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戏剧
分类号: J82
页数: 11
页码: 46-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在解放前戏剧活动普遍,村庄常演年规戏,包括正戏、夏戏等,戏班有平调、三坑、徽班、越剧及外地乱弹,但多宣扬封建道德和迷信。解放后,地方剧种得到抢救,整理出优秀的传统剧目,颇具地方特色。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戏剧

内容

宁海在解放前的戏剧活动甚为普遍,凡在百户以上的村庄,都要演传统的年规戏。一年当中有“正戏”(古历正月元宵节演出),“夏戏”、“重阳戏”、“十月戏”、“冬戏”等,演出的戏班,除本县原有“平调”、“三坑”、“徽班”、“越剧”外,还有来自外地的“乱弹”。村与村之间以竞演名班好戏为光荣。但是演出的剧情,大多宣扬封建的道德伦常,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解放后,抢救地方剧种,整理优秀的传统剧目演出,颇有地方特色。
  第一节 宁海地方戏剧——平调
  宁海平调,是宁海演唱较久的地方剧种之一。故又名“本地班”。约始于明而盛于清。相传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临海、天台、仙居、黄岩、温岭、奉化、宁波、舟山等地:后竟风靡至杭嘉湖一带。它的源流众说纷纭,一说是当地的山歌、小调等民间乐曲演变而成;一说是源自宁波的“甬昆”,但据平调老艺人的说法,以宁海接近宁波,宁海平调传自“甬昆”可能性为大。且音乐演唱有浓郁的宁海地方色彩。以其曲调平柔而名““平调”。
  宁海平调是调腔的一个支派。明末昆曲衰落、平调渐盛。本县在冠庄、璜溪口、义门、大里、竹林、梅枝田等地,都先后招收艺徒。组办过平调科班:清咸丰三年(1853),冠庄人潘亚青举办“平调”科班“潘紫云”。光绪十八年(1892),璜溪口邬其静办起“老聚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县城南门杨玉佩组织“新翔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义门邬和恩举办“宁舞台”。宣统三年(1911),竹林王善增办“童聚丰”。民国三年(1914),大里王养培办“新聚丰”。民国六年(1917),义门邬有法组办“共舞台”、梅枝田田启仁办“老如意”。以后还有“王聚元”、“杨聚元”、“大宏庆”、“翔舞台”、“中山舞台”等平调戏班。
  宁海平调是以南曲为基础,“词情少而声情多,缓处见眼”。且有部份宁海方音和方言渗入唱腔与道白之间为特点,并吸取各家所长,熔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曲牌约有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山坡羊》、《混江龙》、《新水令》、《风入云》、《江兜水》、《一枝花》、《锁南枝》、《一江风》、《江头金桂》、《急三枪》、《锦堂月》、《千秋岁》、《小桃红》、《忆多娇》、《点绛唇》、《醉花荫》等40多支。
  平调传统剧目约有100多出。主要剧目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共三十六出。“前十八”以反映封建礼教、忠孝节义为主题。剧目:《双龙锁》、《玉龙镜》、《葵花配》、《挂玉环》、《双巧缘》、《双金花》、《碧玉簪》、《仁义缘》、《双合缘》、《报恩亭》、《分玉镜》、《节义报》、《循环报》、《白玉环》、《鸳鸯带》、《凤头钗》、《双玉佩》、《四喜缘》等。后十八”以宫廷斗争与善恶报应为主题,剧目:《三星炉》、《赠锦裘》、《白雀寺》、《鬓蓬山》、《小金钿》、《闹阴阳》、《三凤配》、《七侠图》、《义冤报》、《龙虎缘》、《闹金钟》、《合卺缘》、《巧姻缘》、《游龙传》、《孔雀裘》、《忠岳传》、《洗冤录》、《朱仙镇》等。
  此外,还有《玉簪记》、《百花记》、《潞安洲》、《反南阳》、《金牛岭》、《天门阵》、《打铜台》、《汴京》、《御笔楼》、《借赵云》、《阴阳镜》、《采石矶》、《两狼关》、《偷银拜师》、《偷诗赶船》、《霸乾坤》、《雪梅训子》、、《大闹嘉兴府》、《宋江刺惜》、《拾玉镯》、《盗仙草》、《张飞审瓜》、《柜中缘》、《琵琶记》、《紫金鞭》、《蜈蚣传》、《还金镯》、《紫霞观》、《弥陀寺》、《黑风山》、《浣纱记》、《红楼枕》等。相传亦有汲取当地创作素材的。如《小金钿》的“斩蛟”剧情和背景在西垫(即今西店)的桶盘山。《偷诗赶船》的故事情节就在薛岙埠头。
  平调唱腔接近明初形成的南戏余姚腔,除部份昆腔用笛子伴奏外,其余的平调唱腔,皆以锣鼓导奏、引板转调,后场帮腔。帮腔分清帮、混帮、一唱众帮、虚字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依情节气氛而定。腔调有松紧高低,刚柔相济。故平调有音色平柔,情调婉约的特色。
  平调表演行当众多,有三花(大花、二花、三花)、五白(老生、正生、小生、副末、外末)、六旦(老旦、正旦、小旦、彩旦、闰门旦、刀马旦)之分,都是男人扮演。表演艺术,不仅唱、做、念、打文武兼备,并有难度较高的特技。如《小金钿》中独角龙的“耍牙”(口含十牙),刘邦瑞的“抱瓶滑雪”,宋金莲的“一马双鞍”和《卖菜吐红》的“啜粥”、“纺纱”等口技。平调的唱法一般以阴阳声相结合。老生发音苍劲宏亮而浑厚,且多鼻音,小生多用假嗓,发音激昂有力。
  宁海平调的发展道路曲折坎坷。一方面因其本身存在无管弦音乐的局限性,而且唱词深奥,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同时,受三十年代嵊县女子越剧班来县落户的影响,因此渐趋衰落。
  解放后,1956年10月,为贯彻“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三门县文教科首先吸收宁海籍平调老艺人杨先达、葛时烟、刘增桃、林以奎、郭学熊、徐锡全等十余人,成立平调剧组。排演传统剧《金莲斩蛟》、去杭州汇报演出,经省文化局肯定为我省颇有特色的地方剧种,拨款五百元,作为抢救平调剧种的补助费。回县后,成立半职业性质的演出团体。1957年夏,三门县文教科以管理困难,予以解散。
  1957年9月,宁海文教科同意平调老艺人,重组半职业性质的“宁海县平调演出队”。向全县农村演出。由于老艺人年事过高,开始收徒授艺男女合演,老少同台,排演《双合缘》、《双龙锁》、《鸳鸯带》、《金莲斩蛟》等剧目。
  1960年1月,在宁海、象山并县期间,成立“地方国营象山县平调剧团”,沈煜生任政治辅导员。1961年10月,宁海复县,平调剧团改称“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组织抢救平调小组,整理出传统剧目《金莲斩蛟》、《双龙锁》等砍去部分邦腔,增添管弦音乐。排演了历史名剧和现代新剧:《佘太君斩子》、《碧血扬州》、《社长的女儿》、《夺印》、《红色少年》、《双红莲》、《为奴隶的母亲》等。较有影响的青年演员有刘兴官、顾美凤、应文元、计敏捷、鲍玉英、刘翠青、王正宽、王全启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演闹革命,服装、道具、剧本、均被焚毁。1968年8月,平调剧团重新整顿。成立革委会,进驻工宣队,平调、越剧合并。1969年5月,平调剧团改称“宁海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年底部份平调演员调去宁波京剧团。1970年起为响应普及革命样板戏。平调剧团改唱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盘石湾》等样板戏为主,兼演部份平调戏。1973年县文宣队《高山春梅》参加省、市会演,效果很好,领导、专家、观众反响强烈。1976年《擦锈记》、《朝阳路口》参加宁波地区调演,得到好评。1977年演出《王锡桐》400多场,场场满座。
  1978年9月,“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名“宁海县平调剧团”。排《劈山救母》、《香罗帕》、《郑小姣》、《三请樊梨花》等传统剧目。1979年5月,招收平调学员24名,经过排练,先后演出《百花公主》、《白蛇传》、《斩蛟》、《御笔楼》等。1980年8月,平调折子戏《斩蛟》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演出。叶传民饰“独角龙”获一等奖,蒋玲波饰李大嫂获二等奖。1982年1月,葛素娟、夏永盛、陈爱娟等均获省“小百花”会演奖。同年3月,县文化局成立“平调整理研究小组”,收集、记录、整理原平调传统剧目和曲牌并予编印成册。
  平调这一古老剧种,素为戏剧界所关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马彦祥曾专程来县调查并观看演出。
  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批准“宁海平调剧团”挂“宁海越剧团”牌子。即一套班子,二块牌子。
  第二节 越剧
  民国时期的20年代初,嵊县女子越剧班来宁海流动演出。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玉蜻蜓》、《箍桶记》、《卖花记》等六十多出。民国二十七年(1938),邑人钱宝森等办起“越声剧团”,嵊县越剧班落户宁海。演员30人。演出剧目:《盘夫索夫》、《三看御妹》、《双珠凤》、《十美图》等近百出。民国三十四年(1945),陈昌茂等改组原“越声剧团”为“宁光戏院”,演员30多人。售票演出剧目:《洪秀全》、《牛郎织女》、《白蛇传》、《西厢记》、《孟丽君》、《牡丹亭》等百多出。
  解放后,1950年7月,原“宁光戏院”改称“宁海群众剧团”。演员29人,配合土改宣传,演出剧目有:《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祥林嫂》、《相思树》等。1951年2月,配合“抗美援朝”宣传,演出:《信陵公子》、《一封慰劳信》、《踊跃送公粮》、《父子争先》、《大庆丰年》、《夫妻合作》、《孙伯医病》《巾帼英雄》、《彩虹万里》、《气壮山河》、《玉面狐》、《王秀鸾》等。同年九月,演出《人间地狱》、《太平天国》、《十六年血仇》、《陈胜王》等。配合“肃反”演出:《新房子》。配合“五反”演出《千军万马》、《真相大白》。配合《新婚姻法》演出《白蛇传》、《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婉娘与紫燕》、《梁祝哀史》等。1952年9月,组织流动剧团,编出《反动皇极教罪恶》,在城关、长街、岔路等地白天展览,晚上演出,发动群众退教。配合爱国主义教育演出《皇帝与妓女》、《靖海曲》、《西施》、《杨宗保》等。1954年4月,参加省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上演出《瞎眼人告状》,得到省文化厅的肯定,发给演出执照。
  宁海、象山并县期间,因当时县内有三个越剧团,原宁海群众越剧团支援东阳县。1961年10月,宁海复县,县内已无越剧团,经过重新组织,成立“宁海越剧演出队”,后改为“宁海越剧团”。1964年宁海越剧团吸收“酒泉地区越剧团”遣散的部分演员,加强了力量。演出剧目:《血泪塘》、《亮眼哥》、《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红松站》、《山花烂漫》、《江姐》、《山乡风云》、《胭脂》、《叶香盗印》、《唐知县审诰命》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县委、县府及全县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宁海越剧团自1983年开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整顿、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几年来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创作演出现代戏、坚持上山下乡、坚持艺术上的改革创新,形成“一树多花”的大好局面,受到中央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的表彰。戏剧的创作:袁哲飞、胡黎明合作的《金色的诱惑》、《海望》等大型现代戏,参加省、市戏剧节演出并获奖。《金色的诱惑》演出100余场,获省文化厅的“百场奖”。并演出《五女拜寿》、《玉蜻蜓》、《天之骄女》、《曲判记》、《花灯缘》、《张羽煮海》、《康王告状》、《瑞云》等大型传统剧。
  1987年,《五女拜寿》、荒诞剧《金色的诱惑》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及全省各地演出,均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并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文化艺术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戏文》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赞誉宁海越剧团是一支“阵容整齐、流派众多、演员年轻的专业文艺小百花队伍”。1988年浙江省文化厅授予宁海越剧团为“二级甲等剧团”、袁哲飞为“剧团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从此宁海越剧团跻身于先进剧团的行列。
  宁海越剧团在上海演出期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星期戏曲演唱会”,特邀上海越剧院著名演员赵志刚和宁海越剧团尹派男小生夏永盛同台演出,得到观众的好评。袁雪芬、王文娟电贺宁海越剧团到沪演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传香、尹桂芳、戚雅仙、徐天红、王杏花等观看《五女拜寿》祝贺演出成功。
  宁海越剧团的发展,使一批“小百花”演员脱颖而出:唐洁妃、董慧兰、陈婉琪、夏永盛、林彩虹、胡海晓、潘菊红、苏玲雅、鲍红霞、谢珍莲、尹丽萍、柴艾香、蒋海娇、王晓丽、苏礼旦、胡青燕、张利群、袁亚娣等人,如一束束姹紫嫣红的鲜花,盛开在文艺的百花园中。宁海越剧团的发展,得到了县棉纺织厂的大力支持,连续五年给剧团提供经济上的赞助,文企联了姻。
  第三节 其他剧种
  (一)三坑;也是宁海的地方剧种之一。相传与平调同源昆曲。声调高亢圆润,邦腔强劲悠扬。亦用锣鼓引板,其曲牌、音乐、表演等方面,均与平调相似。据在世的三坑老艺人说:三坑剧种于明代传自新昌三坑村。故有“新昌高腔”之名。其曲调亦间有部分昆腔与乱弹。故又名“三坑乱弹”。演出剧目有:《征东传》、《汉光武》、《阴阳手》、《闹金钟》、《白门楼》、《双狮图》、《曹仙传》、《铁铃关》、《凤凰图》、《双玉燕》、《满春园》等120多出。流行在当时的台州地区:宁海、天台、临海、仙居、黄岩、温岭等六县和象山、宁波等地。
  光绪九年(1883),东岙西刘人名子令者,姓无考,首先组办三坑班“老永庆”。光绪二十二年(1906),胡陈鲍序照组办三坑小科班,“聚庆丰”。民国四年(1915),涨家溪金福云办三坑“金永庆”。民国八年(1919),南门王洪中办起三坑“新三舞台”。解放后,由于三坑艺人在世不多,无专业剧团组织,惟个别农村业余剧团偶聘三坑老艺人教演几出三坑戏。至70年代已无三坑戏演出。
  (二)徽班:原来是安徽地方剧种。它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簧、西皮等,清乾隆间,徽班到北京演出,并同在京其它剧种溶合,逐渐演变,初名平剧,后称京剧。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乡璜溪口邬善良组织徽班“老大全福”,能演徽剧折子戏,《铁公鸡》、《独木关》、《三叉口》、《黄鹤楼》、《梅龙镇》、《空城计》等100多出。光绪二十九(1903),在上湖石板庵培训新演员文武老生李洪高、文老生李洪福、三花徐富根和其他角色30多人,能演剧目有《狮子楼》、《闹九江》、《战长沙》、《冀州城》等80多出。民国时期,宁海本籍演员有老生王仁沛、王庆元父子,小生陈洪词、二花章体进、老生陈子川、花旦潘吉成、夏月仙(女)、于素艳(女·陈洪词妻)等,并结合外地著名演员李文、李渊、筱毛豹、俞少楼(女·又名小王其昌)等。演出地区远至舟山群岛,近在宁波、台州各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南门王洪中组织徽班“王记大连陞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名“新大鸿寿”演出剧目有《金钱豹》、《水帘洞》、《铁弓缘》、《秦香莲》、《明末遗恨》、《卧薪尝胆》等。
  解放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政治部京剧团在宁波接收原“新大鸿寿”演员女花旦徐美艳、武旦张正武、女武生俞少楼、三花杨少鹏、琴师朱志龙等6人。曾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参加浙江省军区京剧团为演员。从此宁海再无京剧团。
  第四节 业余剧团
  民国十四年(1925),“五卅”运动以后,机关学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演出时装说唱的“文明戏”。以抵制日货等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共宁海地下党组织通过“抗日后援会”,举办“抗日话剧团”。演出剧目有《张家店》、《东北之夜》、《游击队》、《烙痕》、《放下你的鞭子》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宁海中学进步教师孙秉义等组织“宁中剧团”,演出剧目:《松花江上》、《日出》、《北京人》等。同年7月,“宁海县抗日救国会化装演出团”赴南乡海游(现属三门县)一带演出,剧目:《复仇》、《父与子》、《遗产毒》、《罪恶》等。民国三十二年(1943)元宵节,宁中剧团演出话剧:《流寇队长》、《野玫瑰》、《蜕变》、《草木皆兵》、《麒麟寨》、《十字街头》等。是年,宁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组织“中心剧团”,演出传统京剧《打严嵩》、《审头刺汤》、《临江驿》、《搜孤救孤》、《群英会》和新京剧《风波亭》等。
  解放后,自1950年开始,全县农村业余剧团的建立,配合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当时已经达到每乡都有业余剧团,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力量。到了70年代,举办全县文化厂系统导演训练班,培训学员55人,排演小戏《三叔婆》、《失约》、《桃子风波》等。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业余剧团转向新时期总任务的宣传,深入基层,填补了专业剧团的不足。收到一定的社会效果。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