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民间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96
颗粒名称: 7、民间工艺
分类号: G24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县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包括木石雕、泥塑、绘画、剪纸和刺绣等。其中,木石雕和柴株雕技艺精湛,远近闻名;泥塑作品栩栩如生;绘画作品多见于寺庙和家庭;剪纸和刺绣工艺也代有其人。这些民间工艺反映了宁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键词: 宁海县 群众文化 民间工艺

内容

(1)木石雕 据旧志载:早在唐宋时期,本县民间就有精致的木雕与石雕。当时的木雕多见于亭台楼阁的梁头阑干和床榻屏风上的朱金人物花鸟;石雕多见于寺庙龛座上的龙凤鹿鹤和大门两边的石狮及墓道的牌坊、华表、翁仲、石兽等。民国时期,宁海的民间雕匠、较为著名的有西乡岔路的葛贤文被称为“雕花状元”,蜚声沪上。还有小汀的葛国炳、竹林的王恕木、王少常,均为雕技卓越的一代艺师。城关春浪桥有华仁寿、华荣寿兄弟二人,专雕白木小件、兄擅木船(玩具)作品远销南洋各地。石雕艺人以水车陈洪涛最著名
  本县的柴株雕、又名柴根雕、树根雕,代出佳品,为宁海的特产之一。根雕主要取材剪漆、栲树,艺人因材取态、飞禽、走兽、花卉、人物,宛若天成。如明代的“麻姑、清代的“雄鹰”、“寿星”、“奔马”。均系珍品。民国二十四年(1935),邑人李云波、擅于柴根雕、他的杰作“铁拐李”,构思巧妙、形神兼备。在省民众教育馆特产展览会上展出,获特等奖。件现存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民众教育馆在城内大米巷陈公祠举办柴株雕人物展览会,展出作品68件。观众达数千人。抗日战争前、宁海柴株雕远销欧洲及东南亚。40年代渐趋衰落。
  解放后,文化部门进行抢救,1964年,本县有5件柴株雕作品在香港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70年代,城关王大额的白木小件、徐永水主办的朱金樟木浮雕和童中伟组办的石雕工艺美术社,产品均畅销国外。80年代吴昌尧的竹根雕和彩木镶嵌,亦别具一格。
  (2)泥塑 民国时期,寺庙里的神像,多为木骨塑,本县城北上金村艺人金义如,塑艺精湛,当时城乡所在地的大寺庙的塑像如城隍庙的“文武判官”、“无常鬼卒”,生动神似。东岳宫的“十殿阎罗”、“地狱轮回”都塑得栩栩如生。还有城内的妙相寺、黄坛的慈云寺的镏金佛像,亦皆出其手。
  (3)绘画宁海民间的丹青艺人,妙手辈出,作品多散见于寺庙亭台和家庭床屏之上,有人物、山水、禽鸟、花卉等类,形态生动,着色明艳。民国时期,马岙乡的著名丹青画师俞锦林(一名大然),原先为宁波天然舞台布景画师。解放后60年代,回宁海为“宁海越剧团”绘景。他的丹青技法,由传统的工笔线条,转向西画的光学透视发展。开宁海民间丹青界的一代新风。其次是大里的王尔仁,专画工笔佛像,后转画花鸟山水,亦技法脱俗。80年代西店孙新国的玻璃画,独树一帜,产品远销国外。
  (4)剪纸 解放前,宁海民间的剪纸工艺代有其人。这种剪纸作品,在当时多见两个方面:一是僧道作佛事的幡花,二是妇女、儿童的鞋花、帽花和枕头花等。本县各乡村擅此剪花技艺的妇女不少。南乡一市外岙村的陈国妹,以剪纸花为业,她的作品,式样繁多,剪技精工。解放后,民间剪纸渐少,惟每年清明节仍有剪纸幡挂坟头的风习,形式多剪“蝙蝠寿字”、“金钱”、“荷花蝴蝶”等。
  (5)剌绣 (俗名绷花)宁海的剌绣工艺,历史悠久,迨至清未民初,城内还有“绷花”店的开设。当时农村凡是儿童的鞋、帽、肚兜等无不绣花。还有一种技法叫“挑花”,是在粗组织的“十字布”上锈出图案花。它的针法是掌握布纱的经纬数的规律,形成独特的图案画面。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