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又名番薯、地瓜。张景祁《福安县志•物产》记述,“番薯,有红、白二色。《闽书》:'皮紫,味甘。郡本无此种。明万历甲午岁荒,巡抚金学曾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之。今人切以为米,荒不为灾。'”福安“其山田磽确,畲者悉种薯蓣,以佐粮食,贫民尤利赖焉。”甘薯是福安畲村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畲族山区农民的主粮。
畲族山区甘薯栽培技术与汉族山区无明显区别。1958年10月29日,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福安小组《福安县溪潭乡凤洋大队畲族调査报告》介绍凤洋畲村甘薯种植技术,“地瓜:秋收时留种,正月十七至廿日护苗,用1尺多深的温床培育种苗,土覆肥料2寸厚,并盖上稻秆。天气温和时经20天(天冷经30天)发芽3、4寸,把种取出。护苗能发芽的达80%,差的达50%。取出种苗后经10多天播种,把地犁成一畦一畦,株距8寸至1尺种下,搅以粪,并经常浇水和锄田,使土松。四月初,剪苗插下,经二三十天除草下肥,过20天培肥、第一次翻藤,过30天,第二次翻藤与下肥。下肥共2次,灰(人粪与草木灰)20担。第二次翻藤后30天即开始收成。从插苗到收成,约距6个月。”调查报告又载劳动工日“1亩地瓜从种到收需54个人工:护苗2工,播种、搅粪、锄地5工,剪苗1工,整地3工,插苗4工,下基肥7工,锄地两次6工,砍草3工,培土3工,下肥6工,砍田岩4工,翻藤两次3工,收获7工,洗地瓜、刨地瓜米3工,晒地瓜米3工,洗地瓜粉(即甘薯粉)1工。”畲村甘薯栽培过程大致如此。甘薯要加工成薯米,便于贮藏与饮食。薯米制作过程如下:甘薯运回后,用水洗去薯皮外泥土,用地瓜刨将甘薯刨成丝状,把薯丝放置清水楻用力搅洗,薯丝捞起后放置甘薯䇤上,经风晾日晒就成薯米。80年代中期以后,甘薯新品种的大量引进,省去部分堆畦、翻藤等工序,又加上锄草剂的使用,使甘薯栽培的工日减少了四分之一。