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屏南” 相关
共 535 条 5 / 36
61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漈下城楼位于屏南县漈下村,建于明景泰年间,坐南朝北,二层,高约9米,长宽约8米,土、木、石结构,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不久,盗匪纷起,打家劫舍,精明的甘思主为了防范于未然,便雇请工匠带领族人在甘姓住屋外围,兴工...
62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华阳境,位于古峰镇城北社区花亭街旁边。主体建筑为花亭、华阳戏院、华阳拓主庙等,由长汾村陆、叶、黄三姓为首共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此后清嘉庆十五年、道光十七年、道光二十四年、咸丰五年、光绪五年、1988年及2000年多次重建...
63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棠口西洋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当时英差会的安立间教会创建。以淑华女学校、姑娘厝、妇幼医馆为主。占地面积3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5708平方米。棠口西洋建筑群于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4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本节内容讲述了第一节四平戏;第二节漈头平讲戏:第三节寿山乱弹戏;第四节杖头木偶戏。
65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本节内容讲述了屏南四平戏:声腔音乐、角色行当、表演艺术、服饰砌末、戏班习俗、四平傀儡戏等。
66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明代四平腔,为弋阳腔所衍变而成,其年代约在嘉靖至万历间,形成四平腔的地点有各种说法,从其流行情况分析,江苏、安徽为其发祥地。弋阳腔属于高腔,其声腔特点为“其节以鼓,其调喧。”因弋阳腔的伴奏仅有锣鼓,故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序》中亦说其“如弋阳...
67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四平戏的剧目的一百余本,多承传明代四平腔遗存的元明南戏剧目,其中有一些传奇,少部分以昆曲演唱,此为较后期的情况。至清末,四平戏已呈衰落之势,但尚有80余本可以演出。现存民间多以角色本为主,只有少部分全本。
68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四平戏是以稍变弋阳的四平腔为主要基调.四平音乐为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
69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四平戏音乐唱腔的主要特色,深深地打着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一唱众和”的传统艺术烙印。其乐队仅有锣鼓打击乐器伴奏,不用管弦乐器演奏托腔,演唱采用“一唱众和”的程式。“帮腔”的唱词第一个字要由乐队鼓师先领唱,然后才随之“众人和腔”。
70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四平戏早期后台演奏员只有5人,可操作乐器只有锣、鼓、绰板、吹、钹五类。锣分大锣与小锣;鼓分梆鼓与堂鼓:吹分大嘀哒与小嘀哒;钹分大钹小钹。
71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四平戏的行当角色,一直保持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据老艺人说,清朝中叶后发展成9个,增加夫、礼二角;“夫”即老旦,“礼”即副生,这种班底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戏班人员最多时只有26个,除演员9个角色外,后台5人、挑箱6人。如果角色...
72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四平戏的表演艺术:身段科介、技艺特色等内容。
73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四平戏的表演艺术既古朴粗犷,又优美自然,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气息与民间色彩。生角出场必自报家门,举止文雅端庄,旦角注重静淑稳重,净角要求粗犷夸张,丑角则引逗滑稽。
74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四平戏技艺特色有穿花对阵、插科打诨、撒帐、人当道具、真刀真枪、打洞破门。
75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本节是对四平戏穿花对阵技艺的介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