歌堂”的建立,到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知县叶才老还作了一次重建,可见那“弦歌堂”还是官办或是官府支持的。民间的曲艺、戏剧活动则是很普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明朝何乔远所著《闽书》记载南宋庆元年间名学者陈北溪(淳)给漳州知府傅伯成的“论淫戏书”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在农闲庆祝收获时戏艺盛行的情况。陈淳说的是漳属,漳浦当不例外。据说曾在漳浦一带流行的,以宋代古老曲调“南音”为主要唱腔的竹马戏就是在那个时期由曲艺演进而成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本书收录了革命史资料、民国史资料、海峡两岸血缘探索、艺苑之花、地方史探讨、人物、风物、风俗、民间说、自然灾害记录等2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