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庵、龙迹亭与后井水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303
颗粒名称: 宝珠庵、龙迹亭与后井水库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梁山自矾山“发脉”东下,逶迤一百多里,高耸崇峻。其余脉比较不那么陡峭,山谷间有古道通南北山麓,也不是十分曲折。那古道是未通汽车时代漳浦县城通杜浔、霞美等地的通途,比现在公路经旧镇可近四分之一路程。出漳浦县城东南四里,便是溪南村,越过一座小山便到瓷窑村,再走二里,便到陂内。过陂内不远,便到火烧寮。“火烧寮”是一个地名,清康熙二十九年出版的《漳浦县志》已记载这地名,附近有一座宝珠庵,路过的人大都要顺便到庵中参佛,也有专程进山朝拜的。
关键词: 漳州 名胜古迹 宝珠庵

内容

梁山自矾山“发脉”东下,逶迤一百多里,高耸崇峻。其余脉比较不那么陡峭,山谷间有古道通南北山麓,也不是十分曲折。那古道是未通汽车时代漳浦县城通杜浔、霞美等地的通途,比现在公路经旧镇可近四分之一路程。出漳浦县城东南四里,便是溪南村,越过一座小山便到瓷窑村,再走二里,便到陂内。(陂内原有自然村,陈姓所居,民国时期“剿共”,被移民并村于瓷窑村)。过陂内不远,便到火烧寮。“火烧寮”是一个地名,清康熙二十九年出版的《漳浦县志》已记载这地名,附近有一座宝珠庵,路过的人大都要顺便到庵中参佛,也有专程进山朝拜的。
  宝珠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宝珠庵,在邑南门外十五里火烧寮地,林峦幽秀,水石清奇。万历间,莆田林三教兆恩,因张琏之乱,流寓于浦,择地建庵,令其徒张氏居之,有益藩及藩泉赠匾。康熙壬申,道者张勇功重建。”按,明嘉靖年间,莆田人林兆恩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故称林三教;饶平人张琏起事率领他的部下打进福建许多地方,也是嘉靖年间的事,康熙《漳浦县志》所载,也许是建庵时间误嘉靖为万历,也许林三教之门徒于万历年间到漳浦设庵。
  今宝珠庵房舍墙壁残存,用乱石砌基,三合土夯墙,址在大路边一座南向的小山下,处于许多天然巨石之间。尚存石刻五处:一、“悟真桥”,在庵前岩石上,可知庵前原有一座小桥。二、“朝天石”,在庵后高处大石上。三、“石麟呈祥”,在庵的右侧。四、“百源深处”,在“石麟深处”边。五、“华池”,在庵边石坑前,可知该石坑曾储水为池。从这些石刻可知道,宝珠庵极得山水之胜,难怪旧县志要称赞那地方“林峦幽秀,水石清奇”。
  从火烧寮往南,过一处盆地,越一条水源丰富的小溪,路程二里许,便到龙迹亭。
  梁山盘亘如巨龙,这里是梁山馀脉,状如龙爪,故称其地为龙迹。从前有大士亭,亦即观音亭,是门庭敞开的小佛室,祀观音大士(即观音菩萨)。这亭成为路人的休息站,因为建在“龙迹”地方,故称龙迹亭,以至“龙迹亭”成为地名。
  1960年2月建成后井水库,火烧寮至龙迹亭之间的盆地成为库区,库容2185立方米。水清波静,浅处可清晰见到原有的石砌古道,深处不可见底。建坝后电站一座。库水可灌溉霞美、旧镇、杜浔、绥安四镇及大南坂农田2.3万亩;兼用于养鱼。周围尽是青山绿林,水果飘香。
  龙迹亭尚存清顺治年间所立《重建大士亭碑记》。而民间喜观传说:南宋末代小皇帝曾在此驻跸,故称其地为“龙迹”。也有传说:乾隆皇帝曾到这里游览。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