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5205 条 62 / 1014
916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启迪民智,促使国民识字、明理,以唤起民众,谋求民族之解放。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推行适合战争形势的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重于一般知识教育的方针。强调教...
917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启迪民智,促使国民识字、明理,以唤起民众,谋求民族之解放。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推行适合战争形势的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重于一般知识教育的方针。强调教...
918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重修莒志》记载:1923年(民国十二年),境内个别地方开始创建讲演所、阅报所、通俗图书馆、平民夜校等,以启迪普通民智。1926年(民国十五年),军阀张宗昌祸鲁,境内农民教育停办。
919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莒南县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干部、职工大多是工农出身,文化水平低。鉴于革命工作和生产的需要,为提高军政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上级领导机关先后在境内创办多处培训干部的学校。
920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莒南县教育志》中对莒南县县、乡(镇)工农教育负责人更迭的相关描述
921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冬学、庄户学,所用教材大多是教师自己编写的。1954年,高家柳沟村自编《记工识字课本》(主要是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等)。此后,根据毛泽东主席“按语”的教导,1956年编写了《单元识字课本》、《扫盲识字课本》等多...
922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前到合作化运动开始,民师待遇,一般是以智力换劳力,民师不出义务工,不给烈军属代耕土地;农忙时,学员组织起来帮助民师干活(送粪、锄地、收割);生活困难时,学员捐凑粮食等帮助民师。民校经费,一般依靠集体生产解决。如:搞运输、拾草、开荒...
923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扫盲标准: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批转《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中,规定识字教育的标准;农民业余初级班(组)吸收文盲与半文盲入学,使其在3年内认识常用字1000字以上,并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
924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莒南县教育志》中对莒南县成人教育荣誉录的相关描述。
925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作为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1982年8月,莒南县教育局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的报告》精神,...
926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60年代初,莒南县职业教育已有萌芽。1964年根据临沂专署文教局的指示,莒南曾设立两处农业职业学校(莒南县农场和大店中学各设一处),集中培养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栽培技术人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办。
927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莒南县职业学校主要有:莒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莒南县第二职业中学、苜南县第三职业中学等。
928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为造就小学堂师资,清廷颁发《奏定师范学堂章程》,令各府、州、县设初级师范学堂或师范传习所,以应新学师资之急需。中华民国成立至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前,小学教员除部分源于私塾先生和社会上的有志文人外,多数来自莒县师范传习所...
929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民国成立至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前,小学教员除部分源于私塾先生和社会上的有志文人外,多数来自莒县师范传习所、莒县单级教员养成所、崇德女校师范部等,还有少数来自曲阜、济南等外地师范学校。
930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 类型: 正文
莒南县的师范学校主要有:由前身是1949年9月于莒南县扁山村建立的莒南县县立师范学校的山东省莒南师范学校、创建于1982年2月,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的莒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