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27154条
基础文献
46条
析出资源
5134条
图表
3500条
人物
17438条
机构
331条
事件
8条
地名
2条
专题
474条
作品
206条
实物
15条
知识出处
全部
宁海县粮食志
宁海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台甯胡氏宗譜
宁海县志1987-2...
白溪水庫志
宁海县政协志:200...
宁海县教育志
储氏大宗宗谱
寧海現代人物誌
宁海县地名志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国土资源志
宁海县志
山头王氏宗谱
宁海县民政志:198...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工会志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县政协志
东南溪村志
四明碧溪孙氏宗谱
宁海县交通志
宁海北湖村志
宁海县茶山林场志
宁海县商业志
宁海县人民代表大会志
大里王氏宗譜
大畈胡氏宗譜
宁海县农村工作志
程氏宗谱
浙江大梁山集团志
岭南村志
宁海县水利志
宁海县邮电志
嶺口村志
宁海盐政志
宁海城关镇志
高塘婁氏宗谱
旗山馮氏宗譜
宁海县民政志
宁海县电力工业志
宁海南门村志
宁海县建设志
宁海县财政税务志
白石村志
宁海县水利志续编(1...
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60
/
1811
886
(3)美术 书法 摄影 篆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美术、书法、摄影、篆刻人才辈出。民国时期已举办多次画展和书法展。解放后,美术、书法活动更加活跃,多次举办展览和比赛。摄影作品也多次被选送省展。80年代,邑人童衍方、黄正雄的篆刻作品也有展出和出版。
887
(二)群众文化活动与组织形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区乡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农村业余剧团、农村俱乐部等组织形式。民间文学、艺术如灯彩、乐曲、山歌、渔歌、民歌、曲艺和小调等也得以传承和发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888
1.区乡文化站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2年起,宁海县开始陆续成立区乡文化站,其中包括梅林区、长街区等。1963年至1984年间,多个区乡文化站相继建立。至1984年底,全县各区乡(镇)已普遍建立文化站,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
889
2.农村文化中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党中央提出建设农村文化中心。1980年起,宁海县开始试点建设文化中心,至1982年底,全县49个乡镇建立文化站,形成12个文化中心,其中长街镇文化中心设施最完整。
890
3.农村业余剧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农村业余剧团在建国后迅速发展,50年代初已建立161个,配合政治运动宣传演出。60年代增至236个,后经整顿制定规章公约。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农村业余剧团受到冲击,最终瘫痪解体。
891
4.农村俱乐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4年起,宁海县开始建立农村俱乐部,至1958年增至260个。俱乐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宣传活动。1960年,长街新城俱乐部被评为全地区先进。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俱乐部受到冲击,业余文艺骨干被批判,从此一蹶不振。
892
5.民间文学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民间文学在抗战时期被用于宣传抗日,编成了乡土教材。解放后,县文化馆整理出了多个民间故事,并进行了民间文艺普查,编出了《宁海县民间文艺集成》等多部作品。其中部分故事被选入省级选集,县文化馆还出版了多辑民间文学集成。
893
6.民间艺术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灯彩、乐曲、山歌、渔歌、民歌、曲艺、小调、走书、吹唱和说卷等。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色,流传已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解放后,部分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894
7、民间工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包括木石雕、泥塑、绘画、剪纸和刺绣等。其中,木石雕和柴株雕技艺精湛,远近闻名;泥塑作品栩栩如生;绘画作品多见于寺庙和家庭;剪纸和刺绣工艺也代有其人。这些民间工艺反映了宁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95
第三章 戏剧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在解放前戏剧活动普遍,村庄常演年规戏,包括正戏、夏戏等,戏班有平调、三坑、徽班、越剧及外地乱弹,但多宣扬封建道德和迷信。解放后,地方剧种得到抢救,整理出优秀的传统剧目,颇具地方特色。
896
第一节 宁海地方戏剧——平调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平调是宁海的地方剧种,有三四百年历史,源于南曲,以曲调平柔著称。传统剧目丰富,表演行当众多,特技难度大。解放后曾受越剧冲击而衰落,后得到抢救和发展,现仍为戏剧界所关注。
897
第二节 越剧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越剧起源于民国时期嵊县女子越剧班的流动演出,后逐渐发展并落户宁海。解放后,宁海越剧团配合各项宣传演出,得到发展。1983年后,经过整顿改革,宁海越剧团得到发展提高,成为专业文艺队伍,并受到表彰。
898
第三节 其他剧种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还有其他地方剧种,如三坑和徽班。三坑与平调同源,声调高亢,剧目丰富,但现已无演出。徽班是安徽地方剧种,后演变为京剧,曾在宁海有广泛演出,现宁海已无京剧团。
899
(一)三坑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三坑是宁海地方剧种,源于明代新昌三坑村,声调高亢,曲调含昆腔与乱弹,剧目丰富。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多个三坑班在宁海等地组建演出。解放后,因艺人稀少,无专业剧团,至70年代三坑戏已无演出。
900
(二)徽班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徽班是安徽地方剧种,后演变为京剧。光绪年间,宁海徽班“老大全福”等演出丰富。民国时期,宁海籍及外地演员合作演出,远播舟山。后“新大鸿寿”演员被解放军接收赴朝演出,回国后加入省军区京剧团,宁海自此无京剧团。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