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的漳浦进出口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69
颗粒名称: 抗战前后的漳浦进出口贸易
分类号: F832.6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漳浦在抗战以前是一个农产品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口岸,拥有旧镇、佛昙、杜浔三个港口。海陆交通便利,进出口贸易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并改变了漳浦人的生活方式。根据民国二十三年《漳浦经济状况》的记载,漳浦的年出口额约为133万元,年入口额约为90万元,进出口货物价值相抵后,漳浦每年有超过40万元的贸易顺差。抗战时期,进口几乎断绝,导致部分农产品销路呆滞,但抗战胜利后进出口贸易重新兴盛。
关键词: 漳浦 口岸 进出口贸易

内容

漳浦有旧镇、佛昙、杜浔三港,抗战以前为农产品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口岸。尤其旧镇港,地处漳浦海岸线中部,鹿溪入海处,自民国二十年龙诏公路通车,旧镇成为闽粤干线的要站,翌年又有“官督民办汽车公司”的客车货车,西从县城通象牙庄,东由旧镇抵达佛昙。海陆交通方便。除“五行”自备帆船季节性地航行于汕头、香港、厦门、宁波、温州、台州,上海、天津等埠外,並有汽船镇平、镇安等号经常川走汕头(300海里)、厦门(180海里)。与汕头每月通航五次,货运约70吨,每担收运费大洋三角,兼营客运约30人次,每人收费大洋三元。与厦门每月通航3次,货运约30吨,每担收费大洋二角,兼营客运约20人次,每人收费大洋二元。佛昙方面,除帆船不定期川走外,又有潭江号汽船每日往返厦门(单程约四小时可达),杜浔除帆船外,並有东山建东号汽船经常来往。
  进出口贸易对漳浦农业生产起着促进作用,也使漳浦人“闭关自守”的生活起了变化。抗战前进出口贸易情况如何,虽然现在还有不少老人能回答若干问题,但仍然说不清具体内容和数据。这里主要根据民国廿三(1934年)朱熙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时编写的《漳浦经济状况》的记载。
  一、年出口额
  漳浦自古是一个农业县,农产品丰富。民国初年军阀刈据,以强征“田亩捐”的方式迫种罂粟(鸦片苗),使其他农产品大幅度下降。北伐以后,随着公路开辟和海上交通遂渐汽船化,农产品销路出现新局面,刺激了生产。除蔗糖一项因受日本输入台湾白糖的打击,呈现凋敝现象以外,其他农产品都有回升和发展。
  据民国廿三年《漳浦经济状况》记载的出口物资(括号中注为本文笔者所加):
  1、粮食:白米每年出口约五万余石,值银五十余万元;稻谷每年约出口四万余石,值银十六余万元,多运售于汕头。(米一斗十五市斤,十斗为一石,150市斤;谷每斗十一市斤,一石110市斤)。
  2、花生:产于东南区的杜浔、赤湖、金塘(今深土乡)等地,大都榨油运售于汕头、温州、柘蓝、漳州、石码、厦门等埠。每年花生油出口约二百万斤,值银六十五万元左右。
  3、荔枝干:每年出口值银约廿一万元。
  4、葱蒜:产于六鳌之沙漠,每年晒干运销汕头及、漳、码、厦各埠,约值银二十万余元。(当时古雷属东山,产销量不计在内)。
  5、蔗糖:每年出口约六十余万斤,值银六万元,多运售于东山及潮汕各埠。
  6、龙眼:每年出口约五万元。
  总计每年输出农产品约值133万元。
  二、年入口额
  1肥料:智利硝石、砒(来自温州,沾秧根用)约35万元,豆楂饼(北方产)约二万余块,值银五万五千元。(尚有英、意大利、日本等国所产大连、月眉等牌肥田粉,即硫酸铵,不知该文为何失载)。
  2、布(上海货):约二万余担,值25万元。
  3、面粉:约三万余包(每包36斤)约值八万元。
  4、烟丝及烟叶(平和产):约值10万元。
  5、纸烟(卷烟,上海货及英国货):约值12万元。
  6、煤油(洋货):约四万桶(每桶27斤)值九万余元。
  7、豆类(来自北方)约值六万五千元。
  8、麻:约六万五千元。
  9、药品(多为西药):约值六万元。
  10、茶叶(多为安溪产):约值五万元。
  11、酒(多为天津、绍兴等地产品)约值三万元。
  12、纸:约值五万元。
  13、鱼(日本咸鱼、咸大阪)约值五万元。
  14、洋糖(台湾白糖):二万元。
  15、其他杂货:二十余万元。
  总计每年入口货约90余万元,来自汕头的占50%,来自漳、厦的占40%,来自云霄、香港的占10%。
  上列进出口货物价值相抵,漳浦每年出超40多万元。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海口封销,翌年厦门沦陷,闽南公路破坏,农产品销路呆滞。产量受战争影响最大的是水果,为北方人所欢迎的漳浦荔枝干销不出去,焙坊大部份倒闭;柑也没有销路,导致果树大量砍伐。红糖则由于没有台湾白糖输入而涨价,花生油恢复为点灯之用,粮米更为缺粮县份所需求,都改以肩挑运往漳、码输出别地。除红糖一项由于需求量不如粮、油之大,产量下降外,粮油产量无减。但由于交通不便,而且本县因改用花生油点灯等原因,也增加需要量,所以输出额大减,据战时《第五行政区各县农业概况》记载,至民国卅一年(1942年),漳浦土产年输出量,红糖由战前的五千余担减少为三百余担,花生油由战前的五千余担减少为一千八百余担,荔枝干由战前的一万二三千担减少为四千余担。
  漳浦在抗战期间,进口几乎断绝,主要只从平和输入烟丝烟叶,从云霄输入手工卷制的卷烟。火柴在全省只靠建华火柴厂一家生产,由贸易公司统制包销,分配到漳浦的极少,一般群众无法买到,几乎恢复了“闭关”时代的生活方式,用火刀火石打火,点灯用花生油。农民自种棉花、苎麻,自己织布,並出现了织布作坊,织土布外销,最多的织坊是佛昙一带,同时竟有四十余家,港头一村几乎成为纺织专业村。
  抗战胜利后,公路未能恢复通车,海上交通就更显示其重要作用,除帆船照旧使用外,商家增置了海平、崇胜,六鳌等号汽船,内地土产用小舟顺流而下,汇集港口,转输出口,输入的商品则大都用脚踏车转运,进出口贸易之盛,不亚于战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绥安县的兴废”、“旧社会漳浦金融杂谈”、“陈克仁传略”、“高登的崇高气节”、“天地会源自漳浦”、“墓坑图象文字石刻”、“浯江的文物古迹”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三港乡
相关地名
旧镇镇
相关地名
佛昙镇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镇平县
相关地名
镇安县
相关地名
潭江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金塘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古雷镇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港头镇
相关地名
六鳌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粮食
相关专题
花生
相关专题
荔枝干
相关专题
葱蒜
相关专题
蔗糖
相关专题
龙眼
相关专题
肥料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