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福安县” 相关
共 335 条 6 / 23
76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根据明代和清代的记录,福安县畲族在明代时主要分布在福安乡东里四都东岭和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金斗梁(今金斗洋)两个村。清代时期,畲族村落多为明代时期迁入的,畲族谱中记载了一些村落,如钟姓的大西门眠山岗、大林、山头庄、白石磻、大留、林前、上广、坦...
77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清代福安县境内有多个畲族聚居村落,分布在各都之间,以十二都、十六都、二十都、二十五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三十四都等地的畲族人口最多。福安是畲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县。
78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福安县境内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洋面、茶洋、吴厝下、化蛟、桦坪、廉岭等乡村地区。这些地方是福安县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79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90年,福安畲族自然村分布如下:坂中畲族乡(52个畲族自然村)、穆云畲族乡(65个畲族自然村)、康厝畲族乡(37个畲族自然村)、社口乡(48个畲族自然村)、甘棠镇(31个畲族自然村)、溪坪村(35个畲族自然村)、荣岭头村(15...
80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坂中畲族乡和康厝畲族乡是福安市的两个主要的畲族乡,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这两个乡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81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地区的三个畲族乡——坂中畲族乡、康厝畲族乡和穆云畲族乡地处福建省西部,分布着畲族人口。这些乡镇拥有良好的亚热带气候和肥沃的土地,适宜于农业、林业和茶叶种植等多种经营。此外,这些地方还拥有丰富的名胜古迹,如山脉、洞穴和古战场遗址...
82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图表
83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后门坪、大林、和安、井口等畲族自然村是福安市坂中畲族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村庄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保留了丰富的畲族传统和习俗。
84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在土地革命时期分到田地,后丧失。1949年后,政府推行土地改革,畲族农民再次获得土地,但平均占有量低于全县农民。
85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8年起,福安畲族地区实行人民公社化,经历“大跃进”、饥荒与调整。期间存在多种单干形式。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但仍进行农田建设和集体生产,直至1982年。
86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县1980年代起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将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生产体制。至1990年,畲族村委会联产承包成效显著,家庭经营收入占比高。
87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福安地区畲族的劳力构成、耕地构成、农具设施以及农时季节。其中包括畲族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劳动力在畲族在业人口中占相当比重,畲族农民在土地改革后真正成为耕地的主人,以及畲族农具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此外,还描述了各畲...
88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0年代土地改革后,福安畲族农民获得大量耕地,成为耕地主人。随后畲族乡建立,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至1980年代,畲族耕地面积及水田旱地比例持续上升。
89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村以甘薯为主粮,栽培技术与汉族相似。甘薯种植需经多道工序,后加工成薯米。80年代中期后,新品种和锄草剂使用减少了工日。
90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县志记载麦类有大麦、小麦和荞花麦。20世纪50年代后,畲族乡村主要种植小麦。小麦栽培过程包括与草木灰、砒霜混搅撒种,施肥、锄草等环节,最终于4月中旬收割。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