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徽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02
颗粒名称: (二)徽班
分类号: I207.3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徽班是安徽地方剧种,后演变为京剧。光绪年间,宁海徽班“老大全福”等演出丰富。民国时期,宁海籍及外地演员合作演出,远播舟山。后“新大鸿寿”演员被解放军接收赴朝演出,回国后加入省军区京剧团,宁海自此无京剧团。
关键词: 宁海县 戏剧 徽班

内容

原来是安徽地方剧种。它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簧、西皮等,清乾隆间,徽班到北京演出,并同在京其它剧种溶合,逐渐演变,初名平剧,后称京剧。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乡璜溪口邬善良组织徽班“老大全福”,能演徽剧折子戏,《铁公鸡》、《独木关》、《三叉口》、《黄鹤楼》、《梅龙镇》、《空城计》等100多出。光绪二十九(1903),在上湖石板庵培训新演员文武老生李洪高、文老生李洪福、三花徐富根和其他角色30多人,能演剧目有《狮子楼》、《闹九江》、《战长沙》、《冀州城》等80多出。民国时期,宁海本籍演员有老生王仁沛、王庆元父子,小生陈洪词、二花章体进、老生陈子川、花旦潘吉成、夏月仙(女)、于素艳(女·陈洪词妻)等,并结合外地著名演员李文、李渊、筱毛豹、俞少楼(女·又名小王其昌)等。演出地区远至舟山群岛,近在宁波、台州各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南门王洪中组织徽班“王记大连陞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名“新大鸿寿”演出剧目有《金钱豹》、《水帘洞》、《铁弓缘》、《秦香莲》、《明末遗恨》、《卧薪尝胆》等。
  解放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政治部京剧团在宁波接收原“新大鸿寿”演员女花旦徐美艳、武旦张正武、女武生俞少楼、三花杨少鹏、琴师朱志龙等6人。曾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参加浙江省军区京剧团为演员。从此宁海再无京剧团。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