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85
颗粒名称: 历史渊源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4
页码: 172-175
摘要: 明代四平腔,为弋阳腔所衍变而成,其年代约在嘉靖至万历间,形成四平腔的地点有各种说法,从其流行情况分析,江苏、安徽为其发祥地。弋阳腔属于高腔,其声腔特点为“其节以鼓,其调喧。”因弋阳腔的伴奏仅有锣鼓,故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序》中亦说其“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戏曲 四平戏

内容

明代四平腔,为弋阳腔所衍变而成,其年代约在嘉靖至万历间,形成四平腔的地点有各种说法,从其流行情况分析,江苏、安徽为其发祥地。四平腔的情况,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述之甚详,据该书云:“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弋阳腔属于高腔,其声腔特点为“其节以鼓,其调喧。”(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不入管弦,亦无腔调,如今弋阳腔也,”(明·杨慎《长庵诗话》),“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明·凌蒙初《谭曲杂答》),“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为众口。”(清·李渔《闲情偶寄》)因弋阳腔的伴奏仅有锣鼓,故冯梦龙《三遂平妖传·序》中亦说其“如弋阳劣戏,一味锣鼓了事。”由于弋阳腔为适应在南京等都市的演出。经文人的加工,向雅化方向发展,山之产生“稍变”,被士大夫认为“令人可通”,从而在南京等地流传开来。明人胡文焕《群音类选》所收录之“诸腔类”剧目,即有四平腔剧目,其于书中注明“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是也。”这些弋阳腔和四平腔的声腔特性与剧目均在福建屏南等地四平戏剧种中遗存。经戏曲专家论证,屏南四平戏即源于明代四平腔。
  四平腔传入福建的时间,因文献无征,难以查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闽人蔡《官音汇解释义》中说到“做九甲(角),唱四平”。而明代台湾诗人黄茂生《迎神竹枝词》说到“神舆绕境闹纷纷,锣鼓咚咚彻夜喧:第一恼人清梦处,大吹大擂四平昆。”明代台湾属福建省的一个府,其“四平昆”的流传与福建有关,也是福建流行四平腔的一个重要证据。
  屏南流传四平戏,是明代四平腔在福建普遍流行的一个实例。虽然,目前尚末发现文献记载,但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陈姓家族的传承谱系中可寻其脉络。屏南熙岭乡龙潭村的陈姓,于明成化年间(1466-1487)迁龙潭村,其始祖陈善与子陈财,因照顾村人傅江、傅海暮年生活,并安葬之,取得傅姓田山财产,从而立足发家。相传,其始祖曾向本村女神临水夫人庙发誓,后日子孙兴旺当世世代代演剧酬神谢恩。至第五世陈马朝,于嘉靖间始学四平腔唱曲,第六世陈志显、陈志现兄弟以后始演戏酬神。至清初陈姓兴盛,开始自筹戏班。清乾隆间陈姓戏班被邀到周边及外乡演出,而始备办戏衣、锣鼓乐器等行头。于是打出班名“开祥云”,并到临县古田、宁德演出。据乾隆十七年(1752年)沈宗良增修的《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鸣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又据乾隆五年(1740年)首任知县沈钟修纂的《屏南县志》载:“山头奶宫,在城东门外东山上,昔有孝女为父讼冤至此殁焉,或云神戴姓,邑人于六月初一演剧庆赞。”至此,龙潭四平戏班社正式走向社会。
  到了清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龙潭村人又陆续组建“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戏班。并有一批艺人到本县南湾、山墩、陆地、茗溪、富竹等村以及宁德嵋屿、洋中、周宁、政和等乡村教演四平戏。到这一时期,屏南及周边县共有数十个乡村办起了四平戏班。这是四平戏最为繁盛时期。清咸丰年间贡生黄正绅,因慕龙潭四平戏,特地携儿从旧城所在地双溪镇,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来到龙潭村看戏,并留下一首《龙潭村观剧赠陈陶川茂才》诗:“到门溪水响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佳景乍经当驻足,故人相见况开颜。欢筵鸡黍叨元伯,舞榭钗裙讶小蛮。喜得从行二三子,归途也学唱刀环。”可见四平戏唱腔、表演是很有特色而引人入胜的。
  清末至民国初,随着乱弹兴起,四平戏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很兴盛,如这一时期的“合兴班”(锤子班),长年在外演出,足迹遍及闽、浙、赣三省,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著名四平戏班社。同一时期闽东、闽北的北路戏、平讲戏都尊称四平戏为“老戏”,并流传着这样一些民谣:“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会溪出瓷瓶,龙潭好四平”;“玉洋出茶瓶,忠洋出贵人,龙潭出四平”;“皇帝有朝廷,龙潭有四平”;“龙潭出戏班,唱戏很大声,出班去做戏,夜夜睡大厅。” 解放后,屏南四平戏又有新的发展,1958年,龙潭村首次发展女演员,改变了由男子统治舞台的局面,为四平戏流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1963年,屏南县文化馆组织四平戏老艺人口述并记录四平戏传统剧目30多本上缴省艺术研究部门。1982年8月,“福建省庶民戏历史讨论会”在屏南召开。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江西、安微、广东、浙江和本省有关剧种的戏曲专家、专业人员,以及本县龙潭村四平戏业余剧团的老艺人、演员共97人参加会议并汇报演出。1984年,龙潭村庶民戏业余剧团前往福州,为福建省文化局举办的“福建省四平腔学术讨论会”演出。至80年代末,屏南及周边地区就仅存龙潭村一个民间业余四平戏班,还在邻县偏僻山村流动演出。到1992年,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全年演出仅约40场。剧团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1999年以来,屏南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多方筹资,积极抢救龙潭四平戏,使沉寂多年的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重新获得生机,2002年以来,龙潭四平戏业余剧团恢复了演出活动。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