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群众文化活动与组织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589
颗粒名称:
(二)群众文化活动与组织形式
分类号:
G24
页数:
12
页码:
34-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区乡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农村业余剧团、农村俱乐部等组织形式。民间文学、艺术如灯彩、乐曲、山歌、渔歌、民歌、曲艺和小调等也得以传承和发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
宁海县
群众文化
组织形式
内容
1.区乡文化站
1952年4月,梅林区文化站成立,由舒常水负责领导。1953年7月,长街区文化站成立,开放阅览室、娱乐室,并开辟办公室。1963年至64年,桥头胡、力洋、深甽、岔路、一市等五区文化站相继建立。1982年10月,大里、胡陈、前横、旗门、紫溪等五公社文化站成立。1983年11月官岭、山头两乡成立文化站。
1984年、西溪、前童、越溪、城郊、辛岭、古渡、大蔡、风潭、双峰、马岙、麻山等乡文化站相继成立。年底,全县各区乡(镇)普遍建立文化站。
2.农村文化中心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与提高,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党中央提出:“把农村建成文化中心”。自1980年10月起,县文化馆派出工作组首先去茶院公社搞文化中心试点。12月,宁波地区召开群众文化工作会议,研究发展集镇文化中心问题。参加会议的各县文化局长、文化馆长共30余人,到本县茶院公社文化中心现场参观。该公社书记、文化干部、张家大队的老书记分别汇报文化中心的筹建情况。1982年9月,县宣传部召开公社建设文化中心座谈会。会后,继续建立力洋、黄墩两公社文化中心。10月,长街镇文化中心成立。接下西店、回浦两公社文化中心陆续成立。11月,青珠公社的文化中心又告建立。12月,进行全县文化站文化中心总结检查,全县49个乡镇建立文化站,形成12个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属文化站管理,下有电影队、业余剧团、图书室、影剧场、游艺室、黑板报、电视室等设施。本县以长街镇文化中心为最完整。
3.农村业余剧团
解放前,宁海并无农村业余剧团的组织与活动,惟在新春和农闲季节、邀来流劝戏班演上几天几夜戏。抗日时期,城内组织了中心、宁中两个业余剧团、宣传抗日
建国后,文化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50年代初,农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普遍建立。1951年全县已建立农村业余剧团161个,演员达4800人。在是年春节会演中就有23个剧团参加,演员577人。有力地配合抗美援朝和土改反霸斗争,并配合各个政治运动宣传演出。60年代农村业余剧团增至236个。1962年,浙江省委发文批转宣传部“关于整顿农村业余剧团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并指出“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占领,资本主义必去占领,要认真解决农村业余剧团的存在问题”。1963年,整顿农村业余剧团122个,制订规章公约:一.听党的话;二.明确方向;三.配合中心工作;四.分清敌我;五.自力更生;六.自导自演,小型多样;七.积极劳动;八.互教互导。不请师傅,不买行头、不吃喝浪费、不脱产演戏,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并辅导现代小型节目,培训业余辅导骨干和活动分子。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农村业余剧团遭到冲击,形成瘫痪而至解体。
4.农村俱乐部
1954年3月,本县长街“国利社”俱乐部首先创办。拥有活动分子290多个。并建立领导班子,设有宣传队、文化室两大部门,有留声机、黑板报等宣传设施。同年9月、西店塘下大队建立俱乐部,配合政治中心,在粮食统购统销中自编自演《袁小根翻身》、《反对美蒋条约》等话剧。组办俱乐部的要求:“方向明确,活动正常、组织纯洁、服从领导”等规定。至年底,全县有农村俱乐部21个,开展文娱、板报、图书三项以上的活动。从此农村俱乐部领导农村剧团,贯彻“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进行文化宣传活动。1958年,按照省、地“文化网大普及”的要求,突出发展农村俱乐部的高潮。是年农村俱乐部增至260个。
1960年2月,长街新城俱乐部进一步贯彻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运用展览、图片、说唱、流动广播、黑板报等小型多样形式,被宁波地区评为全地区先进俱乐部。1964年,全县农村俱乐部282个,配合春耕生产,组织文艺宣传活动。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俱乐部受到冲击、批判。业余文艺骨干被诬称文艺黑线小爬虫。从此,农村俱乐部就一蹶不振。
5.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在旧时代都是人民群众的口碑流传,甚少采集成编。本县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救国,保卫乡土,教育部门搜集有关宁海的建置沿革、主要物产、地名来历,以及宁海沿海人民抗倭的历史事迹等,编成《宁海县乡土教材》、《宁海县战时补充教材》两种,内容丰富,作为中小学的补充读物。
解放后,县文化馆于1979年7月,在跃龙山举办第一次民间文学作品加工会。整理出《麦黄鸟》、《少年叶梦鼎》、《沉东京》等故事。
民间故事,编出第一辑《宁海县民间故事选》。1983年5月,举行分区民间文艺普查,为时半年,编出《宁海县民间文艺集成》,内容分故事、传说、笑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名人轶事、地方习俗以及风物特产等。1985年,县文化馆继续收编《宁海民间故事选》共4辑。其中4篇被选入《浙江省民间故事选》。1987年至1988年,县文化馆编《宁海民间文学集成》3辑出版。
6.民间艺术
(1)灯彩 宁海民间的传统习俗,每逢岁首新春,就有“挂灯结彩闹元宵”活动。儿童中有“放鹞灯”、“牵兔灯”、“开车灯”等游戏。城市的商店门首也挂出各式精美的灯彩,有“走马灯”、“狮子灯”、“飞机灯”等各家比美,供人欣赏。
解放后,民间的灯彩活动,依然不衰。1980年,城关举办首次迎春灯会,征集彩灯503盏,观众3万多人次。特别自1985年起,县文化馆每年元宵节,征集灯彩展览,并进行比赛,评出优秀的作品,发给奖品。县工人俱乐部曾扎制各种灯彩,配上谜语。谓之“灯谜”。猜中者给奖。同年9月30日夜,城内组织千灯上街,万民同乐,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
(2)乐曲 A·“丝竹乐”又名“丝竹会”,乐队的组成:双笛、双箫、双笙、三弦、月琴、龙胡、中胡、京胡。加“打击乐”名“吹打乐”又名“丝竹锣鼓”。本县流行地区在桥头胡、西店、力洋、胡陈一带。“丝竹锣鼓”乐队庞大,有单套、双套之分,单套36人,双套多至72人。曲牌有:《纱窗会》、《梅椅栏杆》、《九连环》、《红绣袄》、《紫竹调》、《女看相》等。又有源自晋代的《梅花三弄》,也是本县流行的一支名乐曲。“丝竹锣鼓”的演奏时间,一次需时45分钟左右。在旧时代每逢迎神赛会,台阁、鼓亭都用“丝竹锣鼓”伴奏。B·“清锣鼓”,又名“闹头场”,是宁海地方戏的开演前奏乐,流传甚广。演奏时用大筛锣、中音锣、小锣、大鼓、中鼓、小鼓、大?、铙?、梆子或木鱼等,《锣鼓经》有:“司边”、“冲头”、“快长槌”、“慢长槌”,“急急风”、“走马”、“跳魁”、“水底鱼”等。也有配以唢呐或喇叭的,如《点绛唇》、《将军令》等,旋律悠扬、流畅悦耳。又有道教锣鼓中的打击乐配以号头,名叫“号头锣鼓”声调阴森肃穆。
(3)山歌 本县的山歌,流传已久,它是一种对唱形式的民间歌曲,又名“斗山歌”。早在清代就已盛行在本县沿海的长街、力洋和一市一带的农村。少年牧童或青年小伙与姑娘,每当田间劳作休息时间,在山坡上下或河港两岸,摆开阵势,以清脆明快的声调,你问我答,此起彼落,尽兴而止。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一事一歌”,二是“一问一答”,问的象做谜,答的象猜谜。三是“解歌”,象拉锯似的一往一来,尽力斗倒对方而后止。
解放后,长街山歌经加工整理,曾参加省、市演出获奖。
什么 出门 出门 身穿 紫龙 袍 来 罗答:(谱同上)
(A)老鹰出门 出门算我高,算我高,嗦来!
(B)燕子出门 出门,来啦,啦噫来,带剪刀来罗。
(C)麻雀出门 出门梅花阵啊嗦来;
(D)山鸡出门 出门身穿紫龙袍来罗。
(4).渔歌本县的渔歌,流行在南乡的东岙、北乡的峡山、薛岙等沿海渔村。这就是渔民的劳动号子。音调粗犷有力,节奏强烈整齐。有拨篷、起锚、拉网、抬鱼、摇橹等曲式。一般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领唱者音色宏亮,节奏自由变化,委婉动听,富有凝聚力,和者音律整齐一致,有一呼百应,同心合力之势。
(5)民歌 解放前,本县民歌历史悠久。一般成年男女在轻微的劳动中,都以抒情的腔调边唱边干,到了民国初年,农村还可以听到一些老年翁媪,唱几只民歌:《高郎织绸》、《四义逃走》、《华姐自尽》等。也有贫雇农控诉地主的《长工歌》和《妹妹劝哥要正经》等。
(一)四季长工歌
春季里来杜鹃红,家贫无奈做长工。
割麦种田多辛苦,老财时刻不放松。
夏季里来热难当,耕田戽水日夜忙。
长工难道命生苦,出工稍缓遭骂娘。
秋季里来菊花黄,割稻种麦谷进仓。
若逢天旱收成减,长工又被论短长。
冬季里来雪花飞,杀鸡裹粽作馍糍。
老财一家带笑吃,长工含泪把家归。
(二)劝哥
第一劝哥要正经,小妹劝你要讨亲。
调理冷热要妻子小妹总要嫁出门。
第二劝哥要做家,别人妻子眼前花。
衣衫脱落无人补,油头光棍赶人家。
第三劝哥少去嬉,嬉来嬉去有是非。
三帮四伙难去近一不小心惹祸飞。
第四劝哥趁春忙,耕田浸种放心上。
自挣家业心头暖,别人屋里象冰霜。
第五劝歌勤种田紧种田地莫贪眠。
荒了田地无收割,冬受饥寒莫怨天。
第六劝哥种棉麻,农家自己要纺纱。
冬穿棉衣一身暖,夏穿纱衫飘飘凉。
第七劝可听端详,别人窗头难去张。
白粉娇娘家家有,姻缘不对枉思量。
第八劝哥莫爬墙,高墙里面有刀枪。
断送性命无转路,老娘声声哭断肠。
第九劝哥九弟兄,从小结拜难嫌穷。
同桌吃饭有筋长短,落海撑船有后来风。
第十劝哥十完成,小妹有话都劝尽。
随你哥哥听不听,小妹花轿一到就起身。
(三)要建文明鱼米乡
山苍苍,海茫茫,
背山面海好地方,
金粮银棉遍四野呀,
桔园茶圃满山冈,嗨!满呀满山冈。
山苍苍,海茫茫,
多种经营好村庄。
香菰鲜笋山中取呀,
鱼虾蚶蛏养村旁,嗨!养呀养村旁。
山不老,海不荒,
背山面海好地方,
鸡兔满笼牛羊壮呀,
鹅鸭嘎嗄满池塘,嗨!满呀满池塘。
山不老,海不荒,
到处盖起新楼房。
家家都走致富路呀,
要建文明鱼米乡,嗨!鱼呀鱼米乡。
(6)曲艺 解放前,本县无专设的曲艺演出场所,亦无曲艺队伍的组织。只有民间流散艺人或流亡乞子,偶尔在街头巷畔拍堂鼓、打竹板、奏唱民间故事:《珍珠塔》、《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唱词通俗,曲调舒和,易为群众接受。
解放后,1950年,华东戏曲会议提出对老艺人改造问题以后,于1961年6月,县文化馆举办曲艺训练班。成立曲艺队伍,学习传唱《十六条》。1964年、培训盲人曲艺演员9人。分赴各公社说唱有关移风易俗的新曲目。1979年7月,召开曲艺作品加工会,有说唱作品《红梅劝婆》等6篇。1980年,培训曲艺演员26名,并整理出民间故事《嫁蛇郎》、《画家与农民》等曲目。1982年,袁哲飞创作的曲艺《山花烂漫涌春潮》,获省计划生育征文二等奖。1983年3月,县文化馆招考曲艺演员,从60名考生中择优录取25名,进行培训。结业后一部份派回家乡工作,一部份派去西店文化厂。1986年,宁波市群艺馆举办曲艺比赛,本县参加的节目有平调说唱”《车祸无情人有情》和《连心果》,均获优秀创作、演出奖。
(7)、小调 解放前,本县民间小调,丰富多彩,亦因地区不同而各异,东南沿海一带的小调,有《望郎》、《五更调》、《月上柳梢》等,内容多含爱情思慕,有些杂有秽亵词句。经过整理加工,颇具地方特色。
(8)、走书 民国时期,本县并无走书表演的固定场所,也无专业艺人,县民众教育馆每在开始通俗讲演之前,偶尔表演一段走书,以招听众。解放后,为贯彻“双百”方针,县文化馆培训一批走书艺人,并整理出民间传说和革命故事:《理发师歼倭记》、《强渡金沙江》、《小八路》等书目,分发艺人赴各公社说唱。
(9)、吹唱 (又名吹鼓手)宁海民间凡遇婚丧喜庆,多邀“吹唱”班子到家,以加热闹。“吹唱”艺人约四、五人,随带唢呐、胡琴、锣鼓等乐器,演唱曲调,以“宁海平调”和“宁海三坑”居多。并根据主家的喜事或丧事而选定吹唱的剧目。解放后80年代,对“吹唱”大有改革,“吹唱”曲调多样,有唱高腔、京剧、越剧和乱弹的。近年有些提倡以录音机代替“吹唱”。
(10)、说卷 民国初年,本县农村有一种劝人为善的故事说唱,称为“说宝卷”。内容带有迷信色彩,这种说唱的卷本,原为僧侣作佛事的吟唱脚本,民间佞佛男女,亦多口习传唱。唱词以七字、十字组成韵文,间以故事情节说明。较为普遍的卷本有《花名宝卷》、《刘香女卷》、《《孟姜女卷》等。
7、民间工艺
(1)木石雕 据旧志载:早在唐宋时期,本县民间就有精致的木雕与石雕。当时的木雕多见于亭台楼阁的梁头阑干和床榻屏风上的朱金人物花鸟;石雕多见于寺庙龛座上的龙凤鹿鹤和大门两边的石狮及墓道的牌坊、华表、翁仲、石兽等。民国时期,宁海的民间雕匠、较为著名的有西乡岔路的葛贤文被称为“雕花状元”,蜚声沪上。还有小汀的葛国炳、竹林的王恕木、王少常,均为雕技卓越的一代艺师。城关春浪桥有华仁寿、华荣寿兄弟二人,专雕白木小件、兄擅木船(玩具)作品远销南洋各地。石雕艺人以水车陈洪涛最著名
本县的柴株雕、又名柴根雕、树根雕,代出佳品,为宁海的特产之一。根雕主要取材剪漆、栲树,艺人因材取态、飞禽、走兽、花卉、人物,宛若天成。如明代的“麻姑、清代的“雄鹰”、“寿星”、“奔马”。均系珍品。民国二十四年(1935),邑人李云波、擅于柴根雕、他的杰作“铁拐李”,构思巧妙、形神兼备。在省民众教育馆特产展览会上展出,获特等奖。件现存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民众教育馆在城内大米巷陈公祠举办柴株雕人物展览会,展出作品68件。观众达数千人。抗日战争前、宁海柴株雕远销欧洲及东南亚。40年代渐趋衰落。
解放后,文化部门进行抢救,1964年,本县有5件柴株雕作品在香港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70年代,城关王大额的白木小件、徐永水主办的朱金樟木浮雕和童中伟组办的石雕工艺美术社,产品均畅销国外。80年代吴昌尧的竹根雕和彩木镶嵌,亦别具一格。
(2)泥塑 民国时期,寺庙里的神像,多为木骨塑,本县城北上金村艺人金义如,塑艺精湛,当时城乡所在地的大寺庙的塑像如城隍庙的“文武判官”、“无常鬼卒”,生动神似。东岳宫的“十殿阎罗”、“地狱轮回”都塑得栩栩如生。还有城内的妙相寺、黄坛的慈云寺的镏金佛像,亦皆出其手。
(3)绘画宁海民间的丹青艺人,妙手辈出,作品多散见于寺庙亭台和家庭床屏之上,有人物、山水、禽鸟、花卉等类,形态生动,着色明艳。民国时期,马岙乡的著名丹青画师俞锦林(一名大然),原先为宁波天然舞台布景画师。解放后60年代,回宁海为“宁海越剧团”绘景。他的丹青技法,由传统的工笔线条,转向西画的光学透视发展。开宁海民间丹青界的一代新风。其次是大里的王尔仁,专画工笔佛像,后转画花鸟山水,亦技法脱俗。80年代西店孙新国的玻璃画,独树一帜,产品远销国外。
(4)剪纸 解放前,宁海民间的剪纸工艺代有其人。这种剪纸作品,在当时多见两个方面:一是僧道作佛事的幡花,二是妇女、儿童的鞋花、帽花和枕头花等。本县各乡村擅此剪花技艺的妇女不少。南乡一市外岙村的陈国妹,以剪纸花为业,她的作品,式样繁多,剪技精工。解放后,民间剪纸渐少,惟每年清明节仍有剪纸幡挂坟头的风习,形式多剪“蝙蝠寿字”、“金钱”、“荷花蝴蝶”等。
(5)剌绣 (俗名绷花)宁海的剌绣工艺,历史悠久,迨至清未民初,城内还有“绷花”店的开设。当时农村凡是儿童的鞋、帽、肚兜等无不绣花。还有一种技法叫“挑花”,是在粗组织的“十字布”上锈出图案花。它的针法是掌握布纱的经纬数的规律,形成独特的图案画面。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