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宁海地方戏剧——平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宁海地方戏剧——平调
分类号: J82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平调是宁海的地方剧种,有三四百年历史,源于南曲,以曲调平柔著称。传统剧目丰富,表演行当众多,特技难度大。解放后曾受越剧冲击而衰落,后得到抢救和发展,现仍为戏剧界所关注。
关键词: 宁海县 戏剧 平调

内容

宁海平调,是宁海演唱较久的地方剧种之一。故又名“本地班”。约始于明而盛于清。相传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临海、天台、仙居、黄岩、温岭、奉化、宁波、舟山等地:后竟风靡至杭嘉湖一带。它的源流众说纷纭,一说是当地的山歌、小调等民间乐曲演变而成;一说是源自宁波的“甬昆”,但据平调老艺人的说法,以宁海接近宁波,宁海平调传自“甬昆”可能性为大。且音乐演唱有浓郁的宁海地方色彩。以其曲调平柔而名““平调”。
  宁海平调是调腔的一个支派。明末昆曲衰落、平调渐盛。本县在冠庄、璜溪口、义门、大里、竹林、梅枝田等地,都先后招收艺徒。组办过平调科班:清咸丰三年(1853),冠庄人潘亚青举办“平调”科班“潘紫云”。光绪十八年(1892),璜溪口邬其静办起“老聚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县城南门杨玉佩组织“新翔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义门邬和恩举办“宁舞台”。宣统三年(1911),竹林王善增办“童聚丰”。民国三年(1914),大里王养培办“新聚丰”。民国六年(1917),义门邬有法组办“共舞台”、梅枝田田启仁办“老如意”。以后还有“王聚元”、“杨聚元”、“大宏庆”、“翔舞台”、“中山舞台”等平调戏班。
  宁海平调是以南曲为基础,“词情少而声情多,缓处见眼”。且有部份宁海方音和方言渗入唱腔与道白之间为特点,并吸取各家所长,熔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曲牌约有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山坡羊》、《混江龙》、《新水令》、《风入云》、《江兜水》、《一枝花》、《锁南枝》、《一江风》、《江头金桂》、《急三枪》、《锦堂月》、《千秋岁》、《小桃红》、《忆多娇》、《点绛唇》、《醉花荫》等40多支。
  平调传统剧目约有100多出。主要剧目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共三十六出。“前十八”以反映封建礼教、忠孝节义为主题。剧目:《双龙锁》、《玉龙镜》、《葵花配》、《挂玉环》、《双巧缘》、《双金花》、《碧玉簪》、《仁义缘》、《双合缘》、《报恩亭》、《分玉镜》、《节义报》、《循环报》、《白玉环》、《鸳鸯带》、《凤头钗》、《双玉佩》、《四喜缘》等。后十八”以宫廷斗争与善恶报应为主题,剧目:《三星炉》、《赠锦裘》、《白雀寺》、《鬓蓬山》、《小金钿》、《闹阴阳》、《三凤配》、《七侠图》、《义冤报》、《龙虎缘》、《闹金钟》、《合卺缘》、《巧姻缘》、《游龙传》、《孔雀裘》、《忠岳传》、《洗冤录》、《朱仙镇》等。
  此外,还有《玉簪记》、《百花记》、《潞安洲》、《反南阳》、《金牛岭》、《天门阵》、《打铜台》、《汴京》、《御笔楼》、《借赵云》、《阴阳镜》、《采石矶》、《两狼关》、《偷银拜师》、《偷诗赶船》、《霸乾坤》、《雪梅训子》、、《大闹嘉兴府》、《宋江刺惜》、《拾玉镯》、《盗仙草》、《张飞审瓜》、《柜中缘》、《琵琶记》、《紫金鞭》、《蜈蚣传》、《还金镯》、《紫霞观》、《弥陀寺》、《黑风山》、《浣纱记》、《红楼枕》等。相传亦有汲取当地创作素材的。如《小金钿》的“斩蛟”剧情和背景在西垫(即今西店)的桶盘山。《偷诗赶船》的故事情节就在薛岙埠头。
  平调唱腔接近明初形成的南戏余姚腔,除部份昆腔用笛子伴奏外,其余的平调唱腔,皆以锣鼓导奏、引板转调,后场帮腔。帮腔分清帮、混帮、一唱众帮、虚字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依情节气氛而定。腔调有松紧高低,刚柔相济。故平调有音色平柔,情调婉约的特色。
  平调表演行当众多,有三花(大花、二花、三花)、五白(老生、正生、小生、副末、外末)、六旦(老旦、正旦、小旦、彩旦、闰门旦、刀马旦)之分,都是男人扮演。表演艺术,不仅唱、做、念、打文武兼备,并有难度较高的特技。如《小金钿》中独角龙的“耍牙”(口含十牙),刘邦瑞的“抱瓶滑雪”,宋金莲的“一马双鞍”和《卖菜吐红》的“啜粥”、“纺纱”等口技。平调的唱法一般以阴阳声相结合。老生发音苍劲宏亮而浑厚,且多鼻音,小生多用假嗓,发音激昂有力。
  宁海平调的发展道路曲折坎坷。一方面因其本身存在无管弦音乐的局限性,而且唱词深奥,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同时,受三十年代嵊县女子越剧班来县落户的影响,因此渐趋衰落。
  解放后,1956年10月,为贯彻“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三门县文教科首先吸收宁海籍平调老艺人杨先达、葛时烟、刘增桃、林以奎、郭学熊、徐锡全等十余人,成立平调剧组。排演传统剧《金莲斩蛟》、去杭州汇报演出,经省文化局肯定为我省颇有特色的地方剧种,拨款五百元,作为抢救平调剧种的补助费。回县后,成立半职业性质的演出团体。1957年夏,三门县文教科以管理困难,予以解散。
  1957年9月,宁海文教科同意平调老艺人,重组半职业性质的“宁海县平调演出队”。向全县农村演出。由于老艺人年事过高,开始收徒授艺男女合演,老少同台,排演《双合缘》、《双龙锁》、《鸳鸯带》、《金莲斩蛟》等剧目。
  1960年1月,在宁海、象山并县期间,成立“地方国营象山县平调剧团”,沈煜生任政治辅导员。1961年10月,宁海复县,平调剧团改称“地方国营宁海平调剧团”。组织抢救平调小组,整理出传统剧目《金莲斩蛟》、《双龙锁》等砍去部分邦腔,增添管弦音乐。排演了历史名剧和现代新剧:《佘太君斩子》、《碧血扬州》、《社长的女儿》、《夺印》、《红色少年》、《双红莲》、《为奴隶的母亲》等。较有影响的青年演员有刘兴官、顾美凤、应文元、计敏捷、鲍玉英、刘翠青、王正宽、王全启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演闹革命,服装、道具、剧本、均被焚毁。1968年8月,平调剧团重新整顿。成立革委会,进驻工宣队,平调、越剧合并。1969年5月,平调剧团改称“宁海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年底部份平调演员调去宁波京剧团。1970年起为响应普及革命样板戏。平调剧团改唱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盘石湾》等样板戏为主,兼演部份平调戏。1973年县文宣队《高山春梅》参加省、市会演,效果很好,领导、专家、观众反响强烈。1976年《擦锈记》、《朝阳路口》参加宁波地区调演,得到好评。1977年演出《王锡桐》400多场,场场满座。
  1978年9月,“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改名“宁海县平调剧团”。排《劈山救母》、《香罗帕》、《郑小姣》、《三请樊梨花》等传统剧目。1979年5月,招收平调学员24名,经过排练,先后演出《百花公主》、《白蛇传》、《斩蛟》、《御笔楼》等。1980年8月,平调折子戏《斩蛟》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演出。叶传民饰“独角龙”获一等奖,蒋玲波饰李大嫂获二等奖。1982年1月,葛素娟、夏永盛、陈爱娟等均获省“小百花”会演奖。同年3月,县文化局成立“平调整理研究小组”,收集、记录、整理原平调传统剧目和曲牌并予编印成册。
  平调这一古老剧种,素为戏剧界所关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马彦祥曾专程来县调查并观看演出。
  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批准“宁海平调剧团”挂“宁海越剧团”牌子。即一套班子,二块牌子。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