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图书馆
临沂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临沂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8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概述
分类号:
G72
页数:
6
页码:
351-356
摘要: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启迪民智,促使国民识字、明理,以唤起民众,谋求民族之解放。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推行适合战争形势的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重于一般知识教育的方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群众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艮族觉悟,以民族精神教育群众。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教育工作
内容
办学宗旨
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启迪民智,促使国民识字、明理,以唤起民众,谋求民族之解放。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推行适合战争形势的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重于一般知识教育的方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群众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适应战争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艮族觉悟,以民族精神教育群众。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配合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展识字扫盲教育,为发展生产服务;合作化时期,为发展集体经济服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基本完成扫盲任务之后,狠抓了脱盲学员的巩固提高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办好业余高小班、业余初中班,开设农技课、短训班与技术讲座。
80年代初至90年代: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市场经济活跃,农村成人教育逐步转入实用技术的学习阶段。进一步完善三级办学网络,大力开展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巩固扫盲成果。确立了农村成人教育为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勤劳致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以此确定了“文化与技术结合”、“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办学方针,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体系,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方法。在干部、职工中,把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以进修、函授、电大及高教自学考试等方式举办专业证书教学班,以此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发展概况
成人教育清末萌芽(当时有奏章,但未实施),民国初年开始兴办,到“五·四”运动前后在全国兴起。境内的成人教育始于“五·四”运动之后。当时在孙中山“唤起民众”的倡导下办起了平民学校或民众夜校。1936年之后又办起乡农学校,到1938年日军入侵时停办。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一切为了抗日,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因此,1939年中共莒南县委建立后,根据当时抗日战争初期的战争环境与战时的需要,执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出现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农民教育形式。1940年冬,中共莒南县委贯彻山东省战工会关于“普遍开展冬学”的指示精神,全县办起冬学151处,学员7180人。1941年,县委提出“要坚持建立冬学,把冬学办成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阵地”。此后,在遍布各地的冬学、识字班的基础上,又创办了“成人庄户学”;在干部、职工教育方面成立了县学、区学,还有滨海行署在莒南办的滨海中学中以培养干部为主增设的行政队、群工队、战宣队等。
这些学校成立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识字、学文化,而是紧密地结合各个时期的群众运动如扩军、建政、反日寇扫荡、减租减息、开展生产等工作进行教学,使广大学员边识字边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对宣传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提高群众的抗战信心和文化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办冬学与庄户学的热潮中,路镇区的官地村、温水泉村和沟头区的金沟官庄村都是较突出的典型。与刘家莲子坡的庄户学相比,都有自已的特点。1943年夏,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滨海专署确定莒南县为教育改革实验县。洙边区冬学发动得早,办得突出,又是庄户学的发祥地,翌年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教育处确定洙边区为教育实验区。胶东和渤海两地区特派代表团穿过敌占区来莒南参观。1946年,苏皖根据地教育厅长白桃带调查组到莒南,对庄户学进行全面考查。莒南战时成人教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历时十余年,对团结教育群众,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莒南县委、县政府继承老解放区发动工农群众学文化的传统,采取多种措施,继续办好冬学、民校和识字班。
1951年,莒南县文教科设立工农教育机构,区设扫盲干部,开展了以扫盲识字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学文化运动。全县参加冬学识字班学习的37870人,占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46%。同年秋,县城机关业余学校招收在职干部、职工83人,分为两个初小班进行教学1952年,县文教科设专职扫盲干部,在全县大力推广“速成识字法”。厂矿、机关、广大农村普遍办起了速成识字班和各种民校班910处,1588个班,参加学习者达47309人,民校教师发展到2840人。
1954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创办了记工学习班,为农业合作社培养了会计和记工员。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其写了“按语”,赞扬他们“做了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指岀:“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是年,全县学习高家柳沟经验,大部社队办起了记工学习班。至年底统计,全县有51个乡,257个村,开班2496个,学员57770人,6000余人脱盲。
1956年1月17〜28日,12天内,临沂地区12个县,160个区,288名民师来莒南参观学习。此后,全国各地万余人来参观学习,国际友人也派代表团到高家柳沟对农民教育进行考察,其影响甚远。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莒南县业余教育也同样“大跃进”。各种“红专学校”、“业余大学”一轰而起,在组织群众学习方面起了一些作用,但由于脱离实际,弄虚作假,统计数字与事实出入很大。
1960〜1961年,由于经济困难,工农教育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执行《山东省农村业余教育暂行办法》,认真总结了扫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逐步纠正了不切合实际的作法,业余教育开始稳步发展。1964年,贯彻刘少奇“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成人教育又大幅度发展。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农村青少年基本上都参加了扫盲学习班。到1965年,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文化的班、组发展到31个,参加学习者达871人,其中干部115人;农村扫盲班发展到1338个,参加学习的青壮年41500人,有8200人脱盲。同时办起业余小学班531个,13511人参加学习。
“文革”初期(1966〜1969),全县成人教育受到冲击,处于停顿状态。
1970年,县内农民业余教育逐步恢复发展1971年,高家柳沟村率先扫除青少年文盲。1973年,全县有3个管理区和40个大队扫除青少年文盲。1974年,莒南县公社以下的管理区,配备专职业余教育辅导员(多由共青团总支书记兼任)享受民办教师待遇,加快了扫盲进度。
1975年,临沂地委在高家柳沟村举行庆祝毛泽东主席为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写下光辉“按语”二十周年活动,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姚力,农林部及13个省市教育厅、局长参加,促进了莒南业余教育的发展。是年,推广高家沟村的经验,全县305200人参加扫盲学习,至年底经省、地检查验收,全县基本扫除了青少年文盲。到1977年,又基本扫除男女壮年文盲149000人,非盲率达94%,成为临沂地区第一个青壮年无盲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人教育逐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举办农机、果林、茶叶、葡萄、缝纫、刺绣等技术培训班和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学习班,在普及科学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巩固了扫盲成果。
为进一步加强领导,搞好莒南农民教育事业,1982年12月10日,莒南县人民政府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经委;成立农民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副局长刘玉龙兼办公室主任,季玉太任办公室副主任。公社配备了专职业余教育干部;各村(队)也成立了农民教育领导小组。青年、妇女各部门分工负责,全日制教育积极配合,加强业务辅导,使农民教育层层有人管、有人抓。1982年,经省验收,确认莒南县青壮年基本扫除文盲。
1983年莒南县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后,狠抓了脱盲学员的巩固提高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逐步转入实用技术的学习阶段。198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两校”一齐抓,促进了乡镇党校和农村技校的发展,确立了农村成人教育“为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勤劳致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以此制定了“文化与技术结合”、“普及与提高兼顾”的办学方针。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与完善,全县成人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1985年,全县有410个村举办各种学习班1173个,参加学习的青壮年58885人次。1987年进一步抓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办起乡(镇)农民技术学校22处,村办农民技术学校569处,参加学习的达8万余人。是年,地区农村科技服务表彰会上,莒南县教育局作了经验介绍;1988年11月,全国扫盲工作会议上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成为全国100个扫盲先进县之一。
1990年,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发现全县文盲人数增加。是年,全县万余人参加扫盲学习,其中6480人取得脱盲证书。1991年5月,莒南县被山东省教委、省农业厅、省科协、团省委、省妇联授予“七五”期间科普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是年,各乡(镇)均建立成人教育中心校。1992年,文疃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学校”。1993年,朱芦乡、柳沟乡成人教育中心校被评为“地级示范学校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通过文化学习和科学技术教育,对推动农村文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自1990年始至1994年底,累计扫除文盲41492人,非盲率达98.6%。1995年1月通过省“两基”验收;5月份又通过省“两基”复查,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称号。
莒南县的扫盲工作,从50年代初到“两基”验收合格,45年间,经过五次扫盲高潮,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青壮年中的文盲才得以扫除。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技术、劳动分工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进入80年代,不仅缺乏文化科学知识和职业训练的人需要进行学习,受过系统教育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需要继续学习,补偿性教育已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80〜90年代的莒南县成人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力求跟上时代的发展。
干部职工教育,60年代之后,所谓“工农干部”、“大老粗”等无文化的状况已不存在,年轻一代的干部职工都具有一定的学历并向高等学历教育迈进。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培训、进修、函授、电大及高教自学考试等途径继续进行深造。
农民教育,从70年代末,以巩固扫盲成果和推广、普及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技术教育,到90年代已发展为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等综合技术教育,即由扫文盲到扫科盲、法盲。此后,主要以农广校、成人中专、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及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办学形式,对回乡知识青年、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户骨干进行实用技术教育,形成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通过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等,使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表8—11953—1964年莒南县业余教育发展情况表8—2莒南县1965—1966年业余初等、中等教育综合表
表8—3莒南县1989—1990年扫盲情况一览表
续表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姚力
相关人物
季玉
相关人物
刘玉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莒南县委
相关机构
莒南县人民职工教育管...
相关机构
文疃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1951年莒南县文教...
相关事件
1952年莒南县文教...
相关事件
1954年高家柳沟村...
相关事件
1955年莒南县大部...
相关事件
1970年高家柳沟村...
相关事件
1958年莒南县业余...
相关事件
1962年莒南县教育...
相关事件
1964年莒南县教育...
相关事件
1974年莒南县公社...
相关事件
1975年高家柳沟村...
相关事件
1992年文疃镇成人...
相关事件
1993年朱芦乡、柳...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官地村
相关地名
温水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