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剧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剧种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还有其他地方剧种,如三坑和徽班。三坑与平调同源,声调高亢,剧目丰富,但现已无演出。徽班是安徽地方剧种,后演变为京剧,曾在宁海有广泛演出,现宁海已无京剧团。
关键词: 宁海县 戏剧 剧种

内容

(一)三坑;也是宁海的地方剧种之一。相传与平调同源昆曲。声调高亢圆润,邦腔强劲悠扬。亦用锣鼓引板,其曲牌、音乐、表演等方面,均与平调相似。据在世的三坑老艺人说:三坑剧种于明代传自新昌三坑村。故有“新昌高腔”之名。其曲调亦间有部分昆腔与乱弹。故又名“三坑乱弹”。演出剧目有:《征东传》、《汉光武》、《阴阳手》、《闹金钟》、《白门楼》、《双狮图》、《曹仙传》、《铁铃关》、《凤凰图》、《双玉燕》、《满春园》等120多出。流行在当时的台州地区:宁海、天台、临海、仙居、黄岩、温岭等六县和象山、宁波等地。
  光绪九年(1883),东岙西刘人名子令者,姓无考,首先组办三坑班“老永庆”。光绪二十二年(1906),胡陈鲍序照组办三坑小科班,“聚庆丰”。民国四年(1915),涨家溪金福云办三坑“金永庆”。民国八年(1919),南门王洪中办起三坑“新三舞台”。解放后,由于三坑艺人在世不多,无专业剧团组织,惟个别农村业余剧团偶聘三坑老艺人教演几出三坑戏。至70年代已无三坑戏演出。
  (二)徽班:原来是安徽地方剧种。它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簧、西皮等,清乾隆间,徽班到北京演出,并同在京其它剧种溶合,逐渐演变,初名平剧,后称京剧。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乡璜溪口邬善良组织徽班“老大全福”,能演徽剧折子戏,《铁公鸡》、《独木关》、《三叉口》、《黄鹤楼》、《梅龙镇》、《空城计》等100多出。光绪二十九(1903),在上湖石板庵培训新演员文武老生李洪高、文老生李洪福、三花徐富根和其他角色30多人,能演剧目有《狮子楼》、《闹九江》、《战长沙》、《冀州城》等80多出。民国时期,宁海本籍演员有老生王仁沛、王庆元父子,小生陈洪词、二花章体进、老生陈子川、花旦潘吉成、夏月仙(女)、于素艳(女·陈洪词妻)等,并结合外地著名演员李文、李渊、筱毛豹、俞少楼(女·又名小王其昌)等。演出地区远至舟山群岛,近在宁波、台州各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南门王洪中组织徽班“王记大连陞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名“新大鸿寿”演出剧目有《金钱豹》、《水帘洞》、《铁弓缘》、《秦香莲》、《明末遗恨》、《卧薪尝胆》等。
  解放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政治部京剧团在宁波接收原“新大鸿寿”演员女花旦徐美艳、武旦张正武、女武生俞少楼、三花杨少鹏、琴师朱志龙等6人。曾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参加浙江省军区京剧团为演员。从此宁海再无京剧团。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