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民间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95
颗粒名称: 6.民间艺术
分类号: G24
页数: 7
页码: 37-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灯彩、乐曲、山歌、渔歌、民歌、曲艺、小调、走书、吹唱和说卷等。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色,流传已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解放后,部分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宁海县 群众文化 民间艺术

内容

(1)灯彩 宁海民间的传统习俗,每逢岁首新春,就有“挂灯结彩闹元宵”活动。儿童中有“放鹞灯”、“牵兔灯”、“开车灯”等游戏。城市的商店门首也挂出各式精美的灯彩,有“走马灯”、“狮子灯”、“飞机灯”等各家比美,供人欣赏。
  解放后,民间的灯彩活动,依然不衰。1980年,城关举办首次迎春灯会,征集彩灯503盏,观众3万多人次。特别自1985年起,县文化馆每年元宵节,征集灯彩展览,并进行比赛,评出优秀的作品,发给奖品。县工人俱乐部曾扎制各种灯彩,配上谜语。谓之“灯谜”。猜中者给奖。同年9月30日夜,城内组织千灯上街,万民同乐,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
  (2)乐曲 A·“丝竹乐”又名“丝竹会”,乐队的组成:双笛、双箫、双笙、三弦、月琴、龙胡、中胡、京胡。加“打击乐”名“吹打乐”又名“丝竹锣鼓”。本县流行地区在桥头胡、西店、力洋、胡陈一带。“丝竹锣鼓”乐队庞大,有单套、双套之分,单套36人,双套多至72人。曲牌有:《纱窗会》、《梅椅栏杆》、《九连环》、《红绣袄》、《紫竹调》、《女看相》等。又有源自晋代的《梅花三弄》,也是本县流行的一支名乐曲。“丝竹锣鼓”的演奏时间,一次需时45分钟左右。在旧时代每逢迎神赛会,台阁、鼓亭都用“丝竹锣鼓”伴奏。B·“清锣鼓”,又名“闹头场”,是宁海地方戏的开演前奏乐,流传甚广。演奏时用大筛锣、中音锣、小锣、大鼓、中鼓、小鼓、大?、铙?、梆子或木鱼等,《锣鼓经》有:“司边”、“冲头”、“快长槌”、“慢长槌”,“急急风”、“走马”、“跳魁”、“水底鱼”等。也有配以唢呐或喇叭的,如《点绛唇》、《将军令》等,旋律悠扬、流畅悦耳。又有道教锣鼓中的打击乐配以号头,名叫“号头锣鼓”声调阴森肃穆。
  (3)山歌 本县的山歌,流传已久,它是一种对唱形式的民间歌曲,又名“斗山歌”。早在清代就已盛行在本县沿海的长街、力洋和一市一带的农村。少年牧童或青年小伙与姑娘,每当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在山坡上下或河港两岸,摆开阵势,以清脆明快的声调,你问我答,此起彼落,尽兴而止。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一事一歌”,二是“一问一答”,问的象做谜,答的象猜谜。三是“解歌”,象拉锯似的一往一来,尽力斗倒对方而后止。
  解放后,长街山歌经加工整理,曾参加省、市演出获奖。
  什么 出门 出门 身穿 紫龙 袍 来 罗答:(谱同上)
  (A)老鹰出门 出门算我高,算我高,嗦来!
  (B)燕子出门 出门,来啦,啦噫来,带剪刀来罗。
  (C)麻雀出门 出门梅花阵啊嗦来;
  (D)山鸡出门 出门身穿紫龙袍来罗。
  (4).渔歌本县的渔歌,流行在南乡的东岙、北乡的峡山、薛岙等沿海渔村。这就是渔民的劳动号子。音调粗犷有力,节奏强烈整齐。有拨篷、起锚、拉网、抬鱼、摇橹等曲式。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领唱者音色宏亮,节奏自由变化,委婉动听,富有凝聚力,和者音律整齐一致,有一呼百应,同心合力之势。
  (5)民歌 解放前,本县民歌历史悠久。一般成年男女在轻微的劳动中,都以抒情的腔调边唱边干,到了民国初年,农村还可以听到一些老年翁媪,唱几只民歌:《高郎织绸》、《四义逃走》、《华姐自尽》等。也有贫雇农控诉地主的《长工歌》和《妹妹劝哥要正经》等。
  (一)四季长工歌
  春季里来杜鹃红,家贫无奈做长工。
  割麦种田多辛苦,老财时刻不放松。
  夏季里来热难当,耕田戽水日夜忙。
  长工难道命生苦,出工稍缓遭骂娘。
  秋季里来菊花黄,割稻种麦谷进仓。
  若逢天旱收成减,长工又被论短长。
  冬季里来雪花飞,杀鸡裹粽作馍糍。
  老财一家带笑吃,长工含泪把家归。
  (二)劝哥
  第一劝哥要正经,小妹劝你要讨亲。
  调理冷热要妻子小妹总要嫁出门。
  第二劝哥要做家,别人妻子眼前花。
  衣衫脱落无人补,油头光棍赶人家。
  第三劝哥少去嬉,嬉来嬉去有是非。
  三帮四伙难去近一不小心惹祸飞。
  第四劝哥趁春忙,耕田浸种放心上。
  自挣家业心头暖,别人屋里象冰霜。
  第五劝歌勤种田紧种田地莫贪眠。
  荒了田地无收割,冬受饥寒莫怨天。
  第六劝哥种棉麻,农家自己要纺纱。
  冬穿棉衣一身暖,夏穿纱衫飘飘凉。
  第七劝可听端详,别人窗头难去张。
  白粉娇娘家家有,姻缘不对枉思量。
  第八劝哥莫爬墙,高墙里面有刀枪。
  断送性命无转路,老娘声声哭断肠。
  第九劝哥九弟兄,从小结拜难嫌穷。
  同桌吃饭有筋长短,落海撑船有后来风。
  第十劝哥十完成,小妹有话都劝尽。
  随你哥哥听不听,小妹花轿一到就起身。
  (三)要建文明鱼米乡
  山苍苍,海茫茫,
  背山面海好地方,
  金粮银棉遍四野呀,
  桔园茶圃满山冈,嗨!满呀满山冈。
  山苍苍,海茫茫,
  多种经营好村庄。
  香菰鲜笋山中取呀,
  鱼虾蚶蛏养村旁,嗨!养呀养村旁。
  山不老,海不荒,
  背山面海好地方,
  鸡兔满笼牛羊壮呀,
  鹅鸭嘎嗄满池塘,嗨!满呀满池塘。
  山不老,海不荒,
  到处盖起新楼房。
  家家都走致富路呀,
  要建文明鱼米乡,嗨!鱼呀鱼米乡。
  (6)曲艺 解放前,本县无专设的曲艺演出场所,亦无曲艺队伍的组织。只有民间流散艺人或流亡乞子,偶尔在街头巷畔拍堂鼓、打竹板、奏唱民间故事:《珍珠塔》、《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唱词通俗,曲调舒和,易为群众接受。
  解放后,1950年,华东戏曲会议提出对老艺人改造问题以后,于1961年6月,县文化馆举办曲艺训练班。成立曲艺队伍,学习传唱《十六条》。1964年、培训盲人曲艺演员9人。分赴各公社说唱有关移风易俗的新曲目。1979年7月,召开曲艺作品加工会,有说唱作品《红梅劝婆》等6篇。1980年,培训曲艺演员26名,并整理出民间故事《嫁蛇郎》、《画家与农民》等曲目。1982年,袁哲飞创作的曲艺《山花烂漫涌春潮》,获省计划生育征文二等奖。1983年3月,县文化馆招考曲艺演员,从60名考生中择优录取25名,进行培训。结业后一部份派回家乡工作,一部份派去西店文化厂。1986年,宁波市群艺馆举办曲艺比赛,本县参加的节目有平调说唱”《车祸无情人有情》和《连心果》,均获优秀创作、演出奖。
  (7)、小调 解放前,本县民间小调,丰富多彩,亦因地区不同而各异,东南沿海一带的小调,有《望郎》、《五更调》、《月上柳梢》等,内容多含爱情思慕,有些杂有秽亵词句。经过整理加工,颇具地方特色。
  (8)、走书 民国时期,本县并无走书表演的固定场所,也无专业艺人,县民众教育馆每在开始通俗讲演之前,偶尔表演一段走书,以招听众。解放后,为贯彻“双百”方针,县文化馆培训一批走书艺人,并整理出民间传说和革命故事:《理发师歼倭记》、《强渡金沙江》、《小八路》等书目,分发艺人赴各公社说唱。
  (9)、吹唱 (又名吹鼓手)宁海民间凡遇婚丧喜庆,多邀“吹唱”班子到家,以加热闹。“吹唱”艺人约四、五人,随带唢呐、胡琴、锣鼓等乐器,演唱曲调,以“宁海平调”和“宁海三坑”居多。并根据主家的喜事或丧事而选定吹唱的剧目。解放后80年代,对“吹唱”大有改革,“吹唱”曲调多样,有唱高腔、京剧、越剧和乱弹的。近年有些提倡以录音机代替“吹唱”。
  (10)、说卷 民国初年,本县农村有一种劝人为善的故事说唱,称为“说宝卷”。内容带有迷信色彩,这种说唱的卷本,原为僧侣作佛事的吟唱脚本,民间佞佛男女,亦多口习传唱。唱词以七字、十字组成韵文,间以故事情节说明。较为普遍的卷本有《花名宝卷》、《刘香女卷》、《《孟姜女卷》等。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