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行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990
颗粒名称: 角色行当
分类号: J812.4
页数: 2
页码: 182-183
摘要: 四平戏的行当角色,一直保持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据老艺人说,清朝中叶后发展成9个,增加夫、礼二角;“夫”即老旦,“礼”即副生,这种班底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戏班人员最多时只有26个,除演员9个角色外,后台5人、挑箱6人。如果角色不够,往往一人兼扮几个角色,经常生旦下场后改扮龙套上场。。
关键词: 屏南 文化遗产 四平戏 角色

内容

四平戏的行当角色,一直保持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据老艺人说,清朝中叶后发展成9个,增加夫、礼二角;“夫”即老旦,“礼”即副生,这种班底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戏班人员最多时只有26个,除演员9个角色外,后台5人、挑箱6人。如果角色不够,往往一人兼扮几个角色,经常生旦下场后改扮龙套上场。不同角色地位待遇也不同,正生、正旦、大花属一等;小生、小旦、二花属二等;老生、老旦、三花属三等。
  四平戏班社有个特殊的老班规,平时将全班演员角色分称“三脸堂”,即:凡是扮演生、旦、末、外、贴脚色行当的演员角色,均称之‘白脸堂’;凡是扮演净、丑脚色行当的演员角色,均称之‘花脸堂’;凡是扮演贴杂脚行当的演员角色,均称之‘杂脸堂’。三者总称为“三脸堂”。四平戏班社每到一地演出,要由后勤工作人员与当地戏头联系,事先在戏房内备下三张化妆桌,头一张桌供白脸堂专用,二、三张桌供花脸堂与杂脸堂统用。化妆时由白脸堂领先,接着按序为花脸堂与杂脸堂开始开脸化妆。四平戏的化妆用色仅红、黑、白三种。其中,白的是用一种白色泥粉加冰糖经过煎煮调制而成,称它为‘白水粉彩’;黑的是用煤油或烛点然后,在其上面盖一张纸熏烟,然后将纸上的烟灰刮下渗入榛油调制而成,称它为‘黑油烟彩’;还有红的是‘红干脂彩’,就此三色。”这说明了四平戏早期在化妆运用色彩方面是比较原始。如《白兔记》中的臭奴,其脸部化妆的一双粗大的倒挂眉最为突出,两腮各点红晕一块,红点上点有细碎黑点,眉心至鼻尖部位画一道红色,鼻尖上点有黑点。生、旦角只在双颊涂少许朱砂红。净角全脸一色,只勾画眼眉,并在前额作部分刻画。如呼延赞,仅在额上写一“王”字,全脸黑色,以示其为黑虎精。《白兔记》中的瓜精,则在额上画瓜子芽“V”形图案。姜维、包公则用太极表示精明,能卜善算。家院所挂之髯口称“须口”,呈一字形,用白色马尾毛勾扎于一根10厘米长的细竹条上;须长33.3厘米,于下巴处扎成一小结,用以表示下层人物劳作方便。清后叶,四平戏兴盛一时,在此期间剧目增多,新人物角色不断出现,受其它地方戏的影响,四平戏班社在化妆用色上由原有的“白、黑、红”三色增加了“黄、绿、蓝、紫、粉、灰、金、银”等众多的色彩,这是四平戏班社在脸谱化妆方面的一大拓进。四平戏在脸谱化妆上除了讲究用色技艺之外,还有它自身很独特的一面,那就是“三堂脸”的各类型脚色行当,净、丑行有脸谱谱式,且生、旦、贴、末、外等行也都有古朴的化妆方式。在艺术技法上忠实地继承保留了明代弋阳腔脸谱勾画法和简朴的妆式遗风。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