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畲族自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0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畲族自然村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9
页码: 94-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门坪、大林、和安、井口等畲族自然村是福安市坂中畲族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村庄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保留了丰富的畲族传统和习俗。
关键词: 福安市 坂中畲族乡 畲族

内容

后门坪
  古名“洞门宅”,畲话称为“鼓楼”。相传因村落位于江洋村后门,故称“后门畲”,后改为“后门坪”。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31年(1942)属桥溪乡,今属坂中畲族乡,为后门坪村委会驻地。位于坂中乡西北部,与社口乡谢岭下畲村相邻,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海拔250米,村落建于丘陵低洼地界,中有小涧东西横贯村中,村落共有土木建筑房屋52座,由池丘、坑乾、湾中、岗头四块聚居地组成,村落由东向西倾斜,东北部有猫狸岩、东部有后门山、东南部有周垄等小山梁。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田390亩。耕作地点最远为1.5公里,最近在村口。村前道路为土路,饮用井水,20世纪70年代曾建小水电站,1987年架设高压线路,供以生活和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乡村医生1人,有小学1至4年级,学生82人,畲族教师5人。可通广播、电话。全村127户606人,其中男336人,女270人。主姓为雷姓,于清康熙二年(1663)由五斗(月斗)迁入。有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的雷氏宗祠,为福安雷氏总祠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福安、霞浦一带畲族盘歌聚集此地。传统手工艺为打砻业,1950年以前,村民好行巫。
  大林
  又名“大蓝”,相传村址原为大树林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35年(1946)属城厢乡坂中保,今属坂中畲族乡,为大林村委会驻地。位于坂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落坐西向东,海拔375米,东至洋乾,西至岗顶,南至赤花垄,北至刘田。房屋依山叠建,土木结构83座,钢筋水泥1座。道路为石板梯级路,饮井水,1980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305亩,其中水田230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有村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通广播、电话。小学学生78人,教师3人,班级3个。全村576人,其中男250人,女226人。主姓钟,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自西门外五都眠山岗迁入大林。有钟氏宗祠为福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钟熙侯王土主庙,是福宁府钟姓发祥地之一。
  和安
  又名“和庵”、“禾庵”。由和安上村、和安下村组成。清初,仅下村称为“和庵”,又名“南坑”,上村称为“鹿柏乾”,都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清雍正年间,“鹿柏乾”改名“和庵”,才有“和庵”上下村的别称。同时,上、下村一并改属界西里六都。民国31年(1942)属桥溪乡,今属坂中畲族乡,为和安村委会驻地。位于坂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300米,村落建于坡地,上村、下村以一条小山涧和林带相隔,上村在南部,下村在北部,上村坐西南向东北,下村坐北向南。村落房屋依山叠建,共有房屋72座,其中上村42座,下村30座,除上村7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2亩,其中水田26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有建于1985年的坂坪公路横穿上村,饮用山泉水,1976年架设电线,设有卫生所,村医1人,供销店5个,畲族店主5人。有小学设学前班及1至4年级,班数5个,学生95人,教师6人,其中畲族2人。可通广播、电话。全村104户534人,其中男271人,女243人。1990年人口普查,和安村委会(包括上村、下村、对面村、七埞、桦坪、白石岩下、山头坪)人口1336人,其中畲族1320人。上村钟姓属大林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农历十月二十二日由五都上广村迁入,下村雷姓于明崇祯年间由霞浦柴镇坪迁福安十九都溪塔,又于清顺治初年迁入。传统副业为建筑业,今有泥工匠132人,木工匠43人,占人口总数的30%。上村狮子面龙岗有钟氏宗祠,后座起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农历十月,前座起建于光绪十年农历十一月,民国5年农历四月建祖龛。农历八月祖牌进龛。下村有雷氏宗祠,后座建于1953年,前座建于1957年。相传有和安四景,包括“狮子献球”、“龙岗腾光”、“奇峰仙迹”、“双井同源”。
  井口
  又名“井湖”,曾名“卓林”,为卓姓汉人居地,卓家村因滑坡而废圯,后为蓝姓畲族迁入。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31年(1942)属蓬山乡,今属坂中畲族乡,为井口村委会驻地。位于坂中西部,与穆云乡下逢村相邻,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海拔250米,村落建于丘陵山坳地界,上村外村在山坳南面,下村在山坳北面,上村下村之间有小涧横贯其中,共有土木结构房屋53座,其中上村24座、下村23座、外村6座,房屋沿坡地叠建,上村坐东向西、下村坐北向南,外村坐东向西。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82亩,其中水田355亩。耕作地点最远为5公里,最近在村口。村前道路为土路,饮用井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4个,畲族店主4人,有小学1至4年级,教师3人。可通广播、电话。全村94户472人,其中男245人,女227人。主姓为蓝姓,蓝姓于明崇祯年间由罗源鼓楼石桥仔头迁福安洋坪溪尾湾,历3世后迁入井口。副姓为雷姓,属后门坪雷,清代由十六都月斗迁入。有建于清代的蓝氏宗祠。
  日宅
  原名“倪宅”,相传原为倪姓居住地,清代名为“岭门二宅”,后改为“日宅”。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民国31年(1942)属实验乡吴厝下堡,今属坂中畲族乡,为日宅村委会驻地。位于坂中乡南部,与溪潭乡牛埕村相邻,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韩阳镇阳尾村5公里,海拔400米,村落位于青龙岗山垄内,房屋沿山垄叠建,共有房屋18座,除4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房屋坐向大多为坐西南向东北。全村有耕地面积280亩。其中水田230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村口。阳尾溪渡船靠岸后有石块砌成梯路直通村口,饮用山泉水,1988年架设高压线路,以供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村医1人,供销店1个,畲族店主1人。小学有5个年级,包括学前班及1至4年级,学生73人,教师5人,其中畲族1人。全村44户,202人,其中男109人,女93人。主姓钟姓,为大林钟,于清乾隆九年(1744)由林前(今溪潭蓝田村)迁入。
  仙岩
  又名“仙岭洋”。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31年(1942)属实验乡仙岭洋保。今属坂中畲族乡,仙岩村委会驻地。位于坂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落坐西向东,海拔250米,东至小洋乾,西至岗顶,南至百望岭,北至和安坑。房屋依山叠建,土木结构85座,钢筋水泥3座。福穆公路经过村口,饮井水,1975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760亩,其中水田570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8间,畲族店主8人。有村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通广播、电话。市民族实验小学位于村北,有学生447人,10个班级,教师29人,其中畲族教师5人。市公办文化站位于村南。全村共785人,其中男411人,女374人。主姓钟于明代天启年间自大林迁入。村内有钟氏宗祠、五显帝宫。村后是“韩阳十景”之一的“仙岫晴云”景观地。
  林岭
  又名“廉岭”,《福安县志》光绪十年版载:“岭因薛明月先生名”。薛明月即薛令之,唐代神龙二年(706)进士。由林岭下村、林岭上村组成。两村相距1公里。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民国31年(1942)属实验乡廉岭保,今属坂中畲族乡,村委会驻地设下林岭。位于坂中乡南部与溪潭乡交界地。下林岭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下林岭坐西向东,海拔275米,上林岭坐南向北,海拔345米。村落东至亭兜,西至清源,南至日宅,北至洋坪。上下林岭各有土木结构房屋17座和13座。道路为石块垒成梯级路,上林岭饮井水,下林岭用自来水。上林岭有耕地面积310亩,其中水田160亩;下林岭有耕地面积275亩,其中水田145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1991年通电。下林岭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上、下林岭通广播,下林岭通电话。上林岭小学有学生31人,教师1人,1至3年级复式班;下林岭小学有学生54人,教师2人,1至3年级。上林岭共279人,其中男153人,女126人。主姓雷,于清顺治二年(1645)由十八都大丘田迁入。下林岭共321人,其中男166人,女155人。主姓钟,于清代中期由大林迁入。上林岭有雷氏宗祠1座,下林岭为“韩阳十景”之一的“廉岭孤树”景观遗址。
  月斗
  又称“五斗”,因村四周有五座形似斗的山包,遂名,后人又认为该地形似月牙,故又称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31年(1942)属桥溪乡许井保,今属坂中畲族乡许洋村委会。位于坂中乡中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150米,东起坑头,西至角里,南界后门坪,北至漱头。房屋依山垄叠建,共12座,土木结构。村道为土路,饮用山泉水,1991年通电,通有线广播。共有耕地面积152亩,其中水田130亩,耕作地点最远2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卫生所1间,畲族村医1人。小学学生36人,教师1人,畲族,3年段复式教学。全村314人,其中男178人,女136人,主姓雷,于明末由燕迹迁入,还有蓝姓畲族。
  洋坪
  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31年(1942)属实验乡湖口保,今属坂中畲族乡彭家洋村委会。位于坂中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落坐西向东,海拔150米,西起村后山岗顶,东至牛梨坪,南起赤岩坑,北至松柴岗。房屋依山而建,共26座,土木结构。村道石板路,饮用山涧水,1976年通电。共有耕地200亩,其中水田170亩,耕作地点最远2公里,最近村口。小学学生28人,教师1人,2年段复式教学。全村164人,其中男91人,女73人,主姓蓝,于明末清初由罗源迁入。村民擅鼓吹乐。
  燕科
  旧名“燕窝”,与燕坑“燕窝”同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藏高山村钟谱内《燕窝村记》载“燕窝由扆城而南三十余里,居穆水之西,川绕于前,山环于后,清流湍耳得之而为声,茂林修竹目遇之而成色,亦幽居之胜概也。前有大道可通松政等处,由道中瞩之,由林木苍苍,瓦屋鳞鳞,昭然在望。旁有小径达于村,行数十步,四顾渺然,反失所在,盖山道纡徐盘曲而群峰为之四合也。经数十步,乃豁然开朗,如归李愿之盘谷,如游桃源之别洞,阡陌交通矣。窝者,藏也,紫燕归来巢于梁上,无须桑土,何忧风雨之飘摇,故名之曰‘燕窝’,此其居安而地密也。”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31年(1942)属穆阳镇溪亭保,今属穆云畲族乡,为燕科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南部,穆水北部,康厝乡交界处。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20米。村落坐西北向东南,有土木结构房屋14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8亩,其中水田188亩。村前为土路,就近有赛浦线公路,饮用田水,有生产、生活用电。村内有供销店2个,店主2人。小学学生140人,5年级加学前班,教师7人。全村36户195人,其中男103人,女92人。主姓为蓝姓,于清光绪年间由十六都井口村迁入,还有雷、钟2姓,于清代分别由牛石坂、大林迁入。
  南山
  又名“庄后南山”,因村址坐南遂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今属穆云畲族乡,为南山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500米。村落位于山腰。坐东向西,四周山峦环绕,有土木结构房屋32座。耕地面积263亩,其中水田193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村前道路为泥土路,饮用自来水。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小学为市15所民族重点小学之一,学生128人,教师7人,幼儿班及1至5年级。全村68户、332人,其中男182人,女150人。主姓雷,清代初年自霞浦垄边迁入。村南5公里处有名山,称“牛池坪”,原名“银池坪”,山中有一水池,相传唐代黄巢造反时池中埋下9库18缸白银。之后牛群也在池中泅水,又名“牛池坪”。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家男女在此山中盘歌。
  洋坪
  又名“杨坪”,相传原为杨姓人居住,后杨村废圯。畲族多数住户于20世纪50年代初迁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畲村。属穆云畲族乡,为洋坪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南部,穆水河畔,为穆云、康厝2乡交界地,村北有牛楼山。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海拔65米。村舍依开阔地密集而建,呈方块形,有土木结构房屋36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5亩,其中水田323亩,山地资源匮乏。村周围都是穆阳苏堤村田地,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1公里。有机耕路并接小浦公路直抵村口,饮用渠水、有生产、生活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小学有5个班级,学生84人,教师4人。共有54户,241人,其中男129人,女112人。主姓钟,由甘棠山头庄迁入;副姓雷、蓝2姓分别由康厝红坪和社口谢岭下迁入。
  溪塔
  相传临溪曾有一塔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35年(1946)属穆阳镇溪亭保,今属穆云畲族乡,为溪塔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中部秀溪河畔,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海拔90米,村落坐东北向西南,房屋建于平原地带,共53座,为土木结构。耕地面积174亩,其中水田170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饮用井水与自来水,有生产、生活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5间,畲族店主5人。小学学生100人,教师6人,班级6个,有幼儿班及1至5年级。全村共61户,269人,其中男148人,女121人。主姓蓝,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由寿宁迁入,是福安蓝姓主要发祥地之一。
  虎头
  又名“寿宁庵”。相传后门山形势如虎头因此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35年(1946)属穆阳镇溪亭保,今属穆云畲族乡,为虎头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海拔60米,村落位于秀溪畔平原,为福安少有的位于平原的畲村之一,村西有虎头山,村东有九狗十八岔,二者相关而有虎落平洋给狗欺的传说。村中有土木结构的房屋33座,多为坐东向西。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97亩,其中水田173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村前有虎头坝,并修有水渠灌溉穆阳桂林坂等2千多亩良田。有机耕路,并有虎头公路桥,交通十分便捷。饮用田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小学为福安15所畲族重点小学之一,有学生167人,教师9人,1至5年级及幼儿园。全村共有39户,220人,其中男118人,女102人。主姓为吴姓,清末由墓亭迁入,副姓为雷姓。
  王楼
  相传原为王姓汉人居住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35年(1946)属穆阳镇王溪保,今属穆云畲族乡,是王楼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中部,海拔275米,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西向东,东至井口坑,西至鸪凤桥,南至岔头,北至孩儿坐穴。共有房屋54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520亩,山场2千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村道由碎石路与泥土路组成,缺水,多饮用田水,1989年通电。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学校有学生65人,教师3人,1至3年级复式教学。全村145户555人,其中男310人,女245人。主姓蓝,于清乾隆十四年(1675)由康厝半山迁入。另钟姓为大林钟,于乾隆八年(1669)由社口徐墩坂迁入;雷姓由后舍迁入。
  中岙
  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31年(1942)属蓬山乡隆坪保,今属穆云畲族乡,为中岙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东部,海拔100米,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东至里岙,西至蓬溪,南至龙首桥,北至笊篱壑。房屋共21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70亩,其中水田15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泥土村道,饮用田水和山泉水,水质差,1989年通电。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学校有学生26人,教师1人,1至3年级复式教学。全村共有23户119人,其中男76人,女43人。主姓蓝,清代由溪塔迁入。
  梨田
  又名“梨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七都。民国31年(1942)属蓬山乡翁洋保。今属穆云畲族乡,为梨田村委会驻地。位于穆云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东邻逢溪,西接加头,南至蓝柄村,北靠湖头山。村落坐西向东,村后有老鹰石,村北有长毛山。房屋依山而建,共15座,为土木结构。共有耕地面积107亩,其中水田10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福穆公路直抵村口,饮用田水,水质差。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学校有学生51人,教师2人,2个班,全村18户96人,其中男64人,女32人。主姓钟,为大林钟,清代自金斗洋迁入。
  上高山
  又名“墘山”。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35年(1946)属穆阳镇溪亭保,今属穆云畲族乡高岭村委会。位于穆云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500米,村落坐西向东,由上高山,下高山组成,东至洞岩山顶,西至牛池坪,北至黄儒,南至财元。房屋14座,为土木结构。上高山耕地面积212亩,其中水田180亩,旱地32亩;下高山耕地面积50亩,其中水田32亩,旱地18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有30%的耕地远离村庄5公里。土石道路,饮用山泉水。学校有学生31人,教师1人。全村18户,103人,其中男55人,女48人。主姓钟。为市茶叶名种“福安大白茶”原种之村。山有怪石,名“鹰石”。
  后舍
  又名“后漈”。因山形如漈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31年(1942)属蓬山乡隆坪保,今属穆云畲族乡科后村委会。位于穆云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村落坐东向西,海拔250米,东起半岭大路亭,西至里科后,南起回头龙坑中至叠石岔门,北界半岭后坑至山腰岗顶。房屋依山而建,共30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饮用简易自来水,1990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320亩,其中水田26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村口。小学学生45人,教师2人,其中畲族1人,4年段复式教学。全村265人,其中男160人,女105人,主姓雷,于清顺治七年(1668)由十五都赤乾迁入。
  凤洋
  又名“凤翔”。因村落位于凤翔山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35年(1946)属穆阳镇凤曹保,今属康厝畲族乡,是凤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康厝乡东北部,海拔225米,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东至大丘山,西至铁镐山,南至水尾山,北至黄楼山、铁叠垄,村落由上村、下村、里村组成,里村又名“里碓”。房屋沿山叠建,共83座,其中上村13座,外村47座,里村23座,除2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水田865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4公里,有40%的耕地位于此。有石板阶梯路直抵村口。半数人家饮用简易自来水,半数人家饮用井水。1982年架电。有供销店6间,畲族店主5人,汉族店主1人。有卫生所,乡医1人。1953至1983年通广播和电话。学校为市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学生97人,1至5年级,教师7人。有建于1955年的村文化站。全村173户,830人,其中男482人,女348.人。主姓钟,为大林钟,于清康熙年间由芹菜洋迁入。凤翔山南有“清泉宝洞”避暑胜地。
  金斗洋
  又名“金斗梁”、“金斗量”。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35年(1946)属穆阳镇梧洋保,今属康厝畲族乡,是金斗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康厝乡东北部与坂中畲族乡交界地,海拔160米,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村落坐东向西,东至米坪山,西至鲤鱼坂,南至金岭岗,北至大坝头,村北有小山涧环流。房屋沿山叠建,相互挨接连成寨堡,中有石梯路伸向各门户,共有房屋76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840亩,其中水田792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3公里。饮用山泉水,道路为石块阶梯路,1972年建立水电站,村西北有建于1972年金斗洋水库,是畲族村容量最大的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1953至1983年通广播、电话。学校为市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学生118人,班级6班,包括学前班及1至5年级,教师7人,其中畲族1人。全村610人,其中男335人,女275人。主姓雷,原居溪潭林前(蓝田)薛坂王墓,于明崇祯年间移居仙石、大林、岭门等地。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移坑兜,9个月后,于冬季移居上金斗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移居下金斗洋。村前有初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的庙宇,为纪念村中武林高手雷大三十二公,即雷朝宝。村庄于1984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村,有畲族“武术之乡”的誉称。
  长潭
  因村前有廉溪流过故名。因村内有巨石,形如青蛙,又名“青蛙庄”。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谣道:“长潭十五都,三只鲤鱼沿溪走(游),谁人寻到穴,银金量箩不量斗。”民国时期属梧溪保,今属康厝畲族乡,是长潭村委会驻地。村落由上长潭、下长潭组成,下长潭海拔30米,上长潭80米,位于康厝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东至白岩,西至杨梅山水坑,南临廉溪,北至走马峰。房屋沿山叠建,共33座,其中上村17座,下村16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275亩,其中水田271亩,包括上村132亩,下村139亩,旱地4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2公里。用水困难,饮用泉水、田水、溪水。道路为石块路,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闽东前往闽北的“官路”,村前有东西走向的龙溪水利。1984年通电。有供销店4间,畲族店主4人。上下村各有1所学校,上村学生27人,下村29人,各有1个教师,2个班级,1至3年级复式教学,校舍简陋。全村79户,361人,其中男194人,女167人。主姓雷,祖籍古田新尾坑,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正月初一祖屋失火,谱牒焚毁,迁徙情况无考,仅知与穆云南山雷氏同宗,上长潭村头有怪石巨枫,修竹婆娑,景致幽深。
  红坪
  又名“南蛮”、“南坪”,因村落坐南故名,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蓝坪”,1965年因广种红萍,又改得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时期属中藻保,今属康厝畲族乡,是红坪村委会驻地。位于康厝乡中部,海拔125米,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落坐南向北,东至普照山,西至蛤蟆洋,南至细家山,北至柿墘,房屋沿山叠建,共57座,其中砖木结构1座,其余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458亩,其中水田378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2公里,30%的耕地位于此。有机耕路直抵村口。饮用山泉水,水源不足。1965年通电。有供销店5间,畲族店主5人。有卫生所,村医1人。学校为市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学生108人,有学前班、1至5年级,教师7人,其中畲族1人。全村128户,共472人,其中男253人,女219人。主姓雷,明万历年间由四都后楼迁入。
  东山
  因村落位于眠犬山东部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时期属中藻保,抗清将领刘中藻曾隐居攻读于附近的“东山雪洞”。今属康厝畲族乡,是东山村委会驻地。1988年因滑坡村落住户陆续迁至眠犬山下新址,故一村分为二,有上东山、下东山。位于康厝乡南部,上东山海拔270米,下东山海拔35米,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坐东向西,东临眠犬山,东南至石碑洋田,西至蛤蟆洋,南至白叶垄,北至涵卯小溪。房屋依乡土地管理所规划建设,今有2层房屋2座,1层房屋3座,其余31座正在建设中。有耕地面积396亩,其中水田359亩。耕作地点最近1公里,最远5公里。机耕路直抵村口,饮用溪水,1989年通电。有供销店3间,店主3人,其中畲族2人。学校有学生44人,教师3人,1至4年级复式教学。全村96户366人,其中畲族290人,包括男173人,女117人。主姓钟,为大林钟,于明万历至隆庆年间由甘棠山头庄迁入上东山。域内有“东山雪洞”,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
  因村庄坐落于老虎岩半山腰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七都。民国时期属龙芦保。今属康厝畲族乡,是半山村委会驻地。自20世纪40年代始陆续迁入洋中田,故分为上半山、下半山两村,1988年上半山全部迁入,两村合并,沿用旧名,统称“半山”。位于康厝乡中部,海拔39米,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村落坐东向西,东邻穆水,西至老虎岩,南至赛浦公路,北至石背山。房屋建于洋中田内,共49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470亩,其中水田400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5公里,有30%的水田位于此,饮用简易自来水,1982年通电。有供销店4间,畲族店主4人。学校有学生60人,1至3年级,教师3人。全村99户540人,其中男290人,女250人。雷姓于明代末叶由古田三漈坑迁福安平石,复迁苏家坂再迁半山。蓝姓一支于清康熙年间由漳后迁入,另一支由罗源坝头迁入。
  桂垄
  曾名桔垄,因山垅里盛猖桔子遂名。20世纪50年代置“桂垄”行政村遂沿用成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31年(1942)属穆阳东南保。今属康厝畲族乡彭洋村委会。位于康厝东南部与溪潭乡交界处,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村落坐东向西,海拔500米,东起仙坪,南至坪石,西起龙岗头,北至后垅岗路为界。共有房屋27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饮用山泉水和井水,1983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210亩,其中水田160亩,有4条水坝,水渠长6公里,水库蓄水20万立方米,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小学学生50人,畲族教师2人,1至5年级复式教学。全村330人,其中男200人,女130人。主姓蓝,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墓亭迁入。还有雷姓于乾隆四十四年由林岭迁入,钟姓于清康熙三年(1664)由大林迁入。
  铁湖
  又名“獭湖”。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民国31年(1942)属实验乡柳堤保,今属城阳乡,为铁湖村委会驻地。位于城阳乡西南部,国道福汾线东侧,与乡政府驻地相距5公里。村落建于山脚,坐东向西,海拔25米,东至必井,西至长溪,南至马宅,北至里山。有房屋16座,除1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17亩,其中水田18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饮用井水,有200米灌溉水渠1条,1970年通电。设有卫生所,乡村医生1人,有供销店4间,畲族店主4人。小学为市重点民族小学,寄宿制,学生200人,班级5个,教师8人。全村25户312人,其中男216人,女96人,可通广播、电话。主姓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由梨坑迁入。村内有祠堂、庙宇。
  茶洋
  又名“壑里”。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六都,民国35年(1946)属石门乡茶洋保,今属城阳乡。为茶洋村委会驻地。位于城阳乡南郊,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330米,东至日山,西至白坑,南至黄兰,北至马下。有土木结构房屋32座,砖木结构房屋2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60亩,其中水田50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饮用井水,机耕路直抵村口,水库1座,有生活生产用电,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设卫生所,畲族乡村医生1人。小学设1至4年级,学生73人,教师4人。通广播、电话。全村30户,118人,其中男61人,女57人。主姓钟,为大林钟,另有蓝姓。
  龙潭面
  因村落位于龙潭湖面上遂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七都。民国31年(1942)属王松洋乡龙潭面保。今属溪柄镇,是龙潭面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柄镇南部,与松罗乡交界,海拔220米,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村落东北向有可坑山、仙桌山、厝岗山等,山有风水树木,九松二木荷。西南方是龙潭湖,龙潭溪以东北向西南走向注入龙潭湖内,将村落一分为二,西北方为小龙,蓝姓居住,东南方为大龙,钟、雷两姓居住。小龙房屋15座,大龙房屋16座,均为土木结构,房门都对溪而开。共有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128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村前为石板路,岭名为“阿弥陀佛岭”,饮用溪水,已通电。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有小学,1958年转为公办。全村共有52户,260人,其中男132人,女128人。主姓蓝,于清乾隆三年(1738)由松罗月旁山迁入。另钟姓于乾隆四年由潭头小坑迁入。雷姓于乾隆六年由磨录坑迁入。
  东山
  村落原在东山垄故名,1954年移居现有住地,仍沿用旧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四都,民国31年(1942)属柏洋乡斗面保,今属溪柄镇,为东山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柄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海拔120米。村落依山坳叠建,坐西向东,村中凹处有一条石砌梯路,门多朝北,北村称为“塔里”。东部岭兜岗,西部横洋岗,南部宫岗,有土木结构房屋23座。耕地面积113亩,其中水田102亩。道路为碎石梯路,饮用井水。设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小学1954年开办,学生53人,教师3人。全村39户,150人,其中男86人,女64人,主姓雷,于明嘉庆年间由四都后楼迁入,是福安雷姓较早发祥地。
  彩花桥
  相传古道上曾有石板桥,为蔡氏所建,桥名蔡桥,村落由此转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四都。民国时期属柏洋乡斗面保。今属溪柄镇,是彩梅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柄镇东北部,海拔240米,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村落坐西向东,东至门首下,西至平岗,南至大湾,北至清水壑。房屋依山叠建,门大都向东,共20座,除3座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04亩,其中水田85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机耕路距村0.5公里,饮山泉水,已通电。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有卫生所,村医1人。学校有学生75人,教师7人,1至5年级。全村共31户,156人,其中男女各78人。主姓钟,由前洋迁入。
  葛藤坪
  相传原山场为长洋村林姓人所有,后来钟姓两兄弟在此迁居建房,当时宅地被葛藤网住,故名为“葛藤坪”。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七都,民国31年(1942)属王松洋乡,今属溪柄镇长洋村委会。位于溪柄镇南部,福霞公路的东南侧,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村落建在山坳中,海拔90米,村东有墓头岗,岗上多松、樟、枫等风水树,村中有小涧贯穿,房屋依山叠建,坐北向南,有土木结构房屋36座,共有耕地面积227亩,其中水田177亩。耕作地点,50%的耕地距村1~1.5公里,50%的耕地距村2.5公里。1977年修黄土机耕路与福霞公路衔接,饮用山泉水,1989年架设高压线。村内1间供销店,店主1人,畲族。全村62户230人,其中男132人,女98人。主姓钟,于清道光年间从孟洋满洋中迁入。习俗近于霞浦。
  鹅山
  因村座落于鹅山,故以山名作村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31年(1942)属泰逢乡后洋保。今属潭头乡,为鹅山村委会驻地。位于潭头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2.5公里,海拔200米,东至琵琶洋,西至后洋,南至垄头,北至槟树岗。村落坐西向东,房屋依山叠建,共19座,土木结构。共有耕地面积226亩,其中水田86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机耕路直抵村口,饮自来水,1986年通电,有村碾米加工厂。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有卫生所,村医1人。学校有学生56人,教师2人,1至4年级复式。全村共有45户240人,其中男142人,女98人。主姓雷,于清乾隆六年(1741)从康厝南坪(今红坪)迁入。
  蓝田
  又名“林前”,相传畲家初迁定址时,村前有大树林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28年(1939)属磻溪乡蓝桥保,今属溪潭乡,为蓝田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30米,东至溪潭岐壁头,西至港里,南至东坂,北至七埞。有土木结构房屋54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95亩,其中水田571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机耕路直抵村口,饮用简易自来水,有灌溉水渠1条1400米,1984年通电。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设卫生所,畲族乡医1人。小学为市民族重点小学,寄宿制,设1至5年级,学生170人,教师9人。全村103户,共432人,其中男244人,女188人。主姓钟,为大林钟,清顺治年间迁入。另有蓝姓由穆云溪塔迁入,雷姓由穆云王楼迁入。有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的钟氏宗祠。
  南山
  因村址坐南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31年(1942)属溪潭乡潭头保。今属溪潭乡仙石村委会。位于溪潭乡西北部,与乡政府驻地相距5公里,村落坐南向北,海拔300米,东至廉村,西至六角下,南至村顶山岗,北至双峰仙岩。有土木结构房屋50座,砖木结构房屋2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25亩,其中水田21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村口。饮用井水,有石板路直抵村口,1988年通电。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小学1至3年级,学生68人,教师2人。全村79户356人,其中男208人,女148人。主姓蓝由溪潭横林迁入,另有钟姓由康厝凤洋迁入,雷姓由穆云后舍迁入。
  七埞
  曾名“蓝容”,因村下有七坪园坪遂有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28年(1939)属磻溪乡蓝桥保,今属溪潭乡蓝田村委会。位于溪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100米,东起卜亭山,西至仙人桥,南起蓝田村界,北至彭洋村界。共有房屋28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饮用河涧水,1986年6月通电。共有耕地面积255亩,其中水田214亩,有2条水坝,水渠3公里,耕作地点最远2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小学学生22人,教师1人,复式教学。全村242人,其中男120人,女122人,主姓雷,于清初从牛石坂迁入。村中有猫头鹰石、鸡公石相互鸣叫的传说。
  瓜溪
  曾名狮子庄,相传村后山形似狮子,故有旧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37年(1948)属廉溪乡柯洋保,今属溪潭乡,为瓜溪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潭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2公里。村落坐西北向东南,海拔230米,东起本村水尾,西至平岗尾,南起横路下,北至瓜落坪。共有房屋25座,除1座是混凝土结构的,其余土木结构。村道为土路,饮用溪水,1990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170亩,其中水田14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小学有学生65人,教师5人,5个班级。全村221人,其中男98人,女123人。主姓雷,于清末从霞浦崇儒迁入,还有钟、蓝畲族和黄姓汉族。钟姓于清末从横林迁入。
  上马山
  又名“石壁上”、“槟树下”、“大埕”。因村后山形似马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都,民国31年(1942)属溪潭乡马山保,今属溪潭乡马山村委会。位于溪潭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100米,东起松岩头,西至小坝,北起林岭岭头,南至外岙。房屋18座,土木结构。村道石板路,饮用山涧水,1974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146亩,其中水田13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村口。小学学生13人,教师1人,2年段复式。全村210人,其中男115人,女95人,除畲族外,有李姓汉族70人。主姓雷,于明末清初自林岭迁入,蓝姓于清末自井口迁入。
  茶洋
  又名“茶阳”、“小茶洋”。因盛产油茶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四都。民国35年(1946)属狮峰乡首洋保,今属松罗乡,为茶洋村委会驻地。位于松罗乡东南部,与霞浦县交界,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海拔330米。北部苎麻园山,南部棋盘丘,东部小山涧,西部福霞公路。村舍布局分散,房屋多坐北朝南,共有土木结构房屋20座。共有耕地面积506亩,其中水田435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道路为碎石土路,饮用自来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村医2人,其中畲族1人。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小学为市重点民族小学,学生数40人,教师3人。全村共78户,397人,其中男237人,女160人。主姓雷,清代由坂中林岭迁入;副姓钟,由福鼎单桥迁入。
  后洋
  清代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仁风里二十七都,民国31年(1942)属王松洋乡,今属松罗乡,为后洋村委会驻地。位于松罗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470米,东起柳溪,西界尤岙,南起茶洋、王隶,北至满洋。共有房屋30座,为土木结构。道路为机耕路,饮用山泉水,1980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277亩,其中水田250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小学学生56人,教师3人,其中畲族1人,年级1至4年复式教学。全村364人,其中男200人,女164人。主姓蓝于清初自溪塔迁入。还有钟姓畲族。
  谢岭下
  又名“畲仔下”,清光绪县志称为“蛇仔下”。相传原为谢姓汉人居住地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31年(1942)属桥溪乡。今属社口乡,为谢岭下村委会驻地。位于社口乡东南部,与坂中乡后门坪村相邻,与乡政府驻地相距10公里,海拔375米。村落建于太阳山坡地,共有土木结构房屋47座,砖木结构房屋1座,房屋依山沿坡叠建,坐东向西。村落分上村、下村,并与顶头厝、井中紧挨,有耕地面积789亩,其中水田593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村前道路为黄土路,饮用井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村医1人,供销店3个,店主3人为畲族,有寄宿制小学5个年级4个班级,学生72人,教师4人。可通广播。全村124户602人,其中男310人,女292人。上村、顶头厝、井中等为蓝姓,于清康熙年间由宁德九都猴墩迁入,下村为雷姓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后门坪迁入。上村有后座建于民国27年(1938),前座建于1957年的蓝氏宗祠。
  南山
  因村落位于山南面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福安乡平溪里九都,民国31年(1942)属坦洋乡利山保。今属社口乡利岔村委会。位于社口乡中部,海拔100米,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东至后坑,西至顶岗岭,南至西洋溪,北至大墓头山,村落坐南向北,房屋依山而建,大门多朝北,共35座,除5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共有耕地面积451亩,其中水田366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村路为石子路,饮用自来水,已通电。有供销店4间,畲族店主4人。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学校为市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寄宿制,有学生221人,班级7个,教师15人。全村共85户,370人,其中男205人,女165人,主姓钟,于清康熙六年(1667)从浙江泰顺鳌阳田边迁入。吴姓于清道光二年(1822)迁入。雷姓于民国时期,从谢岭下迁入。
  山头庄
  又名“上下垄”。近代人作《明公创居歌》赞道:“高冈栖止频回顾,山头择地最为良。”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沿江里十八都,民国35年(1846)属三塘镇倪洋保。今属甘棠镇,为山头庄村委会驻地。位于甘棠镇西北部,与溪潭乡交界,距镇政府驻地12.5公里,海拔430米,村舍建于山坳两侧,坐西南向东北,共有土木结构房屋63座,房屋依山而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90亩,其中水田130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饮用井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卫生所,有畲族村医1人。有2个供销店,有畲族店主2人。小学学生数17人,教师2人。全村82户,314人,其中男186人,女128人。主姓钟,为大林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迁入,有建于清代的钟氏宗祠,西北部有狮峰狮子岩,古人诗曰:“瑞草堆毛翠欲浮,疑麟非虎孰堪俦,应知逐电追风急,恰是青狮戏彩球。”又有鸡冠顶,古人诗曰:“灵钟鸡顶似冲冠,戒旦鸣晨警此间。展翼当如飞凤势,文明五色肇名山。”
  田螺园
  又名“田雷王”、“田螺王”、“田螺洋”。因村舍位于形势如田螺的山包上故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田螺园雷谱载,肇迁始祖明贤公,“深通地理,寻山玩水,见国泽田螺王之地,仰观四顾空阔,前有长江潮水茫茫,千舟往还,又兼沙结海塘,镇作江中,后有层峦起伏,瀑布环绕,林木深处景色鲜新,隔绝人烟,更兼松苍柏翠,水秀山灵,峰回路转,龙蹯虎踞,甘泉涌出,土膏肥妍,遂构庐而居焉。”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沿江里上下二十九都。民国31年(1942)属三塘镇外塘保。今属甘棠镇,是春螺云村委会驻地。位于甘棠镇东南部,白马河、甘下公路西侧,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房屋沿山梁而建,坐向不一,有土木结构房屋48座。共有耕地275亩,其中水田172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村前是泥土路沿坡而上,饮用井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2个,畲族店主2人。小学2个班级,学生86人,教师2人。全村95户,489人,其中男281人,女208人。主姓雷,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坑下楼迁入。村南100米处有白云庵,村口有7株大榕树,青葱如盖,蔚成奇观。
  过洋
  又名“过洋里”。相传原为郭姓人所居,又称“郭洋”,后郭氏渐迁出,蓝雷诸姓迁入。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沿江里二十八都。民国35年(1946)属三塘镇鹳里保。今属甘棠镇,为过洋村委会驻地。位于甘棠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70米。村舍建于小盆地,北垄头山,南坝头山,西岔门,村西有小山涧绕村而过,村落由上洋中、下洋中构成。全村有土木结构房屋54座,钢筋混凝土结构2座。共有耕地215亩,其中水田142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饮用井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4间,店主4人。小学是市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寄宿制,学生130人,班级5个,教师8人。上洋中37户153人,其中男84人,女69人;下洋中30户147人,其中男93人,女54人。主姓蓝,由霞浦盐田高山迁入,副姓雷由宁德猴墩迁入,钟为大林钟,于清乾隆年间迁入。盛产巨峰葡萄,占地55亩,年收入6万元。1988年4月过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坑门里
  又名“坑源里”。民国时期有诗载:“山川原气本相同,棋布星罗开窍通,众水会流经出口,坑源庐处永财丰。”又相传村前坑门有巨石,夜间巨石自动将坑门关闭,而村落安然藏匿于坑门内,因此称为“坑门里”。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沿江里上下二十九都。民国35年(1946)属三塘镇大留保。今属甘棠镇,为坑门里村委会驻地。位于甘棠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80米。村落建于山谷两侧,共有土木结构房屋69座,房屋坐向不一。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94亩,其中水田60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有机耕路直达村口。饮用山涧水,有生活、生产用电。设有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供销店1个,畲族店主1人。小学为市15所重点民族小学之一,寄宿制,6个班级,学生120人,教师8人。全村123户,650人,其中男350人,女300人。主姓钟姓,为大林钟,于明正德十年(1515,一说为正德十一年)迁入。有钟氏宗祠,后座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农历六月,前座建于宣统元年(1909)农历十月。相传有坑源里八景,包括“弥勒坐堂”、“悬钟挂壁”、“纱帽献瑞”、“石印呈祥”、“双鲤朝天”、“三仙放葫芦”、“蛤蟆饮水”、“罗星把口”等。
  林洋
  据传因村前有龙田、连片两个洋故名“连洋”,后改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35年(1946)属三塘镇大留保,今属甘棠镇坑门里村委会。位于甘棠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2公里。村落坐西北向东南,海拔500米,东至坑门里,西界小岭,南至山下,北接西隐。房屋依山叠建,共27座,土木结构。道路为狭小土路,饮用泉水,1992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150亩,其中水田100亩,有水渠30米。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学校学生24人,教师2人,畲族,班级2个。全村305人,其中男154人,女151人。主姓钟,于明正德年间自坑门里迁入。还有雷姓畲族,也于正德年间迁入。
  马山
  因村落迎面马铃逢山上有二石形如骑士驾马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东里三十六都。民国35年(1946)属山溪乡仙溪保。今属溪尾乡坎下村委会。位于溪尾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村落坐北向南,东至香炉岗,西至半岭村,北至上洋头,南至马铃逢山。房屋建于山坳,依山叠建,共22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84亩,其中水田125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0.5公里。泥土路,饮用泉水,水质浑浊,1989年通电。有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学校有学生33人,教师2人,1至3年级复式教学。全村52户211人,其中男134人,女77人,主姓雷,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从南坪(今康厝红坪)迁入,另钟姓于清光绪年间从葛藤坪(今属溪柄镇)迁入。
  里林洋
  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东里三十六都。民国35年(1946)属山溪乡林洋保。今属溪尾乡林田村委会。位于溪尾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村落坐北向南,与西面的外林洋汉族村仅一山岗相隔,海拔115米,房屋依山排建,共16座,为土木结构。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1公里。碎石道路,饮用山泉水,1980年通电。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学校在外林洋村。全村41户,176人,其中男97人,女79人。主姓雷,清乾隆年间由坂中林岭迁入。
  半山
  原名“圯湾垄”,又称“半屿山”,相传因村落地理位置处于半屿村后门山的山腰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五都。民国31年(1942)属湾坞乡。今属湾坞乡半屿村委会。位于湾坞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西至半屿,南至龙珠,北至上洋。村落由上半山和下半山组成,房屋依山而建,共41座,为土木结构。共有耕地面积126亩。其中水田76亩,旱地50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1公里。道路为土路和碎石路,饮用坑水,严重缺水,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学校有学生2班40人,教师2人。上半山26户,114人,其中男54人,女60人;下半山22户,107人,其中男51人,女56人。主姓蓝,于清康熙年间自小湾堂后迁入。另钟姓由宁德金涵上坝头迁入,雷姓由甘棠田螺园迁入。
  池头
  相传畲家初迁定址时村前两个水池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五都。民国31年(1942)属湾坞乡莲山保。今属湾坞乡,为池头村委会驻地。位于湾坞乡北部与赛岐镇交界地,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500米,东至清水坪村,西至鬼洞岩山,南至坎下村,北至后门岗山。有土木结构房屋28座。道路为黄泥土路,饮用井水。有灌溉水渠4条,总长2100米。共有耕地面积141亩,其中水田54亩。耕作地点最远12公里,最近0.5公里。1986年6月通电。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有卫生所,村医2人,其中畲族1人。小学设5个班级,学生87人,教师3人。全村共有57户223人,其中男122人,女101人。主姓蓝,清乾隆二十七年(1761)由潭头前村迁入,另有雷、钟2姓。
  下王坑
  相传王姓汉人最早筑寮迁居而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31年(1942)属黄岐乡林门头保。今属下白石镇王坑村委会。位于下白石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向南北,海拔50米,东至馒头山,西至上王坑村,北至后门山,南至广坪洋。房屋建于山坳,共14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05亩,其中水田70亩,旱地35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1公里。泥土道路,饮用井水,1990年通电。有供销店1间,畲族店主1人。学校有学生41人,教师2人,1至4年级复式教学。全村27户127人,其中男70人,女57人。主姓蓝,于清乾隆年间由罗源可坑迁入。
  金腰带
  又名“金飘带”。相传一个官家后代为避兵乱逃往下白石大获海边的大坪里居住。不久,他认为大坪里仍然嘈杂,想把千金小姐安置远离大坪里的深山搭寮回避,可是,小姐说什么也不去。他心生一计,暗地里叫人到深山密林中系一条金腰带,而后对小姐说,梦见深山中有一条金腰带,快去看看是否属实。小姐同家人一起上山,果然见金腰带一条,又见四周泉响鸟鸣,山深林幽,觉得这里风水比大坪里好,就决定迁居住下,村名便取“金腰带”。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溪里三十三都。民国31年(1942)属大荷乡大洋保。今属下白石镇,是金腰带村委会驻地。位于下白石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至塔里村,西至吴山村,南至大获村,北至孔门村。村落位于山腰,坐北向南,海拔110米,房屋依山叠建共19座,为土木结构。共有耕地面积193亩,其中水田158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1公里。鹅卵石道路,饮用泉水,1983年通电。供销店2间,畲族店主2人,设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学校有学生39人,教师2人,1至4年级复式教学。全村34户163人,其中男87人,女82人。主姓雷,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宁德猴墩迁入。
  亨里
  又名“何翁里”、“何亨里”。相传该村原住“何”、“翁”、“李”三姓汉人,故村名“何翁里(李)”。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31年(1942)属黄岐乡。今属下白石镇,为亨里村委会驻地。位于下白石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落由西部旧村和东部新村组成,海拔70米,房屋共33座,除1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139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0.5公里。村东有机耕路,饮用自来水,已通电。有供销店1间,店主1人。设卫生所,畲族村医1人。学校有学生60人,2班,教师2人。全村50户238人,其中男111人,女127人。主姓雷于清雍正六年(1728)由半岭迁入。
  下赤
  又名“下赫”、“安塔”。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三都,民国31年(1942)属大荷乡大洋保,今属下白石镇,是下赤村委会驻地。位于下白石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250米,东至青山鼻,西与宁德市八都镇交界,南至卢门港,北至岗头山。房屋依山麓叠建,共35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266亩,其中水田143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1公里。碎石山路,饮用山泉水。有供销店3间,畲族店主3人。学校有学生40人,教师1人,1至4年级复式教学。全村56户249人,其中男131人,女118人。主姓雷,于清乾隆年间由宁德猴〓迁入。
  通湾洋
  又名汤湾洋,相传该村原居汤氏,故有旧名。清光绪十年(1884)属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37年(1948)属黄岐乡双碧保,今属下白石镇,是通湾洋村委会驻地。位于下白石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村落坐东向西,海拔220米,东起半山里坑,西至墓里后门山,南界双岩亭下,北至下白石林四宫横路里。共有房屋26座,土木结构。泥土路通村口,饮用泉水,1982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95亩,其中水田35亩,有水坝2条,水渠1.5公里,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小学学生54人,教师2人,1至3年级,复式教学。全村212人,其中男122人,女90人,主姓蓝,于清中叶从罗源浿头顶林迁至下白石百二坎复迁通湾洋。还有钟、雷二姓。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